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濃”號航母繪圖 原載:《北京電視周刊》2015年第36期 作者:張召忠述評、程戈整理 “信濃”號航母突然高速駛離橫須賀港 航空母艦曾經是當年日本法西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籌碼,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急需補充航母兵力。于是,1942年6月底,決定將原定于1944年末建成的“大和”級戰列艦3號艦改建為航母,這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的最后一艘航母——信濃號。1944年11月,美軍B-29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雖然B-29的高空轟炸不能擊沉重型戰艦,但重創還是沒問題的。所以,日軍判斷美軍很有可能將東京灣中的橫須賀海軍工廠列為空襲目標。當時,匆匆完成改裝的“信濃”號武器不全,又無飛機,讓其留在東京灣內只能是B-29的靶子,因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大將豐田副武電令“信濃”號艦長海軍大佐阿部俊雄“向瀨戶內海西部回航”,意在讓“信濃”號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內海。阿部俊雄決定為了躲避美軍潛艇可能的襲擊和保持秘密行動的宗旨,“信濃”號應連夜出發,高速航行。于是,11月28日13時30分,日本號稱“不沉骯母”的“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在第17驅逐艦隊的“濱風”號、“磯風”號和“雪風”號三艦的護衛下離開橫須賀,開始了處女航。這一天,是這艘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服役的第九天。 “信濃”號連夜航行,美潛艇突然出現 “信濃”號小心翼翼地按Z字形航線前行,這種走法相對直航更容易給當時潛艇魚雷的火控系統制造麻煩。它并不知道,一艘美軍潛艇“射水魚”號被要求待在東京以南240公里、八丈島以北的位置待機,以便隨時救援自馬里亞納出發轟炸關東地區、可能被日軍擊落的B-29機組人員。1944年11月28日夜晚,“射水魚”號意外地與“信濃”號相遇了。關于兩者的相遇,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1944年11月28日白天,“射水魚”號發現自己的雷達壞了,馬上開始搶修,但是一天都沒有修好。所以,一入夜“射水魚”號馬上在日本伊豆諸島的藺灘波島外20公里處浮上水面,抓緊搶修此前因故障停用的雷達。 1944年11月28日晚7時,“射水魚”號搶修雷達時發出的測試信號,被航行中為“信濃”號護航的“磯風”號驅逐艦探測到,阿部俊雄下令加強警戒。晚9時,在“信濃”號右后萬又發現不明艦只,“雪風”號驅逐艦受命前往偵察,發現是漁船而非美軍潛艇。晚10時,在“濱風”號驅逐艦前方6000米處發現水上目標,“濱風”號驅逐艦立刻加速前往偵察,為了確保本艦安全,“信濃”號發出了“迅速返回”的命令。晚10點45分,在“信濃”號的右舷疑似發現了—艘潛艇。這正是美軍潛艇“射水魚”號。“濱風”和“雪風”兩艘驅逐艦迅速做好了炮擊的準備,但阿部俊雄擔心暴露目標,下令不得開炮。 美潛艇發現一座“小島”在移動 1944年11月28日晚8點34分,“射水魚”號艦橋上的瞭望員突然稱視線中出現了“一座小島”,但中尉波扎爾在雷達上卻找不到這個目標。8點48分,波扎爾大叫起來:“小島”在移動!艇長中校恩賴特以望遠鏡觀察,在30度方向的水天線遠端,有一疑似油輪的物體正以20節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移動,因目標距離較遠,海況極為惡劣,一時無法判別艦型。此時,這座移動的“小島”——“信濃”號仍然保持Z字行前進,但很快就被“射水魚”號趕上,恩賴特發現這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并且還有數量不明的驅逐艦護航。他立即下令潛艇下潛,躲避日驅逐艦的攻擊。另一邊,“信濃”號的艦長判斷美軍可能在誘敵,命令日軍艦艇轉向,以全速直線航行,甩開美軍潛艇。日軍艦艇以25節以上的高速開走,“射水魚”最大航速只有伯節,恩賴特命令“射水魚”號繼續追蹤日軍航母編隊,期望日艦自己減慢航速或改變航向。“信濃”號全速航行幾個小時后出現了問題,一根主軸發生了故障,導致航速降低到了15節。