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玉,1920年生,山東省平度市人。幼承家學,青年時期懸壺于青島,1956年調至濟南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任《內經》教師,1959年調至山東中醫學院任教。為該院教授,中醫基礎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內經》專業委員會顧問,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東分會中醫基礎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常委。 從事教學工作以來從未間斷診務;在此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中醫基礎理論對臨床的重要指導作用,特別是臟象學說的理論更具有其重要意義。張氏強調認為∶中醫人員對于中醫學術名詞、術語概念必須理解清楚,這是掌握中醫學術理論的關鍵,如陽明之燥金,而肺亦屬燥金;五行中有火,而六氣中亦有火;中氣與脾氣是否一樣,等等,都需要正確、準確地理解這些概念,才能有效地運用于臨床。 張氏主編和編寫了《內經摘要語釋》、《中醫基礎學》、《實用中醫基礎理論學》、《靈樞經語釋》等著述,并參加編寫全國中醫學院二版《中醫診斷學》及《中醫基礎理論》四、五版教材。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在科研方面,用現代科學方法證實了肝氣、肝郁的客觀存在,這對臨床有現實意義,對提高中醫理論水平亦有一定價值。 一、加味腎著湯治愈陰莖勃起上彎一例 劉某,男,50歲。 初診∶1957年5月15日。 主訴及病史∶病已2年,每于陰莖勃起則向上彎曲,疼痛難忍,不能性交,腰部及睪丸有涼感,夜尿增多,余無所苦,經多方治療無效。 診查∶面色紅潤,呼吸均勻,飲食、二便正常。形體較瘦,睪丸、陰囊未見異常。無腰椎損傷病史。陰莖勃起則向上彎曲,如弓形,疼痛難忍,性欲減退,不能性交,腰部及陰囊時有冷感,思想壓力較重,曾到省級醫院檢查,未能明確診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辨證∶陰莖屬外生殖器,中醫學認為與腎有密切關系。《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肝脈過陰器,故本證與肝腎關系密切。"腰為腎之府",腎寒及肝,故出現腰部冷感,陰莖勃起而收引疼痛,系腎寒之證。 治法∶溫腎散寒,柔肝緩急止痛。 處方∶腎著湯加味。 甘草6g干姜6g茯苓9g白術9g蘆巴子6g炒白芍9g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日1劑。連服藥6劑,而痊愈。 【按語】腎著湯原為《金匱要略》方,治療腎著之病。此病乃因"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即勞累汗出,使衣里冷濕,加之日久失治,寒濕之邪留于外府,著而不去,"病屬下焦",故名腎著。本證病位在外生殖器,隸屬于腎,又為肝經所過之處,為腎經寒濕侵及肝經所致。因而采用腎著湯加蘆巴子、白芍以治之。然而,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意不在于溫腎散寒,而在于燠土以勝水。正如尤在涇所云;"甘、姜、茶、術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證屬罕見,借腎著之意,妙在加蘆巴子散寒止痛,且引甘、姜、苓、術入腎,加強散寒祛濕之效;加芍藥養陰平肝,緩急止痛,并防溫燥傷陰之弊。初服3劑,痛止曲伸,證情大減,繼服3劑而痊愈。可謂藥簡力宏,奏效顯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