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華,生于1908年。中醫教授,中共黨員。江蘇南通人。幼從其父青云公學醫,20歲到滬行醫,后又從陸淵雷先生問業。其時瘟疫流行,救治貧苦患者甚眾,深得病人贊揚。同時著文立說,發揚醫理,名譽醫林,各地醫學雜志競相聘為編撰,并在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復興中醫專科學校、新中國醫學院任教學工作。 建國后,即受聘于上海第一醫學院任內科學院(現名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教研組主任,是上海最早定為教授職稱的中醫。長期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對發展中醫和培植西學中隊伍作了很多貢獻。 臨床在肝病、腎病、心血管病及呼吸系統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在腎本質、活血化瘀的科研工作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主編《腎本質研究》和《活血化瘀研究》2書。著有《中醫治療法則概論》、《傷寒論識義》、《歷代醫家學術評介》、《藥物與方劑》、《論醫集》等書,并在全國醫藥雜志發表論文300多篇。曾榮獲衛生部金質獎章和獎狀,評為上海市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國家科委中醫專業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顧問、上海市中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一、辨證法愈臌脹四例 例一 陳某,男,48歲。 初診∶1981年12 月22 日。 主訴及病史;1976 年發現肝腫大,右脅經常疼痛。1978 年 1 月曾出現黃疽(黃疸指數 39單位,谷丙轉氨酶 400 單位),在當地作急性黃疸型肝炎治療,2 個月后恢復正常。1981 年 9 月初,持續高熱,脅部刺痛;繼則有腹水,腹圍達 115cm,小便量每天 200ml。肝功能∶麝濁度 18單位,鋅濁度 22 單位,黃疸指數 10 單位;蛋白電泳;白蛋白 40.1%,球蛋白2.9%、9.5%β12.7%,y34.8%。西醫診斷∶肝硬化腹水。在當地治療無效,轉至上海中山醫院就治于中醫。 診查;癥見形肉瘦削,言語輕微,面色赭黃,腹痛且脹,腹大如甕(腹圍 118cm),胸頸有幾處蜘蛛痣,目赤唇干,大便不通,小便量少,苔白而干,脈弦細數。 辨證;瘀熱互結,水濕壅陽,中氣虛憊,不耐峻攻。 治法;治宜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泄水。 處方∶黃芪 30g 白術 60g 黨參 15g 生軍 9g 蜃蟲 9g 桃仁 9g 山梔 9g連翹 9g 炮山甲 9g 鱉甲 15g 大腹子皮各 9g木通 9g茯苓皮 15g積實 12g 茅根30g 另用皮硝 6Og 外敷。 二診;上方藥服14 劑后發熱已退,大便轉通,小便量增至每天1200ml 左右,腹脹痛減輕,能略進食。苔薄白,脈弦細。熱去濕重,氣虛血瘀,前法參以燥濕之品。 處方;黃芪 60g白術 15g 蒼術 15g 黑大豆 30g 桃仁 9g 大腹子皮各 9g 炮山甲 9g 鱉甲 15g 木通6g 茅根 30g 7劑 三診∶大便不通,上方加川軍9g。7劑。 四診;大便已通,小便尚少(每天 1200ml左右),胃納已正常。苔薄白,脈弦細無力。處方;黃芪 30g白術 60g黑大豆 30g生川軍 9g魔蟲 9g 桃仁 9g木通 9g赤苓15g 茅根 30g 陳葫蘆 15g蟲筍 30g14 劑 五診;大便日行兩次,小便量多(每天 2500ml左右),腹圍減至 95cm,形肉漸豐,納食頗馨,腹痛腹脹已平,尚有目赤唇干,夜眠不佳。苔白舌略紅,脈細弦。前法參以清心益陰。上方加川連1.5g,阿膠 9g,夜交藤15g。7劑。 六診;癥狀全部消失,蜘蛛痣亦隱而不見,腹圍 87cm,精神面色明顯好轉。肝功能∶麝濁度 8 單位,鋅濁度12 單位,黃疽指數 6 單位;蛋白電泳;白蛋白58.4%,球蛋白2.4%,4.6%,β12.3%,γ22.3%。惟睡時夢多,原方加棗仁 12g。服藥 14 劑后,患者已康復,帶藥回甘肅續服。不久停藥,肝功能及蛋白電泳穩定。 【按語】 此證由黃疸成積,導致臌脹。瘀血熱毒郁結于肝,隧道阻塞,水濕壅聚,日久戕伐元氣,脾虛斡旋無力。姜老認為;肝硬化腹水嚴重時中氣,虛憊,黃芪、白術需要用大劑量,取《內經》"塞因塞用"之意,且能防止肝昏迷和增加活血破瘀的功能。瘀而有熱,可加入山梔、連翹、茅根清熱涼營,減少出血傾向和蜘蛛痣。山甲、鱉甲、黑大豆有增加白蛋白的作用,能調整白球蛋白的比例,有利于恢復肝臟代謝功能。陳葫蘆、蟲筍、茯苓皮、木通能加速利尿,清退腹水。患者恢復期出現陰虛 火 旺、心神不寧,故加入黃連、阿膠。有效的中醫治療,不僅能使臌脹消失,并且可使化驗指標恢復正常。 例二 曾某,男,46 歲。 初診;1978年12月 30 日。 主訴及病史;患有肝硬化病史 6 年。1977 年底覺腹脹,西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兩次住院,先用利水藥,繼則放腹水。 診查;現癥見腹大如箕,臍眼突出,青筋暴露,畏寒肢冷,頭頸胸臂等處有蜘蛛痣,低熱口渴欲飲,飲后更脹,便秘,尿少而赤(小便量每天 500ml 左右)。舌苔黃糙膩,舌質淡胖,脈弦沉。實驗室檢查∶鋅濁度 20 單位,麝濁度 20.6 單位,總蛋白 6.3g%,白蛋白 1.65g%,球蛋白 4.65g%,γ 球蛋白 25%。腹圍 106cm。 辨證∶此系脾陽虛衰,水濕困聚于中,隧絡阻塞,瘀熱與水互壅。 治法∶欲攻其壅,恐元陽暴脫;峻補其虛,慮難緩標急。治惟溫陽通泄一法,攻補兼施,標本同治。 處方;紅參 6g(另煎代茶)黃芪 60g 白術 30g炮附子 9g干姜 3g陳葫蘆 30g 生大黃 9g大腹子皮各 9g枳實 9g蟲筍 30g蟲 9g 澤瀉 15g赤芍 12g茯苓皮 15g 茅根 30g 復診;服藥 7 劑,小便量從每天 500ml 增至 1500ml,大便日瀉 3 次,腹脹頓松,腹水漸退,知饑能食。又服藥7 劑,大便每日2 次。小便正常,腹圍減至 80cm,諸癥好轉,改用補中益氣活血法調理。肝功能復查;鋅濁度 8 單位,麝濁度 10 單位;總蛋白 6.3g%,白蛋白 4.0g%,球蛋白 2.3g%,y 球蛋白 20%。3年后隨訪,情況良好。 【按語】 此例肝硬化腹水,一方面是脾陽虛憊,中氣內衰;另一方面是瘀熱壅結與水濕互阻。姜老綜合體與病的相反病理,采用溫扶脾陽、大補元氣與清熱泄水、活血化瘀同用,將人參、附子、黃芪、干姜、白術與大黃、土鱉蟲、蟲筍、赤芍、茅根配伍,寒熱同爐、補瀉兼施,取效卓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