“射水魚”號全速航行,終于在11月29日凌晨再次發現了“信濃”號。 “射水魚”號發射魚雷命中“信濃”號 由于敵人有三艘驅逐艦緊密跟隨,恩賴特發電報請求支援。但是,周圍一百海里內并沒有其他美軍潛艇。這封求助電報被“信濃”號偵測到,但阿部俊雄以為這是來自美軍攻擊潛艇群中的另一艘。由于多次偵測到近距離美軍潛艇的雷達渡和無線電信號,阿部堅定地認為艦隊已經中了美軍潛艇群的埋伏,決定艦隊緊急轉向,朝另—個方向行駛,逃離美軍潛艇群的伏擊,而這正是面對“射水魚”的方向。 1944年11月29日3:16,“信濃”號航母剛好通過“射水魚”號正面1280米外、70度方位,處于完美的攻擊位置。1分鐘后,日軍航母走出最后—個Z字的一剎那,“射水魚”號的首部魚雷發射管以8秒的間隔向目標連續發射了4枚魚雷,稍后又以間隔25秒的頻率再度射出第5、6枚魚雷。由于當時海面大風,白浪滔天,魚雷的航跡不接近300米之內根本無法發現,“信濃”號甚至連伸出水面的美軍潛艇潛望鏡都沒注意到,6枚魚雷有4枚命中。戰局己錄寫道:“爆炸造成艦內部分停電,隨后不久,艦體開始向右傾斜。” “信濃”號成為最短命航母 雖然“信濃”號身中4枚魚雷,但阿部俊雄并沒有太過擔心。因為同為“大和”級戰列艦的“武藏”號,在萊特灣海戰中被20枚魚雷擊中才沉沒海底。傾斜糾正后,阿部俊雄下令繼續以18節的第三戰斗速度向潮岬海面航行。11月29日凌晨3點,“信濃”號水下艙室被撕開了10來米寬的口子,海水洶涌地灌了進來。新艦員在緊急情況下。連艙門都找不到,更別說進行損管堵漏排水注水了。 當時,“信濃”號是右舷中彈,向右傾斜。為了扶正船體,阿部下令向軍艦另一側的左舷艙室注水,希望借此平衡船體。命令下達不久,防御指揮官、內務長三上治男發現軍艦的傾斜居然又開始增加,原來驚慌的水兵并沒有按照命令及時向左舷全群注水。為防止進水浸溢,三上決定關閉上下甲板之間的升降口。但升降口水密門關閉后,邊緣居然露出了2厘米多的縫隙!顯然,這個艙室要么沒有經過氣密試驗,要么測試根本就不合格。 4:00,“信濃”號傾斜增加到了右10度。4:30,傾斜右15度。5:00,因傾斜太甚,主機運轉停止。6:00,向右傾斜20度。7:00左右,右傾達30度,此時所有的鍋爐都無法使用了。濱風號和磯風號試圖拖航,拖曳纜繩斷裂,傾斜達到右35度時,阿部認為“信濃”號已經無可救藥,于是下令降下軍旗。10:35,阿部下達了“全員退艦”的命令,此時軍艦的傾斜達到了50度。10:37,傾斜加劇,瞬時傾翻,在20分鐘內完全進水沉沒。據說,時任海軍大臣的島田繁太郎將“信濃”號沉沒的消息告知天皇時,一向寡言少語的裕仁也反常地回答道:“此事可惜”。6萬多噸的“信濃”號在竣工僅10日、處女航17小時后結束了短暫的一生,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最快被擊沉紀錄。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由潛艇擊沉的最大一艘戰艦。 張召忠:各種錯誤導致了“信濃”號的沉沒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信濃”號的最終沉沒呢?張召忠認為是多方面造成的,“一枚魚雷打中右舷,撕開了很大的—個口子,艙室進水,應該左舷的水泵抽水,給艙室里灌水,慢慢恢復平衡,保持儲備浮力,不至于沉。這個時候艦長應該下令減速,最好是停下來,阿部俊雄卻下令高速航行,因為他判斷可能不是一艘潛艇,怕別的潛艇來圍剿,趕緊跑,越跑水進得越多,這個時候應該加強損管,拿大木頭先給堵上,或者把艙室封閉起來。結果,阿部俊雄下令水泵抽水往左舷灌水,沒有水泵;損害管制在艦上是一個建制部門,因為這個艦不處于服役狀態,沒有人懂損管,而目艦員上來就十來天,艦上走路都迷路,全是—幫中學生,啥也不知道;再加上所有的水密門都沒有關,艦上還有好多工廠的參加試航的人員,艦長對他們指揮也無效。各種錯誤弄到一塊兒去了。”隨著“信濃”號的沉沒,舊日本帝國海軍號稱最龐大的聯合艦隊也逐漸成為了歷史的塵埃。“1944年11月份,萊特灣戰役已經結束,日本有3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對日本來講是—個巨大的打擊。當時信濃號就是日本勝利的希望,是殺手锏裝備。信濃號的沉沒,具體來講是—個戰術問題,從背景上來講,日本當時已是強弩之末,已經失去了戰爭的區域作戰能力。日本在二戰時總共造了29艘航母,被擊沉了25艘,它在開戰時是世界上航空母艦最多的國家,比美國英國都多,戰爭當中還發展航母。所以說這和戰爭的正義性很有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靠幾件裝備有什么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