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糕先私心給大家墻裂推薦一部有關AI的犯罪題材美劇,《疑犯追蹤》,首播至今正好十年。
劇情大致就是,一個超級AI能夠通過調用每個角落的圖像、音頻等監測數據并進行整合,預測出某時某刻某地某人的行動,從而用“上帝視角”指引主角團以及國家字母機構將犯罪扼殺于搖籃。令人動容的不僅是主角團之間的溫情等,還有超級AI的內心成長歷程,一點也不虐。
當然,人工智能是個很寬泛的概念,除了在影視劇、文學作品中展示炫酷的一面,人工智能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工程、科學領域,甚至臨床應用中,突破我們人類的思維、能力困境。
近日,一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的文章發現,運用好人工智能不僅可以用來預測犯罪動機、猜透我們的小心思,還能簡單、精準地預測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大難——阿爾茨海默病(AD)的患病風險。
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David J. Llewellyn和他的同事們,基于15307人的數據開發了新的AI模型。僅需患者的記憶力、獨立性、認知測試結果等6種常規病理報告,就能以91%的準確率預測未來2年內的AD風險,ROC曲線下方的面積(AUC)高達0.89,這突破了AI模型用于AD臨床診斷的局限;同時還能降低82%的誤診率[1]。
論文首頁截圖
AD發病機制極其復雜,可從記憶減退發展至喪失身體機能,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極重的負擔。而目前的AD藥物還無法完全治愈患者,只能延緩疾病進展、維持生活功能等。所以,AD的早發現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但已有的臨床篩查模型多用于評估初診后中、長期的AD患病風險。比如Miia Kivipelto 等人開發的CAIDE模型[2]、Deborah E. Barnes等人開發的BDSI模型[3],分別能夠預測未來20年、6年內的AD風險,當預測短時期內的AD風險時,還是差些事。
既然人類自己不好解決,為何不留給AI試試呢?
已有研究開發用于預測AD風險的AI模型[4-8],但這些AI模型大多需要高級神經影像學、基因檢測、腦脊液生物標志物等非常規病理報告作為分析數據,在臨床診斷上具有局限性。
我們點亮的是自己的認知,還是AI的認知?
于是,Llewellyn和他的同事們試圖開發一種新的AI模型,填補當前AD診斷上的缺口。
他們先是從美國國家阿爾茨海默病協調中心(NACC)獲取了在2005-2015年期間進行初診,但尚未患有癡呆的受診人員數據。共納入15307人,平均年齡72.3歲,女性占60%。
經隨訪發現,其中10%的人(n=1568)在初診2年內患上不同癡呆亞型,包括AD(n=1285)、路易體癡呆(n=82)、血管性癡呆(n=21)以及其他未歸類癡呆亞型(n=180)。
隨后,研究者們對四種AI模型的預測效果進行了評估。這些AI模型分別基于四種機器學習算法——邏輯回歸(LR),支持向量機(SVM),隨機森林(RF)以及梯度提升樹(XGB)。
結果顯示,通過對患者在初診時的家族史、病史、藥物史等256種臨床病理數據進行整合,這四種AI模型的診斷性能相近,與CAIDE模型、BDSI 模型相比,都能夠更加準確地預測未來2年內的AD風險。尤其是基于XGB的AI模型,準確率達92%,AUC達0.92。
這四種AI模型之間性能相似,且都優于已有的CAIDE和BDSI模型
不僅如此,基于不同算法,這四種AI模型對于不同癡呆亞型的識別敏感性還略有不同。
基于LR的AI模型對AD以及未歸類癡呆亞型更敏感,能夠正確識別出46%的AD患者、55%的未歸類癡呆亞型患者。而基于SVM的AI 模型在識別路易體癡呆上表現最佳,能夠正確識別出49%的路易體癡呆患者。對于血管性癡呆,這四種AI模型都能正確識別出33%的患者。
這四種AI模型識別癡呆亞型的能力相近且良好
(LBD:路易體癡呆;VaD:血管性癡呆)
但此時研究者們還不滿足。AI模型往往需要大量、不同的數據來支撐,這也是開頭提到的AI模型在臨床應用上的限制。那么這四種AI模型能否“輕裝上陣”,僅用少量且常規的病理報告就精準完成預測呢?
他們發現,即使僅提供患者的6種常規病理報告數據(臨床醫生診斷、心理測試完成時間、方向感、記憶力、獨立性以及特定生活方式),基于LR的AI模型和基于XGB的AI模型仍可發揮良好的診斷性能,準確度均可達到91%,AUC達到0.89。
有趣的是,在這些2年后被診斷為癡呆的患者中,有8%的人(n=130)在確診后被發現是誤診。而研究者們發現,基于LR的AI模型,能夠將誤診率降低84%。
e Table 4:6種常規病理報告
e Table 5:基于LR或SVM的AI模型的各項性能仍良好
總體來說,Llewellyn和他的同事們基于15307人的數據,成功利用新的AI模型準確預測出未來2年內的AD患病風險。
而且僅需患者的臨床醫生診斷、心理測試完成時間、方向感、記憶力、獨立性以及特定生活方式這6種常規病理報告,就可達到91%的準確率,AUC達0.89,突破了AI模型用于AD臨床診斷的局限性,并將誤診率降低84%。
奇點糕不禁感嘆一下,人類的技術提升+整活能力,使得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人類學習知識、提高自身認知水平創造AI,再讓AI通過機器學習來預測人類認知功能的退化,妙啊~
參考文獻:
[1]James C, Ranson JM, Everson R, Llewellyn DJ. Performance of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Predicting Progression to Dementia in Memory Clinic Patients. JAMA Netw Open. 2021;4(12):e2136553.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6553
[2]Kivipelto M. et al. Risk sco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mentia risk in 20 years among middle aged people: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Neurol. 2006;5(9):735-741. doi:10.1016/S1474-4422(06)70537-3
[3] Barnes D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rief dementia screening indicator for primary care. Alzheimers Dement. 2014;10(6):656-665.e1. doi:10.1016/j.jalz.2013.11.006
[4] Cui Y, Liu B, Luo S,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Identification of conversion from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ultivariate predictors. PLoS One. 2011;6(7):e21896. doi:10.1371/journal.pone.0021896
[5]Lin M, Gong P, Yang T, Ye J, Albin RL, Dodge HH. Big data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the NACC dataset: aiding preclinical trial enrichment.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 2018;32(1):18-27. doi:10.1097/WAD.0000000000000228
[6]Park JH, Cho HE, Kim JH, et al.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of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large-scale administrative health data. NPJ Digit Med. 2020;3(1):46. doi:10.1038/s41746-020-0256-0
[7]Zhan Y, Chen K, Wu X,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Identification of conversion from normal elderly cognition to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ultimod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J Alzheimers Dis. 2015;47(4):1057-1067. doi:10.3233/JAD-142820
[8]Burgos N, Colliot O. Machine learning for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brain diseases: recent advances and upcoming challenges. Curr Opin Neurol. 2020;33(4):439-450. doi:10.1097/WCO.0000000000000838
本文作者 | 張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