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盟CFCA民間野生貓科動物保護聯盟1小時前 馬雞,對于觀鳥愛好者而言無疑是特別有吸引力的類群。中國共有四種馬雞:藍馬雞、褐馬雞、白馬雞、藏馬雞。它們都是大個子的野生雉類,氣宇軒昂、外表華麗。 我們今天的主角褐馬雞,是一種生活在東部的馬雞。在四種馬雞里它是受威脅程度最高的一種。 褐馬雞偏好于生活在海拔1500米左右、針葉林面積較大的山地環境,在華北山地,褐馬雞的出現意味著當地森林質量較高,人為干擾程度較低。 通常在有褐馬雞的地方,其他的野生動物也不少,而出現華北豹的幾率也比較高。 褐馬雞最顯著的特征是頭部兩側伸出的白色耳羽和美麗似馬尾的尾羽 我們在河北小五臺山進行野外調查的時候,經常會與褐馬雞不期而遇。 而今天,我們的志愿者在北京西部山區進行戶外活動和自然觀察的時候,所安裝的紅外相機竟然也拍到了大群的褐馬雞,這對于帶豹回家而言,無疑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北京西部山區,拍到一群褐馬雞 鹖鳥與鹖冠 “鹖”是褐馬雞的古稱。《禽經》中記載:“鹖”,毅鳥也。毅不知死。”魏武帝曹操在《鹖賦》中寫道:“鹖雞猛氣,其斗期于必死,今人以鹖為冠,象此也。” 從漢武帝時期起,帝王就以“鹖冠”賜予武將,激勵他們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因為在古人眼里,鹖鳥勇猛善斗,至死方休,武將佩鹖冠以示其勇,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宋代。 到了清朝,則演變成用以彰顯身份的“花翎”與“藍翎”,且不再限于武官。 影視劇中的“鹖冠” 圖片來源:網絡 在層出不窮的清宮戲中,我們能看到朝廷官員的官帽上的羽毛制品,這便是當時的“藍翎”或“花翎”。藍翎純以鹖鳥羽毛制成,位分較低者得藍翎。 花翎內部用一支孔雀尾羽,兩側用鹖鳥羽毛。“花翎”象征的位分比藍翎要高,且以翎眼(即孔雀尾羽上形似眼睛的圖案)的數量不同劃分為三個等級,普通花翎皆為一眼,稱為“單眼花翎”。再就是“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有功勛或者蒙特恩之人方能佩戴。 咸豐之后,五品以上的普通官員只能戴單眼花翎,有特恩者可得雙眼花翎,而三眼花翎則成皇室宗親專屬,如親王、貝勒等。 清朝的藍翎與花翎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褐馬雞顯然不至于好斗到如此程度,動物為了領地和配偶爭斗,都是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沒有誰是自愿頭破血流的。 于是“熱愛死斗”的褐馬雞事實上只是古人的想象,然而在古人對動物行為初有探索,并為褐馬雞的美麗和驍勇感嘆不已的時候,褐馬雞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褐馬雞 馬雞屬(Crossoptilon)隸屬于雞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其中藏馬雞(C.harmani)、白馬雞(C.crossoptilon)及藍馬雞(C.auritum)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褐馬雞(C.mantchuricum)為我國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和全球易危物種。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的褐馬雞,白天在林間活動,以植物的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為主,也吃昆蟲的卵、蛹和成蟲等,晚上在樹杈上休息。 藍馬雞 ?李小六 白馬雞 褐馬雞對棲息地的選擇會隨季節變化呈現出垂直遷移。 春、夏季,氣溫回升,褐馬雞也將迎來繁殖期,它們會選擇海拔較高的林地,這里人跡更為稀少,森林密度和氣溫適中,食物也較為充足。 秋季它們會選擇陽坡或半陰坡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到了冬季,氣溫下降,褐馬雞就會遷往低海拔的林緣灌叢地帶或闊葉次生疏林棲息。 褐馬雞的婚配制度為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僅限于當年),繁殖期從3月持續到6月。 