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 邗國公: 其他史籍記載為邢國公。邗(hán): 今江蘇揚州市東南。 ② 食邑實封: 唐太宗即位后,確定功臣實封差等。按功勞大小,定封戶數多少,當時得封的功臣43人。 ③ 淮安王神通: 唐高祖李淵的堂兄弟,從高祖平京師,封淮安王。 ④ 臣率兵先至: 高祖起兵太原,李神通舉兵響應,平定長安有功。 ⑤ 漢之蕭何……得功居第一: 漢高祖論功行賞時,群臣爭論不決。漢高祖說,打獵時追殺野獸的是獵犬,指揮獵犬的是人,諸位的功勞好比是狗,蕭何是發指令的人,功勞比諸位要大。這樣群臣再也不敢說話了。指蹤推轂: 指是指示獵物,縱是放出獵犬;推轂,推車前進,指助人奪天下。 ⑥ 高祖……數十人: 武德初,李淵因四海未定,分封諸子為王各掌兵權,如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等。又遍封諸子,不僅恩及弟侄,而且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皆封王,達數十人。三從: 同祖的叫同從,同曾祖的叫再從,同高祖的叫三從。 ⑦ 漢之賈、澤: 漢高祖封從兄弟劉賈為荊王,從祖昆弟劉澤為燕王,兩人都在戰爭中立功。 ⑧ 縣公: 縣字誤,應為郡。 ⑨ 呂后欲危劉氏,終賴宗室獲安: 呂后,漢高祖皇后。高祖死后,子劉盈(惠帝)即位,掌朝政大權的是呂后。惠帝死后,呂后大封家族中人,控制軍隊。呂氏子弟驕橫不可一世。漢宗室劉章在一次酒宴上,以軍法監酒,斬呂氏子弟一人,諸呂畏懼。后來劉章參與周勃平定諸呂的行動。周勃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恢復劉漢政權。 ⑩ 荊王元景: 唐高祖之子。 ? 吳王恪: 唐太宗之子。 ? 李百藥: 字重規。曾仕隋,唐貞觀初年任中書舍人。撰有《北齊書》50卷。 ? 大方: 大道理,大原則。 ? 命歷: 運數。賒促: 長短。 ? 周過其數,秦不及期: 周朝的時間超過預定的期限。周成王曾占卜說可享國700年,實際上周朝經歷了867年,故說周過其數。秦則未到預定年數就滅亡了。秦始皇想把帝位傳及萬世,實際上傳到二世就亡了。 ? 維城磐石: 連接城邑保衛國家如同磐石一樣堅固。 ? 兆庶: 萬民。 ? 一夫號呼而七廟隳圮: 一夫號呼,指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七廟,指國家政權。《禮記·王制》:“天子七廟。”隳圮,毀壞。 ? 上玄: 上天。 ? 魏武攜養之資: 魏武,即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后迎漢獻帝建都于許昌,此為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后統一黃河流域,位至丞相。死后其子曹丕追尊為武帝。攜養之資: 曹操之父曹嵩原姓夏侯,后為東漢中常侍(宦官)曹騰養子,改姓曹,故稱攜養。 ? 漢高徒役之賤: 指漢高祖劉邦原為低賤的徒役出身。 ? 獄訟不歸: 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不請你判案,意謂不信任。 ? 上齊七政: 上,高尚;齊,同;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這里形容大舜的高尚如同七星。 ? 放勛: 帝堯的名;重華: 大舜的名。 ? 克昌厥后: 能使他的后代昌盛。 ? 淪胥: 意為相互牽連而受苦難,后泛指淪落。 ? 器: 指政權。 ? 龜鼎: 元龜與九鼎。均為國家重器,比喻政權。 ? 南征不返: 周昭王南巡渡漢水,百姓厭惡他無德,以膠粘的船給他乘。至中途,膠浸水船解體,昭王淹死。 ? 東遷避逼: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避犬戎的威脅,將都城從鎬京(今長安縣西)遷至洛邑(今洛陽)。 ? 禋祀闕如: 禋祀,古代祭天的一種禮儀,將牲口和玉帛置于柴上焚燒。闕如,欠缺。 ? 陵夷之漸: 陵夷,衰落;漸,征兆。 ? 暴秦運距閏余,數終百六: 運,國運;閏余,非正統的帝位。