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巧雕最初的概念來源于玉雕,在玉雕中,巧雕也更多的是指俏色雕。是指在不同的玉料中做分色雕刻。可以理解成巧色玉、巧做玉。巧雕,又稱俏色雕,是玉工利用玉石的顏色、皮色、紋理,使之融合到創作題材之中,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一種技法。 玉料在剛開采出來的時候,并不像人們后來看到的那樣潔白無瑕、溫潤透亮,在未加工前,作為一種天然礦物,往往在玉質外有一層石質包裹物,俗稱玉皮,這層玉皮質地遠不如內里的玉肉細膩致密,但由于玉皮具有各種鮮艷的顏色,往往被玉雕藝人有保留地取舍,通過自己的巧妙構思,將皮色融入玉雕作品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巧雕作品。 而在以往,人們賞玉一般都以白為尊,崇尚單色盡美,所以白玉以外的一些玉料如青花籽料常受冷落。巧雕除了利用玉石的皮色俏色外,也會運用玉石本身共存的多種顏色。這是為了不破壞玉石原料的完整性和體積,或是為了讓玉雕本身更具欣賞價值。所以在玉雕的巧雕語言上,會有單色盡美一說,后來開創的多色欣賞,就叫多色找俏。這不僅使多種籽料有了用武之地,也使得色澤不一的成分在玉石中的價值有了不斷的提升。 在9月底舉行的2015浙江省“良渚杯”玉石雕刻精品展暨“天工獎”入圍展期間,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翁祝紅點評胡慧君大師的金獎作品《生機》時感慨到:“在火柴盒大小的材料上將點、線、面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每一個蘑菇的變化非常生動、傳神。”胡慧君大師跳出了材質、工藝的約束,巧借玉料天然的紅色,施與點睛之筆,賦予了作品靈魂。 《生機》 材質:非洲南紅 作者:胡慧君 單色盡美的玉石原料有限,色澤不一原本被視為瑕疵,而多色找俏,正是運用了玉石的天然來成就另一種俏麗之美。在一件有瑕疵的玉器上雕琢,往往可以雕刻出獨具一格的好作品,這塊玉石轉為玉雕后,價值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以說,巧雕其實并不僅僅局限于材料、造型以及顏色,它的精髓在于“巧”,要巧奪天工,巧借因形,或因色等等。要運用最少的刀工,卻能達到最理想的天人合一的成果。
器以載道 茶道中有“茶以清心,器以載道”之說。以“道”為準則或者真理的中國傳統哲學,橫貫著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書有書道,花有花道,琴有琴道,棋有棋道,玉有玉道。五道或者四藝所要表現的,都是一種意境,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古人常說:方寸之間見大千世界。它強調的是空間,在有限的空間中有無限的想象世界;它強調的也是時間,時間的無限。最后延伸向宇宙,觀得內心與時空并列。 事實上,器以載道最終體現的是自然與人的一種和諧,道法自然是為了天人合一。在中國所有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玉雕似乎比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來得更注重“道”。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因此,有關玉德的儒家學說,均以和田玉為依據,并始終以和田玉為尊。和田玉因此成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征物。佛教對玉文化亦產生了重要影響,《法華經》將玉列為“七寶”之一。漫行玉園,你不但可以看到傳統玉器中的觀音、佛擺件、小而精的掛件、如意等手把件,也有數量眾多的館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題材成為玉器產品系列中一個重要的表現主題。據史料記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玉佛是一座寺廟中的獅子國王像,就是采用溫潤的美玉打造而成。 寺廟中的佛和觀音常常有華麗的色彩裝飾;龍門石窟中的飛天使用大量柔美的線條,表現人物的輕盈的體態。由于玉石自身的色彩和硬度,復雜的線條雕刻比較有難度,所以在玉雕界,大家都公認人物雕刻是最難的,人物面部表情是否傳神,成了衡量雕刻技藝的重要標準。在玉園,經常可以聽到某名家雕刻的觀音,是請某大師開的臉,足見人物雕刻之難。 《觀世音》 作者: 李映峰 佛教人物題材的雕刻,又比其他人物雕刻更難。雕工好的佛祖、觀音“慈眼視物,無可畏之色”,給人一種親切感,富于人情味;然而又不怒自威,在臉上表現出法相莊嚴之態。這種端莊威儀的神態,不是單純地通過五官的塑造就可以達到的。祂首先得具備法相的源頭,一種由內而外,悲天憫人的氣質。只有具備了這種氣質,才能使人一眼望去,便可以發自內心感覺到祂的端莊威嚴,并與之共鳴。而五官的塑造,不過是對這種氣質的延伸、擴展、進而更具體形象的表現出來。 《臥佛》 作者:劉昱廷 《一佛二弟子》 作者:李映峰 以玉渡人 玉園坐落于良渚古城核心區域,成為良渚文化圈的新地標,這不僅是與良渚古玉文化的銜接,也或多或少地映射出良渚文化中經久不衰的一個主題——文化上的“眾生”性。 本次2015浙江省“良渚杯”玉石雕刻精品展期間,玉園園區翁祝紅大師的“四臂觀音”顯得尤為引人關注。作品取材天然白水晶,利用晶體原有的皮色與包裹體做背景,觀音安坐蓮臺之上,頭戴寶冠,瓔鉻滿身,面相豐圓飽滿,垂目俯視眾生,身發極大五彩光,明朗照耀世間境像。 慈航普渡,在佛教中的釋義為佛、菩薩以塵世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眾生,出離生死海,猶如以舟航渡人,所以稱慈航、慈舟。《萬善同歸集》卷中有記載:“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愿海,渡法界之飄溺。” 在佛教里,佛、菩薩是以普渡一切眾生為大愿,運用一切把苦海中的眾生引渡到彼岸,所以稱為慈航。如南朝梁·蕭統《開善寺法會詩》:法輪明暗室,慧海度慈航。又如《花月痕》第五二回:萬頃碧波,都成覺海。前重苦海,盡泛慈航。在寺廟的觀音像上,往往都會懸有“慈航普渡”的匾。“慈”與為樂,“悲”與拔苦,慈航之“慈”中,悲與苦是相兼的。 在佛教中,許多地方都采用象征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圣像為佛菩薩的象征,而不以為圣像即是佛菩薩的本身。那么,玉園內大大小小的玉雕佛像、觀音像,也是一種象征的手法,象征觀音菩薩的大悲愿力,救濟全宇宙的眾生。 老人家常說,男戴觀音女戴佛。玉石如果碎了,一定是它幫你擋過了災難,要用紅紙(布)包起來埋,這就是“葬玉”,之后最好再給自己請一塊。這些都指向了“玉通靈性”、“玉懷慈心”的隱喻。事實上,玉雕佛像、觀音像從一開始,就被珍視為人類的護身符,一件存放圣物的“器”,但這器與生活器物相比,更加形而上,也蘊含著更加深厚的內涵,承載著更加廣闊的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