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沒有我們現在的大魚大肉,他們的進補就比較簡單,而現代的營養品魚龍混雜,很多人補不進去,往往就是身體不通了,虛實夾雜,化成了痰濕。 進補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有虛和有堵 我們可以這樣分: 看舌頭:舌苔厚膩,一般為痰濕了,吃得多,脾胃來不及消化,脾胃虛了,運化不及。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還可以看表現,吃一點就腹脹、口臭、大便不成形、便秘等 有這些情況的先把痰濕清了、把脾胃運化起來再考慮進補,再補容易給自己添堵
這是為什么呢? 身體不通暢,脾胃運化差,這時候想去進補,也比較難補進去,反而容易堵塞或“上火”,這就是咱們常說的“虛不受補”。 要分清楚自己的體質,然后把濕濁清了?!捌⑾才苍飷簼?,胃喜潤惡燥”,“脾升胃降為順”。寒和濕會困住脾,讓它的運化緩慢沒有力量,燥又會影響胃與大腸,讓大便干結不容易被排出。 怎么補呢?當以調養脾胃為先,脾胃運化有力了,自然就能補進去了,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欲補先清”或“欲補先通”!當體內各種病邪偏重時,先去邪,再補虛 小方:制烏梅,干姜,六神曲,炒麥芽,甘草,陳皮 方解: 用干姜神曲來溫中化積食,用炒麥芽疏肝醒脾促進運化,用甘草緩中調百藥,用烏梅調肝開胃養津液,防止溫燥之脾胃藥耗津液,痰濕重搭上陳皮化痰理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