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286字 剩余閱讀時間7分鐘 心道相守 亦悟道,亦修心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與課堂上的教師們諄諄教誨不同,中國民間手工藝術的傳承更像老子在《道德經》里描述的這種“無言的教誨”。師與徒共處一室,以心相處,以手相傳,這種模式更符合師者的言傳身教,也更有益于通過日常的一舉一動,體察師者的內在魅力。 我們常說,能夠撼動心靈的偉大作品,不僅關乎技藝,更關乎作者投射其中的人格魅力。匠人專注于手中的精益求精,也是一種自我修行;在止息凝神中,也是一種修心的法門。在日本匠人的生涯中,“生活即修行”——學徒不僅是要學手藝,還得整理工具,收拾房間,幫師傅和學兄學弟們捕魚、種田、洗衣、割草,練習并養成一種明亮而守靜的心境。 “種心”、“明心”、“洗心”、“定心”、“造心”、“安心”,生活即是道,道即生活。 匠人們通過手作悟心、明心、凈心、定心,將赤子之心安住手中的作品。真正的心,是無念、無為、無住、不可說的境界,但是卻具足定力與智慧,是一個定慧等持的境界,安住在這個地方,才是真正的自己。 大國工匠,傳授的不僅僅是一門瀕臨失傳的手藝,在這場手作修行之中,傳承的也是對于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百年工匠,千年匠心。中華匠人追求至境的工匠之心一直流淌于民族血脈之中。《增廣賢文》有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考工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世間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陸游表達的不僅是詩歌創作的意境,也是對工匠精神的極好詮釋。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著歷朝歷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敦煌壁畫、秦兵馬俑、“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的四羊方尊……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都是中華工匠精神的具象化。 如果說諸子百家造就了中華民族思想天空的群星燦爛,那么曾經的工匠精神則造就了炎黃子孫的百業興旺、空前繁榮。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紀,兩千多年的農耕經濟時代,中國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產品輸出國。那時候,從中國走出去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精美的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公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 小仲馬甚至在《茶花女》里詰問:“你連中國紅茶都喝不起,還算什么貴族?” 輝煌的貿易成就證明了中華工匠精神深厚的傳統基因,作為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原創之國、匠品出口國、匠人之國,中國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輝煌史。而當工業時代呼嘯而來,機械制造和流水線生產全面滲入生活,手藝和手藝人日漸式微。被效率和發展裹挾的當下,我們遺失了什么?又錯過了什么? 大工傳世 惜曾經,創輝煌 那些曾經輝煌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古建、根雕、木作、瓷器、竹工藝、剪紙、刺繡、泥塑、陶藝、年畫、皮影戲、昆曲等等,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雨洗禮,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也是世界人民認識古老中國文明饒有興趣的第一步。曾經愈輝煌,如今愈隱沒。 今天的中國民間藝術的傳承危機并未真正得到解決,同時急需轉型與保護。 生存境遇不佳是非遺類民間藝術從業人員的普遍狀況,而且傳統手工技藝費時費力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帶來了傳統民間藝術行業吸引力弱的共性表現,活態傳承和產業發展后繼乏人局面嚴重。今天的年輕人很少愿意學習傳統技藝和費時費力的手工藝術,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事已高,大部分年齡在60—70 歲之間,有相當一部分在80—90歲,少部分在90以上和40—50歲之間。傳統民間藝術面臨后繼乏人乃至人絕藝亡的境地。可喜的是近年來政府已經開始高度重視包括民間藝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數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都已經被列入國家或地方政府的保護名錄中,受到了關注和保護。 概覽中國民間工藝現狀,處于傳承與發揚關鍵時期的中國傳統民間工藝,需要一種有能力“承上”同時有夢想“啟下”的交流平臺,——醉根神工天趣園此時應運而生。 鳳棲梧桐 守匠心,傳匠藝 醉根神工天趣園項目的啟動,對于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將從前零星散落在各手工藝術行業的民間力量擰成一股,形成強勢凝聚力,成為發揚中國民藝的實力推手,同時它的成立也將賦予醉根新的歷史使命。 醉根神工天趣園專家樓總建筑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占地面積九千八百多平方米,一層面積全部作為展廳,直觀呈現中國手工藝之奇美精絕。童趣園占地面積近一千平方米,是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親子游戲寓教于樂的實驗性場地,讓孩子在游玩中接受中華傳統手工藝術的早期教育,開發藝術天分。 在利益成為偶像的當代,外來思潮的傾瀉、國人對本土文化的淡忘都在加速剝離中國民族文化內核的當代。醉根“神工天趣園”的建立,是搏擊于時代精神饑渴的風口浪尖。它的成立,既是對中國民間手工藝的呵護,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我們賴以存在的文化根基的捍衛。當意識到傳統民間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民族身份標簽,永遠儲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里,你甚至可以夸大地說——保護優秀民間藝術,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開始。 邀請入園的這些工匠,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概略圖,這張圖紙的底紋,就是根植于醉根的神工天趣園。 他們是守護者,也是傳播者,更是開拓者。神工天趣園之于他們,好比竹林之于七賢;醉根之于手工匠人,好比梧桐之于鳳凰。現在,徐谷青就要做這個植樹人。 柳宗悅在談論民間手工藝時說:工藝之美是健康之美,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持器和愛物一樣,如果不愛就無法擁有。親近器物時,會有居家之感受。這是安全的世界,這是開闊的世界。 每天為工藝所圍繞,來度過這世上的每一日。為工藝所滋潤的世界,是幸運的所在。 這樣想來,在浮華躁動的當下,有一處家園能夠讓匠人們安住其中,守匠心,傳匠藝,真是一件十分撫慰人心的事。 ![]() ![]() 玄鳥傳播觀點: 原創態度,手工精神 致力做中國出版傳媒界的“手藝人” 雜志(期刊)制作:定位策劃、內容采編、專業攝影、版式設計、 付梓印刷、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搭建與運營規劃一站式服務 WEB:www.xuanniao08.com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燈彩街567號華彩國際7幢1503 電話:0571-87204072/13505714941 玄鳥出品自媒體期刊介紹: 《醉根》(季刊)文化提領、助跑5A。為根宮佛國文化旅游區量身打造的自媒體期刊。以根藝、園林、旅游、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為主題,圍繞景區發展,挖掘根藝旅游內涵! 查找公眾號“玄鳥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