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之二 山東大學考古系歷年曾對山東泗水尹家城、鄒平丁公、日照兩城鎮等龍山文化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出土了大批龍山文化陶器。按照用途和造型的不同,分為炊器和食器(已在上期介紹)、水器、盛儲器、禮器等如下: 一、水器 水器用于盛水或燒水,龍山文化水器眾多,有鬶、壺、杯、匜等。 1、鬶 鬶是龍山文化最富特征的器類之一,是在此前大汶口文化陶鬶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演變而來的。陶鬶為陶質水器,陶土選料講究,采用高嶺土或瓷土制成,胎質細膩,有紅、黃、白三色。 龍山文化陶鬶一般為長鳥喙形流,向上斜伸,筒形頸,三個袋足,袋足中空,口部有的有蓋。背部有把手,便于手提傾倒。整體造型呈弧線形,比例協調,像一只引頸長鳴的大鳥,既實用又美觀。有的陶鬶在流的兩側貼有兩個小泥餅,恰如鳥的雙眼,惟妙惟肖。 古史傳說中的山東地區生活著以太昊、少昊、蚩尤為代表的東夷部族,其中太昊、少昊為風姓,即鳳,是以鳥為圖騰的部族。一般認為,龍山文化的陶鬶即是鳥圖騰的一種直接反映。 鬶 通高28.3厘米 1981年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采集 夾砂白陶。流斜直,流口兩側內收,細長頸,頸腹分界明顯,腹較深,腹部飾一周弦紋,寬帶狀把手,實足,足較尖。 鬶(M15:19) 通高29.2厘米 1981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夾砂白陶。流斜直且稍矮,方唇,粗短頸,頸飾凸弦紋三周,有小橫耳一對,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乳狀分襠袋足,把手下的袋足相對較肥大。 2、壺 龍山文化陶壺一般為鼓腹,口較小,細頸。有的為子母口,帶蓋,若用于盛酒,則可以防止酒的揮發。 圈足壺(H472:7) 口徑9.4 底徑14.4 高30厘米 1985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夾細砂黑陶。高子母口微內斂,帶蓋,深腹,圈足。腹部飾弦紋,腹中部偏上有四個橫耳,與圈足上四個圓形鏤孔相對應。 3、杯 龍山文化有大量不同種類的杯,一般認為是飲水或飲酒用具。陶杯多為泥質黑陶,造型各異,制作精致。有人認為其或為飲酒器,大量不同類型的陶杯反映了龍山文化的飲酒之風。 觶形杯(M106:3) 口徑6.8 底徑4.2 高12厘米 1985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泥質黑陶。輪制,侈口,長頸,折腹,小平底,器形規整,器表均磨光。 單把杯(F46:2) 口徑4.5 底徑3.2 高6厘米 2000年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出土 泥質黑陶。粗高頸,鼓腹,頸腹之間飾一圈凸弦紋,單耳。 杯(T021G21:10) 口徑5.9 底徑6 高14厘米 199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出土 泥質黑陶。敞口,長頸,鼓腹,腹部有一小豎耳,平底。 4、匜 匜是一種盛水洗手的用具,口沿處有流,方便倒水。 匜(H1700:2) 口徑25.7 底徑10.8 高14.5厘米 1991年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出土 泥質黑灰陶。斂口,短平流,斜腹,平底。 5、罍 罍是古代一種盛酒或水的容器。一般為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陶或青銅制成。 罍(M4:5) 口徑6.2 底徑4.6 高16厘米 1979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泥質黑陶。直口,寬圓肩,圓深腹,肩部有兩個對稱的小耳,平底內凹。覆筒形蓋。 二、盛儲器 多用于儲存食物和水,一般比較大,如罐、甕等。 罐(T021G20:7) 口徑9 腹徑18.2 高17.9厘米 199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出土 泥質黑陶。有唇,直頸,寬圓肩,肩部有一對寬橫耳,小平底。 罐(T007G7:340) 口徑9 腹徑14.2 底徑5.8 通高13.5厘米 199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出土 泥質灰陶。直頸,鼓腹,小平底,肩部對稱飾有一對盲鼻和一對小泥餅。 甕(T312H52②) 口徑27 底徑12 高43.8厘米 1981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泥質黑陶。有頸略高,窄折肩,肩部有寬橫耳和盲鼻各一對。腹飾弦紋。 三、禮器 禮器是古代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時所使用的器物,蛋殼陶高柄杯是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性禮器之一。 龍山文化以黑陶為特色,其中的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山東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器體由盤口、杯部、器柄和底座四部分構成,高一般15-20厘米,平均厚度在0.3—0.5毫米,最薄處僅0.2毫米,重量僅有數十克。陶質細膩,表層漆黑光亮,輕盈美觀,被譽為“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之錚錚有聲” 。 龍山文化蛋殼陶高柄杯是我國古代制陶技術的巔峰之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經推測其制作過程是:首先使用多次淘洗過后極為細膩的陶土經快輪拉坯成型后,晾至半干,將其打磨出光澤,然后用特制的匣缽承托放入陶窯燒制;在即將燒成之時,在窯頂上加水滲入火膛,并用泥封閉窯頂和窯門,使木炭熄滅產生烏黑濃煙,其中的碳粒便滲入陶坯,從而使陶器顯示出純凈黑色。 高柄杯器體輕薄,上大下小,重心不穩,制造工藝復雜,難度極大,并非普通陶工所能制造,因此這類器物不太可能是日常使用的器皿,而是專門用于祭祀的器物。 高柄杯是山東龍山文化最富有特征的器類之一,在數百年的發展中其形態不斷發生變化。主要變化體現在口部、杯體、杯底、柄體等部位:如口部從碟形到盤形再到盆形,杯底由圜底到尖底變化,柄體由粗到細變化。 高柄杯(M144:1) 口徑8.4 底徑4.6 高17.8厘米 1985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細泥黑陶。卷沿,碟形口,直腹,近底部內收較緩,腹部有凸棱一周,杯柄分界明顯,筒形柄,柄部有六排條形鏤孔。 高柄杯 口徑10.3 底徑4.5 高22厘米 1981年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采集 細泥黑陶。寬斜沿,柄上下兩端細,柄中部圓鼓中空,有透雕覆盤狀足。該器器壁薄如蛋殼,器物內外表面烏黑光亮。 高柄杯(M138:15) 口徑16.2 底徑6.3 高18.3厘米 1985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細泥黑陶。盤形口,杯腹較深,直腹,腹微內束,直柄,柄部飾規整的竹節紋,長尖底嵌入柄內,小喇叭形足。 高柄杯(H472:3) 口徑13.2 底徑9 高27.5厘米 1985年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出土 泥質黑灰陶。盆形敞口,雙折腹,細長柄,飾突棱四周,短尖底嵌入柄內,喇叭形底座。 高柄杯形制演化圖 1、2.龍山文化第一期 3、4.龍山文化第二期 5、6、7.龍山文化第三期 8、9.龍山文化第四期 10.龍山文化第五期 11.龍山文化第六期 參考文獻: 1、《遠古神思----山東大學博物館藏品精選》,青島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海岱地區考古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