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火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重慶火鍋,但是說起“打甂爐”,除了廣東的朋友會比較熟悉之外,其他地區的朋友可能就一頭霧水了?這可不是什么“圍著一個灶吃飯”的意思。 廣東人稱火鍋為“打甂爐”,經常會有人錯寫為“邊”但是古漢語詞典上是“甂”讀biān ,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屬于粵菜系。 為什么廣東人把火鍋稱為打甂爐”呢? “打”,《說文新附》解釋是“擊也”,即撞擊、敲擊。打邊爐的“打”,就是指“涮”的動作。為什么叫“甂爐”呢?在《說文解字》中,“甂,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是一種闊口而扁的廚具,可以用來涮食材。 據《廣州語本字》解釋,因置爐于人的左右,即人的旁邊。人守在爐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以叫打邊爐。 冬季嚴寒,圍爐而食,外省有類似的火鍋菜,但“打甂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 “打甂爐”與火鍋的區別 湯底不同 雖然火鍋也有不同的湯底,比如麻辣、三鮮等等,但其中占絕大多數的還是由紅油熬制而成的湯底,味道辣辣的。而打甂爐所采用的湯底一般都是由散養土雞再加上多種配料熬制而成,口味偏淡,但香氣濃郁,非常適合慢火慢燙。 用餐方式不同 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老式“打甂爐”是站著吃的。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一些老的飲食特點也有所改變。現在在廣州地區,“打甂爐”已與普通的吃火鍋方式沒有什么差別了。 不同 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打甂爐”是用瓦罉。 筷子不同 “打甂爐”的筷子也是竹制的,而且特別長,約比普通筷子長一倍,便于站立涮食。另有一番情趣。 吃粵式打甂爐的講究 廣東人愛吃也會吃,打甂爐也講究吃各種食材的順序,最先吃的自然是肉類和海鮮,等吃完這些后,肉的香味和海鮮的鮮味就融入湯頭里,這個時候再涮各種菌類,便能吃出肥美的趕腳,最后吃青菜,收尾還可以燙點米粉或者面條,不用蘸料,也很好吃。 廣東人對打甂爐一貫情有獨鐘,嶺南地區的秋冬濕冷,最有儀式感的事兒,莫過于一群人圍爐而食,溫暖的燈光,蒸騰的水霧,食材在鍋中燉出的香氣,那熱鬧喧騰的畫面想起來就透著幸福而踏實的市井氣息。 “打甂爐”最重要的便是湯底,海鮮湯底、順德清水打甂爐、潮汕牛肉火鍋、金堂花膠雞等,下面就來一起看看金湯花膠雞湯底該如何制作吧! “打甂爐”的制作 1、將干花膠在水中浸泡12小時以上,干貝浸泡15分鐘。 2、切好姜片,將姜片墊在浸泡好的花膠下面,上鍋蒸8分鐘,關火燜10分鐘,撈出花膠備用。 3、南瓜切片蒸熟,蒸好的南瓜放入攪拌杯中。 4、將純凈水加入放有南瓜的攪拌杯中,沒過南瓜即可。 5、將南瓜攪打成細膩的南瓜漿。 6、冷水下雞肉,加料酒,焯燙2分鐘撈出 *這一步是為了去掉血水 7、把焯水的雞肉、花膠段、干貝、紅棗、生姜放入砂鍋,倒入打好的南瓜漿。 8、倒入和雞齊平的清水,一勺料酒,大火煮開 9、蓋上蓋子小火燉煮50分鐘,再加入枸杞、加鹽調味,繼續燉煮10分鐘即可。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