數終百六: 數,氣數;百六,厄運。指秦國行暴政,其國運短命。 ? 才非啟、誦: 啟,大禹之子。誦,周成王的名。 ? 李斯: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荀子的弟子。秦始皇時,官至丞相。秦統一大業后,他定郡縣制,統一全國文字。后為趙高誣陷,下獄腰斬。 ? 王綰: 秦始皇時秦國丞相。 ? 四履: 四面邊境。履,足跡所至之處。 ? 將閭: 秦公子。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將其殺害。 ? 子嬰: 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子。趙高殺秦二世后,立子嬰為帝。子嬰設計殺趙高。后劉邦兵至,子嬰出降,在位僅46天。終為項羽所殺。 ? 千乘: 千輛兵車。古時以一車四馬為一乘。此處指擁有千乘兵車的諸侯國。 ? 帝子: 漢高祖劉邦。傳說劉邦為赤帝(神)之子。 ? 龍顏: 指漢高祖劉邦。 ? 理蔽澆淳: 道理上分不清風氣澆薄與淳樸的時期。 ? 百王之季: 此處指后代帝王的時期。 ? 三代: 指夏、商、周三代。 ? 五服: 古代王城外周圍每五百里為一區劃,按距離分為五等地帶,即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稱作五服。服,服侍天子之意。 ? 采地: 卿大夫的封地。 ? 結繩之化: 結繩記事時代的教化。 ? 象刑之典: 堯舜時代的法令制度。象刑: 傳說堯舜時代沒有肉刑,而是用一定的服飾象征刑罰,稱為象刑。治劉、曹之末: 劉漢、曹魏的后期。意謂漢、魏時代使用象刑來治理國家,必將導致法制混亂。 ? 膠柱成文: 用膠粘住瑟的弦柱,想奏出優美的樂章。此處比喻不知變通。 〔51〕 問鼎: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莊王攻打陸渾之戎(古代西部少數民族,居今甘肅敦煌一帶),至洛陽。周王派大夫王孫滿去勞軍。楚莊王就問周朝宗廟中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傳為大禹所鑄,夏、商、周古代皆作為傳國之寶。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奪取天下的意圖。請隧: 請求隧葬。隧葬,天子的葬禮,即挖地道至墓穴入葬。請隧意同問鼎,指圖謀天子之位的野心。 〔52〕 白馬素車: 古代兇喪輿服,用白色的馬拉著涂著白土的車。公元前206年,劉邦攻至咸陽,秦王子嬰以白馬素車出降。 〔53〕 望夷之釁: 望夷,秦宮名,故址今陜西當涇縣東南。秦末趙高殺秦二世于此宮。釁,禍患。 〔54〕 羿、浞之災: 羿為夏代有窮氏首領、善射。因不修政事,為家臣寒浞所殺。 〔55〕 高貴之殃: 指魏帝曹髦被司馬昭所殺害。曹髦,字彥士,曹丕之孫,曾被封為高貴鄉公。因不滿司馬昭專政,率兵攻打司馬昭,反被殺害。 〔56〕 申、繒之酷: 指周幽王被殺。周幽王寵褒姒而廢申后,立褒姒之子伯服而廢太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大怒,聯合繒與犬戎,殺周幽王于驪山。 〔57〕 狐駘之役,女子盡髽: 《左傳·襄公四年》載,邾與莒(皆為春秋時諸侯國)攻打鄫,魯出兵救鄫,入邾境內在狐駘被擊敗。去接喪的女人,都用麻系發,這叫做髽,是古代喪儀的一種。 〔58〕 崤陵之師,只輪不反: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與《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晉文公去世,秦穆公不聽老臣蹇叔哭諫,出兵攻打晉的盟國鄭。秦軍以鄭國有備而還,在崤陵中了晉軍埋伏大敗,三員大將被俘。 〔59〕 陸士衡: 即陸機,西晉文學家。祖父陸遜、父陸抗,三國時吳國名將。吳亡后,陸機閉門讀書十年。后游洛陽,名重一時。代表作為《文賦》。規規然: 淺陋拘泥之意。 〔60〕 嗣王委其九鼎: 指周惠王、襄王、悼王出外流亡,丟棄了九鼎。嗣王,繼位之君。 〔61〕 兇族據其天邑: 指叛亂的周王室子弟子頹、叔帶、子胡竊據國位。天邑,京都。 