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近日,一個心理學詞匯進入大眾視野,沖上熱搜。這個詞就是“煤氣燈”。在心理學上指,煤氣燈效應或煤氣燈操縱,與心理操控、情感控制有關。 什么是“煤氣燈效應”?它和PUA(Pick-up Artist)一樣嗎?如何識破情感操控的套路?情感操控都是故意為之嗎?親子關系中,家長如何避免成為“煤氣燈人”? 什么是“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指的是一種情感控制,而且是由雙方構成的一場“雙人探戈”。這個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導演喬治·庫克執導于1944年的一部電影《煤氣燈下》。影片中的男主角安東為謀取女主角寶拉所繼承的財產,通過暗示等方式,營造妻子瘋了的假象,使其懷疑自我和現實,最終在精神上完全依附于自己。 科普中國心理應急志愿服務隊秘書長、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義誠指出,其中,扮演“管理者”的一方便是“煤氣燈人”。“煤氣燈人作為操控者,通常會將事實刻意扭曲,或選擇性刪減,或直接將一些虛假信息灌輸給對方。” 煤氣燈人破壞被操控者的記憶力、認知力和精神狀態,乃至于自我價值,導致被操控者逐漸對現實認知不清晰,失去獨立判斷,最后只能去依附于操控者。 被情感操縱的一方通常害怕沖突與孤立,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可來確認自我價值,他們為了獲得這份認同,什么都愿意去做。 唐義誠介紹,一些調研發現,女性被情感操縱的概率略高于男性:“女性更多地會看重情緒價值或看重一個人是否有共情力”。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遇到所謂的“煤氣燈人”都會不可自拔地陷入到被控制的狀態中,有較為健全人格、有穩定自我價值感、自尊水平穩定的人通常不會輕易被影響與操控。 和PUA(Pick-up Artist)一樣嗎? “煤氣燈效應”和PUA(Pick-up Artist)都屬于情感控制,唐義誠指出,二者的本質與原理一樣,但各自應用的領域不同。 PUA的原意是“搭訕藝術家”,通過心理操作的手段來建立關系。而“煤氣燈效應”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朝夕相處的朋友、同事、伴侶、家人身上,更多是在關系建立階段出現。 如何剎住被情感操控的車? 如何點亮“煤氣燈雷達”,識別煤氣燈人的套路及時辨別不良信號?唐義誠提示,如果對方有以下10種行為或我們自己在一段關系中有了這些感受,就需要警惕了。 1.反復質疑自己。自己和別人相處時都很開心,但和他/她在一起時,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 2.你總是在向他/她道歉。 3.你開始想不明白為什么生活中有一些精彩的事,但你卻不夠開心。 4.你給自己買東西的時候,只考慮他/她的喜好,而忽略自己。 5.你經常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為他/她去找借口。 6.你連簡單的事都拿不定主意,要向他/她去征詢主意。 7.你和他/她在平時聊天時也要三思,怕自己說錯話。 8.你在他/她回家之前,會回想自己這一天做錯的事情。 9.你開始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對,都會被指責;如果有孩子的話,孩子都開始在他/面前保護你。 10.你開始對一向相處愉快的人發火,情緒越來越不好,你的一些其他關系也開始解體。 “煤氣燈人”都是處心積慮的嗎? 唐義誠表示,這往往是“無意為之”的舉動。 就像吵架之后的“冷戰”,生活中一句“你還是個男人嘛”的抱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類“隱形攻擊”更為致命。 “一些'煤氣燈人’可能從未注意到自己的行為產生了負面效應,但是,他們可以明確感知到自己想要控制別人的強烈沖動”,唐義誠介紹,比如,一些父母日常和孩子交流時習慣性地打壓孩子,否認孩子的感受、認知和判斷,使得孩子從小產生一種非正常的心理依附,認為自己什么都得聽父母的,做什么都是錯的,從而全盤接受父母的安排。 家長如何避免“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在一切親密關系中都常見。唐義誠指出,作為家長,避免自己變成“煤氣燈人”有四個標準:一是有人愛;二是能愛人;三是有事做,擁有事業和工作,也就具有一個穩定的價值感;四是有希望,要對未來有積極的暢想。這四點決定了家長能夠成為有健全人格和積極心態的人,而有積極心態的人不容易成為“煤氣燈人”。 監制:梁悅 記者:劉飛、楊冉 編輯:楊揚、潘雨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