經方常見疾病治癥:頭暈、目眩 【治病策略】 1、辯證:在臨床觀察中眩暈確居虛多實少。 (1)虛證(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癥見視物無旋轉,勞累后加重,面色少華等。虛證多由肝腎不足,水不涵木,肝風內動所致。其發作多不劇烈,其來也漸,且常伴有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等癥) A、腎精虧損:遺精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腎虛髓海不足作眩。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泄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治療時,用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以升陽益氣、調補脾胃、驅風降逆,諸癥可愈。 B、氣血虛弱:神疲之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脈細。思慮過度,內傷心脾,血虛不能上奉于腦而眩。治療時,用薯蕷丸補益脾氣。脾氣得補,氣血資源充足,腎精亦隨之而充,上榮于腦海,則眩暈自愈。 (2)實證(風陽上擾、痰濁上蒙,呈陣發性 ,視物旋轉,頭脹痛或昏重如裹 ,多煩易怒。實證多由痰火為患,生痰之源責之在脾,脾之健運失司,聚濕生痰,痰氣交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其發作較劇較急,多為突發,常伴有頭重或惡心嘔吐,或少食少寐,或小便不利。) A、肝陽上亢:頭痛耳鳴,急躁易怒,口苦多夢,舌紅苔黃,脈弦。屬肝木之氣疏泄太過、或者肺金之氣收斂不及。 B、痰濕中阻: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可用中藥:半夏、陳皮、白術、苡仁、茯苓、天麻。 (3)也有因外感而致清陽不能上升而眩暈者。 (4)眩者,頭目暈眩也。胃經右降,則頭目諸經亦降,有如新秋涼降,天際清肅。否則熱逆化濁,上重下輕,故眩暈也。(清降膽胃,補中去滯。)如并無逆熱而眩者,必兼腎肝陽虛,不能上達也。(溫補腎肝,收斂浮陽。) (5)暈者,頭暈也。肺氣不降,濁熱逆沖,上重下輕,則頭暈也。(清降肺胃,除濕溫中。)此病受累于甲木不降者居多。如無肺胃上逆之脈象而亦暈者,非痰滯即陽越也。(理氣順痰,補中斂陽。)暈與眩不同,眩出于目,暈出于腦,暈眩俱有中下失根之意。 2、治療 (1)中膈有水,有時會心悸,會有惡心,蹲下后起身則頭暈眩、天旋地轉、暈車、暈船,就是苓桂術甘湯證。有吐,加半夏。小便不利,加澤瀉。苓桂術甘湯是最常用的眩暈方劑。不動的時候沒有頭暈。 (2)精神病人的頭暈也是苓桂術甘湯癥。 (3)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 (4)頭暈之病,腎脈虛乏,用熟地黃以補腎,并不治頭,而頭暈自愈。 (5)肺中冷之眩暈,流涎,用甘草干姜湯。 (6)頭暈,吐涎沫,甚至昏過去,人瘦,肚臍有悸動,腳是溫熱的,五苓散。 (7)氣從小腹上沖胸咽,總感到頭上戴一個帽子,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8)肺中風,喘,身重或腫,熱氣上騰到腦部,也會暈眩,有時走路會摔倒,臨證用方如小青龍湯。 (9)胃里停水,嘔吐嚴重時會有眩暈,或者喝水太快造成頭暈,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10)胃中虛冷不忍濕,所以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一定小便難,稱為谷疸,茵陳蒿湯加重生白術、生附子。 (11)胃寒嘔吐、惡心造成的頭暈,用吳茱萸湯。 (12)胃左邊脅肋疼,頭暈眩,眼前發黑,澤瀉湯(前輩經驗,要大劑量使用)。 (13)、脾虛:晨起胸悶氣短、頭暈腦漲,脾胃功能較為虛弱。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脾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14)腎衰竭的時候有兩個現象:暈眩厲害、惡心;五苓散袪濕健脾,止腎臟病的眩暈惡心。 (15)極度的暈眩,不能動,病人眼睛一張開他就頭昏,頭重如裹。這種癥狀是因為中焦寒濕太盛,所以他不能睜眼睛,他眼睛動一下、一張開,那個濕會振動。整個人必須平躺,枕頭擺上去就開始頭昏。這就是術附湯癥。 (16)中風病人極度暈眩,頭重如裹,中膈寒濕太重,術附湯。 (17)貧血的眼冒金星、頭暈是當歸芍藥散合苓桂術甘湯。 (18)暈眩有寒濕的人,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站也站不住,頭重腳輕,而且又特別怕冷,這是“水氣凌心”。