〔62〕 刺舉: 檢舉奸惡,舉薦有功。分竹: 古代將竹一剖為二,授官時一給本人,一留官府。 〔63〕 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 意為如任用賢良,則天地都會出現祥瑞。 〔64〕 曹元首方區區然稱: 曹元首,三國時魏人,曾作《六代論》。區區然,自得之貌。 〔65〕 刑人力而將盡: 使用民力達到極點。 〔66〕 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征舒: 《左傳·宣公九年》載,陳靈公與大臣孔寧、儀行父和夏姬淫亂。次年,夏姬之子夏征舒憤而殺死陳靈公,孔寧、儀行父逃往楚國。 〔67〕 衛宣則父子聚麀(yōu),終誅壽、朔: 衛宣公(前719—前700年在位)納子公子伋所聘之妻宣姜,生壽、朔。因朔與宣姜詆毀伋,衛宣公派伋出使齊國,又派人偽裝盜賊待在半途刺殺伋。壽知后告訴伋,伋認為這是君主的命令,不肯逃。壽決心救伋,偷走他出使的符節先行,被衛宣公派出之人殺死。伋趕到后,又被殺。壽、朔,當作伋、壽。聚麀: 麀,母鹿。意謂禽獸不知天倫,父子共一母鹿。這里指亂倫。 〔68〕 澄水鏡以鑒之: 水鏡,常用以表示知人之明。 〔69〕 年勞: 任職的年數和勞績。 〔70〕 俸祿不入私門: 東漢楊秉為刺史,清儉自潔,“計日受奉,余祿不入私門”。事見《后漢書·楊秉傳》。 〔71〕 妻子不之官舍: 東漢魏霸為巨鹿太守,何并為潁川太守,每次到官府,妻子都不入官舍。 〔72〕 食不舉火: 東漢左雄為冀州刺史時,經常不燒火做飯,只吃干糧。 〔73〕 居惟飲水: 晉朝鄧攸為吳郡太守,帶米到任,只飲當地之水。 〔74〕 南陽太守,弊布裹身: 東漢羊續為南陽太守,“時權豪之家多尚奢麗,續深疾之,常敝衣薄食”。事見《后漢書·羊續傳》。 〔75〕 萊蕪縣長,凝塵生甑: 東漢范冉字史魚,曾被任為萊蕪縣令。后辭官,居所簡陋,時有斷炊。有民歌頌其清貧:“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事見《后漢書·范冉傳》。 〔76〕 亂常干紀: 擾亂倫常,觸犯法紀。 〔77〕 春秋二百年間: 孔子編《春秋》,起于公元前722年,終于公元前481年。古人崇拜孔子,故文中稱二百年,是舉其概數。 〔78〕 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君: 《左傳·僖公十九年》載,宋襄公讓邾文公殺死鄫子(鄫國國君),以之作為祭品用來祭祀次睢的土地神。鄫子雖是小國之君,但殺而祭之,不符合禮的規定。 〔79〕 魯道有蕩,每等衣裳之會:“魯道有蕩”,出自《詩經·齊風·載驅》,意為大道路平坦而寬廣。一般認為該詩是諷刺魯桓公夫人文姜與其兄齊襄公淫亂的。衣裳之會,相對于兵車之會,原指諸侯間的友好會見。 〔80〕 西漢哀……靈之時: 指西漢哀帝與平帝、東漢桓帝與靈帝之際。 〔81〕 握紀御天,膺期啟圣: 掌握綱紀,駕馭天下,順承時運,開創帝業, 〔82〕 氛祲(jīn): 陰陽相侵的災禍之氣,聚集在一起。 〔83〕 垂統: 把基業傳給子孫。 〔84〕 配二儀: 配,媲美;二儀,天地。 〔85〕 妙萬物而為言: 皇帝發號施令,所說的話曲盡萬物之理。 〔86〕 獨照神衷: 照,察知;神衷,帝王之意。這是說,皇帝能夠察知別人不知道的意思。 〔87〕 五等: 爵位的五個等級,即公、侯、伯、子、男。 〔88〕 晉氏失馭: 指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喪失統治權。 〔89〕 后魏乘時: 后魏乘機建立政權。后魏(386—534年),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90〕 長短縱橫之術: 游說諸侯爭王圖霸之術。反映戰國時期各國爭霸情況的《戰國策》,又名《短長》。長短,即得失。縱橫,合縱與連橫的略語。戰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聯合抗秦,稱合縱;張儀游說六國奉事秦國,稱連橫。 〔91〕 開皇在運,因藉外家: 隋文帝楊堅年號為開皇,共20年(581—600)。楊堅仕北周時,其女嫁北周宣帝為皇后。宣帝死后,靜帝即位。