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詩曰:白瓷碗中清水悠,幾顆碧翠玲瓏透。數痕橙黃半浮沉,點點紫蘇香潤喉。我又寫“唐詩”了。老唐寫的詩叫唐詩。這詩寫的是什么?對。熏豆茶。 熏豆茶,吾鄉之土產也。啥豆呢?黃豆未老且又飽滿之時,剝下豆子,焯水,加佐料后盛起,放篩子上在加了炭火的灶頭上烘。水分烘干之后便是熏豆了。 熏豆,是用未老的黃豆做的。黃豆,吾鄉稱之為滿豆,大概是取飽滿之意吧。你看那豆子,滾圓飽滿,珠潤玉圓,色澤黃而不妖。黃豆,官名稱大豆,中國是原產地。我國東北種植較廣。不知曹植《七步詩》中的豆是什么豆,可能就是大豆。當今中美貿易大戰,始知中國的大豆到美國竟大面積種植,產量竟也如此之高,數量竟如此之大。想不到,大豆竟成了中國對美貿易大戰的有力武器。 小辰光蠶豆收獲后滿豆就下種了,大概在五月之后,到十月可以剝毛豆了。烘熏豆就在這個時候。記得有一種滿豆叫闊瓣青的,就是焯熟了還是碧綠爽青的,這種豆最適合烘熏豆。 烘熏豆也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一大早從地里把滿豆秧拔來,放在廂屋里或者廊屋下,再搬個小板凳,人坐在凳子上,把滿豆秧放在大腿上,當然,腿上的鋪個束腰或者舊衣裳,然后專心致志地剝,把剝好的豆放在籃子里。如果量大,剝的時間長,指罩冒(指甲,是大拇指的指甲)很疼,還可能脫冒。剝好的豆洗干凈就倒在灶頭上的鍋子里焯熟,但時間不能太長,應該在豆子八分熟的樣子就放點鹽等佐料,然后起鍋,瀝干水。 烘熏豆時,要把灶頭上的鍋子拿掉。灶肚里放好炭火,木炭是平時燒火時事先保存下來的。如沒有,先燒一灶硬柴,然后熄火。瀝干水的豆子倒在一只篩子上,平鋪均勻,就可以放在灶頭上烘了。烘熏豆時要經常給豆子翻身,讓豆子均勻受熱,不要到時候有的干了,有的還是濕的。豆里的水分在炭火的烘烤下,一絲絲乳白色的水氣裊裊升騰,屋里彌漫著一股股清香,引誘著你的食欲。小時候放學回家,看著灶頭上半干的熏豆,禁不住伸手捏了一把,一顆兩顆甚至三四顆的塞進嘴里,那色,那香,那味,回味無窮。有時候吃了夜飯才開始烘熏豆,到困覺前是烘不干的,怎么辦,要烘到天亮。灶肚里的火盡量溫些,熏豆上蓋些捋干凈柴殼的稻草柴,手伸入里面感覺溫和就可以了。到天亮起床燒早粥時,那灶頭上的熏豆也就烘干了。用手撥弄,就是沙拉拉的脆響。咬幾顆,那個嘎嘣脆。 熏豆茶,吾鄉待客之茶。正月里,家里來客人了,第一碗茶是鍋糍茶,甜的,當然,女婿到來,是要燒糖燒蛋的。然后泡熏豆茶。除了熏豆,還配與胡蘿卜絲,陳皮,白芝麻或卜子(學名叫紫蘇),卜子原先都是野生的,炒熟了非常香。吾鄉有一習俗,年前喜結良緣的新媳婦在正月里要請村坊上大嫂大嬸大娘吃茶,這茶叫新娘子茶,所謂新娘子茶就是熏豆茶,為的是認識下村上的大嫂大嬸大娘,當然大姑娘沒有這福分的。當然,有時候大娘大嬸大媽們無聊了,三五個約在一起泡熏豆茶吃。熏豆茶里還可放些香干,子姜一類的,吃起來是很有味道的。 熏豆茶,聽說有提神、通氣、開胃、健脾,有養生保健之功效。聽來確實神奇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