用真武湯。此時病人也可能會有水腫,這都是陽虛的表現。 (19)有人排尿后暈厥,是腎陽不能上達腦髓,方用腎氣丸。 (20)淤血也會產生眩暈。活血化淤后眩暈也會消失。 (21)腦部積水,有頭暈,小柴胡湯,加重生半夏,不加生姜。 (22)心包積液會造成頭昏。 (23)肝血虛者癥見頭暈目眩,耳鳴脅痛,易于驚惕。 (24)高血壓的眩暈常常是中風所致,用侯氏黑散。 (25)低血壓造成的眩暈用桂枝甘草湯(桂枝12~24g、炙甘草6~12g,3-->1,頓服)。 (26)唐容川: A、頭暈郁冒,其人煩渴悶滿者,火挾痰上泛也。宜加味銀菊湯(頭重加酒軍):白菊一錢銀花三錢花粉三錢云苓三錢甘草一錢 枳殼一錢旋復紀三錢黃芩三錢柴胡三錢杏仁三錢 薄荷一錢竹茹三錢。 B、頭暈飄搖,其人兩顴發赤者,腎經虛火動也。宜加味地黃湯:熟地四錢山茱萸三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山藥三錢澤瀉三錢安桂一錢牛膝二錢附子三錢川芎一錢細辛五分麥冬三錢元參三錢磁石研,三錢(伯未按:倏時頭眩眼花無所見者,用熟地一兩,黨參五錢,煎服。) (27)王儉醫生用五苓散加味治療梅尼埃病60例,結果癥狀全部消失,服藥2~45劑。處方:茯苓20g、白術15g、桂枝20g、澤瀉20g、豬苓12g,伴惡心嘔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煩躁者加郁金、鉤藤各15g,日一劑,分三次服。 【辯證診斷】 1、眩暈辯證: (1)虛證(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癥見視物 無旋轉,勞累后加重,面色少華等) A、腎精虧損:遺精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 B、氣血虛弱:神疲之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脈細。 (2)實證(風陽上擾、痰濁上蒙,呈陣發性 ,視物旋轉,頭脹痛或昏重如裹 ,多煩易怒。) A、肝陽上亢:頭痛耳鳴,急躁易怒,口苦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B、痰濕中阻: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2、脾虛:晨起胸悶氣短、頭暈腦漲,脾胃功能較為虛弱。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脾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3、淤血也會產生眩暈。活血化淤后眩暈也會消失。 4、心包積液會造成頭昏。 5、眩者,頭目暈眩也。胃經右降,則頭目諸經亦降,有如新秋涼降,天際清肅。否則熱逆化濁,上重下輕,故眩暈也。(清降膽胃,補中去滯。)如并無逆熱而眩者,必兼腎肝陽虛,不能上達也。(溫補腎肝,收斂浮陽。) 6、暈者,頭暈也。肺氣不降,濁熱逆沖,上重下輕,則頭暈也。(清降肺胃,除濕溫中。)此病受累于甲木不降者居多。如無肺胃上逆之脈象而亦暈者,非痰滯即陽越也。(理氣順痰,補中斂陽。)暈與眩不同,眩出于目,暈出于腦,暈眩俱有中下失根之意。 7、人身肝木之氣,疏泄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泄太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泄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8、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泄、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于疏泄;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宣通也。 9、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泄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 10、眩暈:眩是眼花,暈是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至暈倒等癥。眩暈有虛實之分,以虛者居多,《景岳全書,眩運》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之一二耳。”強調“無虛不作眩”,在治療上應“當以治虛為主”。如陰虛則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濡養、精虧則腦海不足,均易導致眩暈。