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詞類活用6大類型》 1、詞類活用 6 大類型 (一)名詞作狀語 解釋下列各句中用作狀語的名詞。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門宴 )(翼:像翅膀一樣 ) 譯文: (項伯 )常常用自己的身體像翅膀一樣遮掩住劉邦。 2.吾得兄事之。 ( 鴻門宴 )( 兄:像對待兄長一樣 ) 譯文: 我將像對待兄長一樣地款待他 。 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 箕畚:用竹筐 ) 譯文: 用竹筐把土石運送到渤海的盡頭去 。 4.度已失期。失期,法 皆斬。 (陳涉世家 )(法:依據秦的法律 )譯文: 估計已經誤了約定的期限。誤了期限,依據秦的法律都要殺頭(斬首 )。 5.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鴻門宴 )( 間:從小路 ) 譯文: 劉邦已經走了, (估計2、 )從小路已經回到軍中 。 6.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 篤。 (陳情表 )(日:一天比一天 ) 譯文: 臣想奉詔離家赴任,但是祖母劉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勸學 )(上、下:向上、向下 )譯文: 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規律小結 (1)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翻譯時需要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一“像”字。如上 面第 1 句中的“翼”。(2)名詞作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翻譯時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對待一樣”。如上面第 2 句中的“兄”。(3)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工具與方式, 翻譯時要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介詞 “用”。如上面第 3 句中的“箕畚”。 。(4)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情理。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按照”“依 據”這一類介詞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 4 句中的“法”。 (5)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如上面第 5 句中這一類名詞的特點是均為處所名詞,翻譯時加上介詞“在”或者“從”。的“間”。(6)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頻率,這一類句中活用的名詞均為時間名詞。在翻譯時比較靈活,可加介詞“每”,也可將名詞重疊后前邊加“一”,還可譯為“一比”等。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這一類名詞的特點是均為方位名詞,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介詞“向”“到”或者“對”一類的介詞。如上面第7句中的“上、下”。 (二)名詞作動詞 解釋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 1. 沛公軍霸上。(鴻門宴)(軍:駐扎、駐軍)譯文:劉邦駐扎在霸上。 2.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目使眼色)譯文: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 3.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名:命名)譯文: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 4.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志:做標記)譯文: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 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水:游水)譯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6.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赤壁賦)(東:向東進軍)譯文:當曹孟德攻破了荊州,攻下江陵,順水向東進軍。 7. 吾師道也。(師說)(師:學習)譯文:我(是向他)學習道理。 規律小結(1)兩個名詞連用,句中又無作謂語的動詞,則其中可能有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活用形式:名詞 名詞。如上面第1句中的“軍”。(2)名詞帶狀語,則這個名詞用作動詞。活用形式:副詞作狀語 名詞。如上面第2句中的“目”(3)代詞前邊的名詞用作動詞。活用形式:名詞 代詞。如上面第3句中的“名”。(4)“所”字后邊的名詞用作動詞。活用形式:所 名詞。如上面第4句中的“志”。(5)能愿動詞帶名詞動用。活用形式:能愿動詞 名詞。如上面第5句中的“水”。第6句中的“東”。(6)“而”連接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時,這個名詞一般用作動詞。活用形式:動詞 而 名詞。如上面 (7)名詞帶賓語,則這個名詞用作動詞。活用形式:名詞 名詞。如上面第7句中的“師”。 (三)形容詞作動詞 解釋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形容詞。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善:與交好)譯文: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向來與留侯張良交好 。 2.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欣:喜愛)譯文:原先那些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已成為舊跡。 3.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禪山記)(明:照明)譯文:我們的體力還足夠用來前進,火把還足夠用來照明。 4. 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白:顯出白色)譯文: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規律小結(1)形容詞帶賓語時,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活用為動詞。活用形式:形容 詞 賓語。如上面第1句中的“善”。(2)形容詞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活用形式:所 形容詞。如上面第2句中的“欣”。(3)形容詞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活用形式:能愿動 詞 形容詞。如上面第 3句中的“明”。(4)形容詞后面不帶賓語時,也表示某種動態,此時也活用為一般性動詞。如上面第4句中的“白”。 (四)形容詞作名詞 解釋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詞的形容詞。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逍遙游)(正:本性,固有規律)譯文:至于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 2.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賢:賢能)譯文: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賢能 (都)不如孔子。 3. 擊空明兮溯流光。(赤壁賦)(空明:月光下的清波)譯文:(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 4. 四美具,二難并。(滕王閣序)(“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難”在文中指賢主、嘉賓)譯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全都具備,賢主、嘉賓齊集一堂。 5. 群賢畢至,少長 咸集。(蘭亭集序)(賢:賢才;少:年輕的;長:年長的 )譯文:眾多賢才都會聚在這里,年輕、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 規律小結(1)形容詞用在“其”“之”字后面,充當中心語時,活用為名詞。如上面第1句中的“正”和第2句中的“賢”。(2)形容詞作主語、賓語時,活用作名詞。如上面第3句中的“空明”和第 5句中的“賢、 少、長”。形容詞用在數詞后面作中心語時,活用為名詞。如上面第4句中的“美、難”。 (五)使動用法解釋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動的動詞、名詞、形容詞。 1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從:使跟從)譯文:劉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馬跟從他來見項羽。 2.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王:使為王)譯文: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使他為王。 3. 舞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赤壁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譯文:(簫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哭泣。 4. 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卒:使終了)譯文:或許能夠使劉氏僥幸地平安壽終 。 5.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譯文: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 6. 猶不能不以之興 懷。(蘭亭集序)(興:使產生)譯文:仍然不能不因此而使心中產生感觸。 規律小結(1)動詞使動用法,即謂語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么樣”的意思。翻譯格式為:“主語 使(賓語) 動詞”或“主語 動補短語 賓語”。如上面第1句中的“從”和第 5句中的“活”。(2)形容詞(名詞)處于謂語的位置,又帶有賓語,并且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就是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格式為:使 賓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如上面第2、3、4、6句中的“王、舞、泣、卒、興”。 (六)意動用法解釋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動的名詞、形容詞。 1 當其欣.于所遇。(蘭亭集序)(欣:對感到高興)譯文: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 2. 侶魚蝦而友 麋鹿。(赤壁賦)(侶:把看作伴侶;友:把看作朋友)譯文:把魚蝦看作伴侶,把麋鹿看作朋友。 3.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師:把當作師)譯文: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 4. 而恥學于師。(師說)(恥:以 為恥)譯文:去卩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 5.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羞:以為羞)譯文:平常人尚且以此為恥,何況將相呢? 規律小結(1)形容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可譯為“認為”“以為”。女口1、4、5句中的“欣、恥、羞”。(2)名詞的意動用法,其特點是名詞必帶賓語,且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譯為“把看作”“把當作”。如2、3句中的“侶、友、師”。 |
|
來自: 老九9ccdvxsyy7 > 《語文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