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時,大將魏延曾提出以奇兵出子午谷直攻長安的建議,但被諸葛亮以過于冒險為由拒絕。魏延也因此怏怏不悅。后人在評價此事時,多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錯過了克復中原的絕好時機。 那么諸葛亮究竟為什么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我們首先來分析魏延的計策是否可行。 ![]() 一、魏延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對比 魏延早年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可以說是劉備的嫡系。劉備攻下漢中后,鑒于漢中對于蜀地的重要性,欲以“重將以鎮漢川”。楊洪曾評價漢中“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可見,漢中對于蜀漢的重要性不亞于荊州,既然當時荊州已由關羽鎮守,在這種情況下眾人都認為鎮守漢中者非張飛莫屬,而“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從劉備對馬謖的評價來看,他識人是非常準的。劉備正是看中了魏延出色領軍能力,才大膽提拔他獨當一面。 事實證明,魏延的確具備一流的軍事才干。他在蜀漢荊州失守、夷陵大敗時,都成功的為蜀漢守住了北大門。他以實兵諸圍戰略,將漢中變得固若金湯。王平捍拒曹爽,皆承魏延戰略。蜀漢后期,姜維一改魏延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略,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實行堅壁清野,結果導致漢中丟失。足見魏延戰術之成功。 與魏延相比,諸葛亮顯然并不長于軍事。劉備入川時帶的謀士是龐統,北進漢中時帶的是法正。討伐東吳時也未帶諸葛亮。劉備始終將諸葛亮視作如蕭何那樣的輔國良相看待的。事實也確實如此,諸葛亮長于在后方籌措經營,而不適合在前線領兵作戰。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似乎更為準確:“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二、子午谷計謀可行性 ![]() 軍事謀略講究的是奇正相合,韓信暗度陳倉擊破三秦,鄧艾偷渡陰平滅亡蜀漢,都在于一個奇字。在蜀漢弱曹魏強的態勢下,蜀漢唯有出奇才能制勝。這也是宿將魏延根據多年征戰經驗而提出出奇兵攻長安的原因。 子午谷道路險狹,崎嶇難行,這是諸葛亮反對由此進兵的原因之一。不過,正因為行軍艱難,曹魏才不會想到蜀漢敢從此處進兵。230年,曹真也曾由子午谷進軍蜀漢,但曹魏大臣華歆、王肅、陳群都認為道路艱險,非用兵之利,恰逢遭遇大雨,魏明帝于是“詔真還軍”。可見,如果當時魏延由子午谷出奇兵,曹魏一方很可能不會想到在出口設防。 如此看來,子午谷計謀雖有巨大風險,但一旦成功,蜀漢的確有可能取得空前勝利。何況即便失敗,損失不過萬人,這遠比街亭戰敗的損失要小。 三、諸葛亮為什么不用魏延計策? ![]() 魏延的計策有一定的風險,但與風險相伴的是成功后的巨大獲利,志在光復漢室的諸葛亮,沒有理由不賭一次,何況賭注只是損失1萬人,而非大軍全部。那諸葛亮為什么從未考慮魏延的計策呢?僅僅是因為諸葛亮過于謹慎嗎? 前文已述,諸葛亮擅長理民而不擅將略,在征戰這一點上,諸葛亮或許不如魏延實戰經驗豐富。但諸葛亮有一點卻是魏延比不了的:諸葛亮善于經營,沒有人比諸葛亮更清楚蜀漢的家底,也沒有人比諸葛亮更熟知軍糧運輸。 魏延的子午谷計策規劃兵力為1萬,其中5000精兵負責征戰,另外5000人負責運糧,他計算的時間是10天可達長安。子午谷路線總長約700—800里。 下面我們就來計算一番(單位均已換算為今日的斤)。 諸葛亮病重時,每天只能吃1斤大米,司馬懿據此斷定“其將死也”。《宋書》曾提到南北朝時某支部隊單兵每日口糧是2斤多,而這個標準也只是最低一檔。可見,在當時營養攝入有限的情況下,一個士兵每日軍糧供應不能少于2斤,否則沒有力氣行軍打仗。這樣算來,魏延子午谷計謀至少需要20萬斤糧食。也就是說,如果魏延無法在10日之后攻克長安獲得糧食補充,他就會因缺糧敗亡。 對于日行80里崎嶇山路,還要保證抵達長安的第一時間能夠迅速具備戰斗力,魏延的糧食供應是不能少于30萬斤的,這不僅是考慮到消耗大量體力的士兵要吃飽,還要考慮到抵達長安城下時,守城將領一旦不投降,魏延還需要幾日攻城時間。 ![]() 魏延對糧食的估算是5000石(即31萬斤),與上述計算接近。也就是說負責背糧的5000兵士至少應具備戰國時魏武卒的選拔標準:“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甚至要比魏武卒要更嚴格,因為秦嶺都是崎嶇山路,還有大段的棧道。曹真走子午谷時,30天只走了300里,每天行進不過10里。 為了確保子午谷計謀可行,魏延的糧食當然是越多越好,但考慮到單兵攜帶能力,以及糧食每天都會消耗減少這一基本情況,30萬斤恐怕仍然是極限。而如果加大兵力投入,所要攜帶的軍糧勢必成倍增加,若少于這個數目,子午谷計謀又不可能成功。魏延顯然高估了蜀軍的運輸能力。 諸葛亮在談到糧食運輸時曾說:“計一歲運,用蓬旅簟十萬具。”讓5000人攜帶1萬人至少15天的軍糧,在無法借助工具的情況下,靠肩挑背扛穿山越嶺,不僅考驗的是這5000兵士,更是要求諸葛亮統領的主力大軍也具備這樣的能力,方能按期與魏延匯合。這顯然已超出蜀軍正常的運輸能力。 “規畫分部、籌度糧谷”,這正是魏延所不具備的,卻正是楊儀所擅長的,這也是諸葛亮“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的原因。也正是熟知魏延的這一缺點,諸葛亮才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因為諸葛亮深知蜀軍的運輸能力,魏延出子午谷計謀并不屬于冒險,而是必然會因運輸困難而失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