前人有“無痰不作眩,無火不暈”的實證,又有“腎虛則眩"的虛證之說。 11、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蔽于陽則眩。 12、虛癆乃五臟俱虛: (1)頭目時眩,不能久視,為肝虛; (2)食減,或有微熱,為脾虛; (3)精神憊倦,為心虛; (4)不能久坐及操作,為腎虛; (5)口干不欲飲,為肺虛。 13、肝血虛者癥見頭暈目眩,耳鳴脅痛,易于驚惕。 14、風濕性心臟病舌苔:舌色暗紫、或暗無光澤,舌質干燥,舌尖乳頭脫弱、發紅發亮,舌面不平整,舌下靜脈粗至3mm,像樹枝一樣飽滿。舌象要點:舌色暗紫,舌尖有紅光,舌脈變飽滿呈細樹枝狀凸起。癥狀:心悸、心絞痛、頭暈、呼吸困難。 15、肝血虛者癥見頭暈目眩,耳鳴脅痛,易于驚惕。婦人月事不調,甚者經閉。舌淡,脈弦細或細澀。 【辯證治則】 1、高血壓的眩暈常常是中風所致,用侯氏黑散。 2、(1)中膈有水,有時會心悸,會有惡心,蹲下后起身則頭暈眩、天旋地轉、暈車、暈船,就是苓桂術甘湯證。有吐,加半夏。小便不利,加澤瀉。苓桂術甘湯是最常用的眩暈方劑。不動的時候沒有頭暈。 (2)精神病人的頭暈也是苓桂術甘湯癥。 3、貧血的眼冒金星、頭暈是當歸芍藥散合苓桂術甘湯。 4、極度的暈眩,不能動,病人眼睛一張開他就頭昏,頭重如裹。這種癥狀是因為中焦寒濕太盛,所以他不能睜眼睛,他眼睛動一下、一張開,那個濕會振動。整個人必須平躺,枕頭擺上去就開始頭昏。這就是術附湯癥。 5、中風病人極度暈眩,頭重如裹,中膈寒濕太重,術附湯。 6、肺中風,喘,身重或腫,熱氣上騰到腦部,也會暈眩,有時走路會摔倒,臨證用方如小青龍湯。 7、肺中冷之眩暈,流涎,用甘草干姜湯。 8、頭暈,吐涎沫,甚至昏過去,人瘦,肚臍有悸動,腳是溫熱的,五苓散。 9、腎衰竭的時候有兩個現象:暈眩厲害、惡心;五苓散袪濕健脾,止腎臟病的眩暈惡心。 10、脾臟腫大的時候,病人沒有辦法站起來,頭會昏眩,最主要的特征,左邊肋骨痛。 11、胃里停水,嘔吐嚴重時會有眩暈,或者喝水太快造成頭暈,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12、胃寒嘔吐、惡心造成的頭暈,用吳茱萸湯,多伴有頭痛。 13、胃左邊脅肋疼,頭暈眩,眼前發黑,澤瀉湯(前輩經驗,要大劑量使用)。 14、胃中虛冷不忍濕,所以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一定小便難,稱為谷疸,茵陳蒿湯加重生白術、生附子。 15、暈眩有寒濕的人,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站也站不住,頭重腳輕,而且又特別怕冷,這是“水氣凌心”。用真武湯。此時病人也可能會有水腫,這都是陽虛的表現。 16、排尿后暈厥,是腎陽不能上達腦髓,方用腎氣丸。 17、腦部積水,有頭暈,小柴胡湯,加重生半夏,不加生姜。 18、起即頭眩者,為茯苓之主治,見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葵子茯苓散中的暈眩。 19、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 咳而遺尿,可直接用五苓散。如果兼有氣虛,加黨參。 20、頭暈之病,腎脈虛乏,用熟地黃以補腎,并不治頭,而頭暈自愈。 21、氣虛作眩,癥見眩暈,甚則仆倒,不省人事,自汗惡心、嘔吐,脈虛細弱。治療時,用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以升陽益氣、調補脾胃、驅風降逆,諸癥可愈。 22、體質素為中濕之人,常自汗出,常暈眩,此時用苓桂術甘湯無法利水出去的,這時候也要用真武湯。 23、心下支飲,水飲停在脾臟時,胃的旁邊感到很脹悶,常在左肋,昏眩嚴重、眼前發黑,類似于貧血,這是初期脾臟支飲特有的現象,澤瀉湯。沒有昏眩的眼前發黑,是貧血。 24、少陰下痢、頭暈、臉色戴陽,就只剩一口氣了,大劑四逆湯,用兩計(一兩十錢,一錢3.7克)。 25、氣從小腹上沖胸咽,總感到頭上戴一個帽子,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26、心中風: (1)中風波及到心臟,風主火,心是火臟,風又是陽邪,兩陽相爭,所以要翕翕發熱。熱傷氣,所以人不能起。黃芪、防風以泄風(師用防己黃芪湯)。 (2)心懸,想吃但是一吃就吐,胃狀熱,狀火食氣,大黃甘草湯降逆。 (3)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 27、產后暈及諸血暈者,皆動氣上迫于心胸。按右不容穴,其暈可止。 28、桂枝龍骨牡蠣湯: (1)脈象:脈虛芤 (2)腹診:臍上中脘處動氣強、小腹若弦繃急者,常見沖逆為患,此乃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證。 (3)應用:失精、夢交、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皆沖逆、下虛,發落為上實,乃因淤血聚于頭部故也。所謂虛勞、郁證、赤白濁,小兒胎驚、夜啼,客忤驚癇等病,均可隨證施應用。沒有原因的頭發脫盡,如麻風者,也可試用。 29、眼中赤脈攀睛,沖逆頭眩者,苓桂術甘湯加車前子。 30、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 咳而遺尿,可直接用五苓散。如果兼有氣虛,加黨參。 31、腦部積水,有頭暈,小柴胡湯,加重生半夏,不加生姜。 32、因氣血虧虛而眩暈者,多見于高年人和農村婦女。 (1)以氣虛為主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對癥加減; (2)以血虛為主者,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四物湯,陽生陰長,補氣可以生血也,俟眩暈停止,則以人參養榮丸、歸脾湯、十全大補湯等鞏固療效。 33、王儉用五苓散加味治療梅尼埃病60例,結果癥狀全部消失,服藥2~45劑。處方:茯苓20g、白術15g、桂枝20g、澤瀉20g、豬苓12g,伴惡心嘔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煩躁者加郁金、鉤藤各15g,日一劑,分三次服。 34、低血糖:頭暈、手抖。 35、精虧腦海不足之眩暈,癥見眩暈、神疲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四肢不溫、脈沉細。治療時,用薯蕷丸補益脾氣。脾氣得補,氣血資源充足,腎精亦隨之而充,上榮于腦海,則眩暈自愈。 36、(1)頭暈郁冒,其人煩渴悶滿者,火挾痰上泛也。宜加味銀菊湯(頭重加酒軍)。 (2)頭暈飄搖,其人兩顴發赤者,腎經虛火動也。宜加味地黃湯。 37、血虛、痰多的眩暈,二陳湯。 38、肝陰不足,不能潛陽,徹夜不眠,伴有頭暈痛,用烏梅丸滋肝陰,陰足則能潛陽。 39、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苓桂術甘湯,尤其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小便不利明顯的時候,再加上澤瀉。 40、高血壓: (1)以收縮壓升高為主的高血壓(>120 或140),肝陽偏亢,多實癥,小柴胡湯加入茯苓以降之。 (2)舒張壓升高的高血壓(>90),是肝陰不足所引起的肝陽上亢,多虛證,烏梅丸補肝陰,肝陰足則陽亢平。 (3)若頭暈目眩、耳鳴眼花并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脈弦而有力者,可用侯氏黑散平肝息風。 (4)癥見頭痛目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寧,面紅目赤,口苦耳鳴,脈弦滑,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實脾泄肝,其癥自愈。 41、如果是肝陰不足,不能潛陽之故。陽主動,故失眠。癥見徹夜不眠,伴有頭暈痛。治療時,用烏梅丸滋肝陰,陰足則能潛陽,失眠自除。 42、頭目眩暈,面部烘熱,心煩失眠,溲赤舌紅,營血郁熱之征。用防己地黃湯養血清熱以熄風。 43、心動應衣(心悸),癥見心跳動,其跳動于衣外可望見,是腎陰不能上濟于心,心陽偏亢的一種表現。用腎氣丸滋補腎之陰陽,使腎陰上濟,陽亢自平。 心房顫動,癥見心悸不安、頭暈,甚至暈厥等。 44、極度的暈眩,病人眼睛一張開他就頭昏,頭重如裹,也是中風,不能動。這種癥狀是因為中焦寒濕太盛,所以他不能睜眼睛,他眼睛動一下、一張開,那個濕會振動。整個人必須平躺,枕頭擺上去就開始頭昏。這就是術附湯。 【辯證比較】 1、凡以下劑攻下后: (1)即上沖拘攣、或作急迫者,用桂枝加桂湯; (2)面浮腫手足攣痛者用當歸建中湯; (3)上沖頭眩,小便不利用苓桂術甘湯; (4)或發上沖胸脅苦滿等柴胡桂枝湯諸證者; (5)血氣動者,多為當歸建中湯證。 2、此心悸,頭眩,身振振瞤動: (1)苓桂術甘湯證,為以吐、下之法,以除傷寒外來之邪,而致氣逆,心下滿,上沖胸,雖比心下悸較甚,但全由沖逆所致,雖劇卻易愈,起則頭眩,此若躺臥則不自發頭眩。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 (2)真武湯證則起臥俱頭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為太陽病,自內而發,加之有虛寒之證,其發熱,本不應以發汗而解,若誤用發汗,必躁擾氣血,使水氣逆行。雖同以茯苓為主,但真武湯伍以附子溫下焦,利水氣之力較苓桂術甘湯為大。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3、遇到暈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術甘湯;遇到寒濕的人,就是用真武湯。