楊堅于581年,廢除靜帝,建立隋朝。因楊堅依仗其為北周皇帝的外戚,勢力浩大,故有“因藉外家”之說。 〔92〕 年逾二紀: 紀為古代紀年的單位,一紀為12年。隋文帝在位24年,故稱。 〔93〕 大業嗣立: 大業,隋煬帝年號。 〔94〕 勞止未康: 民眾勞累未獲安寧。 〔95〕 仰順圣慈: 上承太上皇的旨意。圣慈,即太上皇李淵。 〔96〕 嗣膺寶歷: 繼承皇位。 〔97〕 至道無名,言象所紀,略陳梗概: 最高明的道理,是難以用語言來說明的,但能陳述些簡約的內容。 〔98〕 烝烝: 淳厚美好貌。 〔99〕 訪安內豎: 內豎,宦官。周文王為太子時,一日三至父王門前,通過宦官問安。 〔100〕 憲司讞罪,尚書奏獄: 憲司,掌管法令的官員;讞罪,定罪;尚書,這里指一般官員;奏獄,向君主匯報案件訴訟情況。 〔101〕 以斷趾之法,易大辟之刑: 謂用斬斷腳趾的刑罰,來代替死刑。 〔102〕 大禹之泣辜也: 謂大禹看見罪人而哭泣,責備自己未能把臣民教育好。 〔103〕 弘獎名教: 倡導名教。名教,以正名定分為核心的封建禮教。 〔104〕 擢明經于青紫: 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擔任官職。擢,選拔;明經,科舉的一科,考儒家經典;青紫,漢代高官的服飾,此處借指高官。 〔105〕 惜十家之產: 10戶人家的財產。《漢書·文帝紀》載,漢文帝欲修承露臺,召匠人算一下費用,答需百金。漢文帝說:“百金,中人(中等人家)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遂罷修。 〔106〕 子來之愿: 臣民的心愿。子來,謂臣民如子女奉事父母一般,不召自來。 〔107〕 不吝陰陽之感: 不顧冷熱的影響。吝,顧惜;陰陽,日月的向背,引申為氣候的冷熱;感,影響。 〔108〕 霜儉: 因霜災致糧食歉收。 〔109〕 喪亂甫爾: 災禍很大。 〔110〕 矜愍: 憐惜。 〔111〕 藜藿: 野菜。 〔112〕 樂徹簨(sǔn)簴(jù): 撤去鐘鼓之樂不聽。徹,通“撤”。古代懸掛鐘磬的架子,橫桿叫簨,直桿叫簴。 〔113〕 公旦喜于重譯: 公旦,周公;重譯,多重翻譯。《史記》載,周公攝政,天下太平。南方越裳國通過多重翻譯前來朝貢。 〔114〕 文命矜其即敘: 文命,指大禹。即敘,就序。意謂大禹平定中國,波及四方,西戎歸服。 〔115〕 款附: 誠心歸附。 〔116〕 茂實: 完美的政績。 〔117〕 日昃: 太陽開始偏西,約為未時,即下午1—3時。 〔118〕 乙夜: 二更,約為夜間十時。 〔119〕 彌綸天壤: 彌補天地之缺。 〔120〕 刑措: 因無人犯法,刑罰擱置不用。 〔121〕 登封之禮: 登山封禪。 〔122〕 山河之賞: 分封諸侯的土地。 〔123〕 “《易》稱”三句: 引文出自《周易》中的《豐卦·彖傳》。意思是說,天地萬物如同日月圓缺,與時消長,何況人世的興盛呢? 〔124〕 封植: 封立。植,立也。 〔125〕 朱、均: 即丹朱、商均。丹朱,帝堯之子。堯因其不賢,禪位于舜。商均,帝舜之子。舜因其不賢,禪位于禹。 〔126〕 子文之治: 子文,春秋時楚國令尹(相當于宰相)。不謀私利,忠心為國。后來其孫有罪,楚王想到子文治國之功,不予追究。 〔127〕 欒黡(yǎn)之惡: 欒黡,春秋時晉大夫,其祖、父皆為晉國大夫,有大功。欒黡不顧大局,因與別的將帥意見不合,伐秦時臨陣退卻;又因私人間的怨恨,誣陷別人。 〔128〕 賦以茅土: 分封王侯以土地。賦,授予。茅土,古代帝王社祭之壇,用五色土建成。五色為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分封時,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以茅包之,稱為茅土,授予受封者。 〔129〕 疇其戶邑: 酬賞倉儲以封邑。疇,通酬。 〔130〕 隨器方授: 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器,才能。 〔131〕 翰翮: 鳥的羽翼。文中指人的能力。 〔132〕 尤累: 過失的牽累。尤,過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