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濕,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 4、五味子、澤瀉,皆主治冒者,而有其別。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澤瀉治眩而冒者也。冒者,頭暈也。 5、(1)心下悸,發汗多,(麻黃湯)將肺里津液傷到了,水停中脘向上沖,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2)臍下悸,發汗多,(桂枝湯)將胃里的津液傷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茯苓半斤?大棗十五枚(掰)。 (3)中膈的水,一動就頭暈,不動不暈,苓桂術甘湯,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茯苓四兩 (生甘草)暈得要吐的,加半夏。 【辯證針灸】 1、頭暈針灸百會穴。 2、張蘭江經驗:169例急性扁桃體炎、風耳眩暈、急性結膜炎(紅眼病)、梅核氣,太陽穴放血,一次性治療,沒有任何輔助藥物,全部痊愈。尤其是急性扁桃體炎當天消腫熱退,無一有后遺癥。針刺時,先消毒,在太陽穴附近找小靜脈血管,出血量在2~5ml。出血停止后加拔火罐。注意出血量太少的話無效。 3、產后暈及諸血暈者,皆動氣上迫于心胸。按右不容穴,其暈可止。 【經典回顧】 1、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2、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3、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苓桂術甘湯] 4、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5、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6、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7、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8、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9、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10、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11、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2、傷寒八九日,吐下后,虛煩,心下痞鞭,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復發汗,脈甚微,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1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4、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15、太陽少陽并病,心下鞭,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6、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7、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18、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19、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20、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21、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見者,各隨證治之。 22、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容) 1、頭昏眼花、眩暈:青殼鴨蛋一個,紅棗10粒,加少許水攪勻蒸熟,早晨空服,連用5天有特效。忌辣物。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