求偶期間,雄性褐馬雞的毛色會變得鮮艷,為了贏得配偶,雄鳥之間會產生異常激烈的打斗。勝出的雄鳥將和雌鳥成為夫妻,攜手筑巢與撫育后代。雌鳥產卵多在5月份,每窩產9-14枚,在孵卵過程中有晾卵行為。 褐馬雞雌性和雄性的外表差異不顯著 褐馬雞體型較大,但翅膀卻不夠長,所以飛行能力較差,可以說只能低空滑翔。但它的雙腳粗壯有力,可以在山地中從容奔走。它們常常群體出動,成為山間一道靚麗的風景。 褐馬雞是一種“脆弱”的鳥類,因其性成熟晚,體型又較大,在繁殖過程中容易被天敵發現。孵卵過程中的“晾卵”行為,會影響后代的存活率。其體內的寄生蟲如線蟲也會危害它們的健康。 作為地棲性的留鳥,它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更為嚴格,一旦森林環境受到破壞,其種群發展空間就會受到極大制約,更大幾率的近親交配也會使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 在鐵橋山活動的褐馬雞 現狀 對褐馬雞的捕殺,從封建王朝時期的“鹖冠”開始,一直上演到近代,即使后來不再有文武百官佩戴“鹖冠”,但褐馬雞的羽毛作為裝飾品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昂貴,因此褐馬雞遭遇了又一輪掠奪式的捕殺。 據文獻記載,60年代,有人曾一個月捕殺300多只褐馬雞;1972年,海關從天津港截留200多只褐馬雞。 20世紀70年代,人類活動范圍擴張,屬于褐馬雞的空間急劇縮小。為改善交通修建的道路,使褐馬雞的棲息地支離破碎。 在褐馬雞棲息地范圍內進行的人為活動如采藥、畜牧、旅游等,干擾了褐馬雞的交配、產卵和育雛,使得褐馬雞的營巢成功率較低,繁殖率下降,種群數量進一步下降。 北京東靈山拍到褐馬雞的位點拍到的采藥人 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保護野生動物等多項工程,褐馬雞種群才得以喘口氣。 目前,褐馬雞僅在我國華北地區有分布,由于地理屏障(黃河),加上自然植被(太行山植被)遭到破壞,其分布區已被分割成三塊孤立的區域,形成了3個相對獨立的褐馬雞種群,即河北小五臺山與北京東靈山的東部種群、山西呂梁山的中部種群和陜西黃龍山的西部種群。 其中山西呂梁山褐馬雞種群數量和范圍最大,是野生褐馬雞的分布中心。 北京的褐馬雞 如今,在歷史上的許多分布地,褐馬雞已經絕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人認為河北沒有褐馬雞了,但后來在小五臺山又發現了褐馬雞種群。 北京東靈山與河北小五臺山保護區緊密相連,或許是在建立小五臺自然保護區之后,褐馬雞的處境好轉,數量有所回升,使部分種群向東靈山擴散。 無論如何,北京東靈山還有褐馬雞種群,是令人欣喜的。過往的研究表明褐馬雞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小龍門一帶,而東靈山區的褐馬雞種群或許能夠成為它們繼續向東擴散的源種群。 與山西、河北的褐馬雞相比,北京褐馬雞分布更加碎片化,東靈山、西靈山、京西林場等區域都有過記錄,其種群規模也缺乏詳盡的調查。 在它們的分布區孤島化的情況下,各個棲息地之間缺乏基因交流,也會使種群退化。如何使這種珍貴的鳥類存續下去,仍是一個難題。 而褐馬雞種群延續面臨種種威脅的背后還反映了一個潛在問題——捕食者們的生存狀況。 以赤狐為例,《北京獸類志》記載,除了北京山區之外,赤狐在靠近城區的豐臺、海淀、大興等處也有過分布。 而現在,我們只在西部記錄到過赤狐的蹤跡,至于屬于燕山山脈的昌平、懷柔、密云以及更東更北的河北霧靈山和內蒙黑里河(均屬于燕山)都沒有發現狐貍。 在小龍門林場拍到的赤狐 供圖:夜來香 近日,我們安置在門頭溝的相機拍到了一只狐貍,而這只狐貍似乎跟正常的赤狐不太一樣——它是只十字狐(銀黑狐與赤狐雜交的后代)。 很多地方的養殖場都會養殖銀黑狐作為皮毛獸,一只人工養殖的狐貍出現在這里,很可能是雜交或隨意放生的結果。 今年10月,有媒體報道過北京門頭溝至少現身3只銀黑狐。就在不到一個月前,有人發現一只銀黑狐頻繁出沒在門頭溝區禪澗路一帶,并試圖向路過的人討要食物。 看起來,赤狐重返北京之路剛有一絲曙光,就面臨著與放生而來的異種狐貍的競爭,更不用說棲息地、獵物等的問題…… 也更不用說對棲息地要求更高的豹子是否能夠回歸了。 銀黑狐和赤狐的雜交后代,十字狐 回到褐馬雞的保護上,我國已經建立了山西龐泉溝、蘆芽山、五鹿山和河北小五臺山等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但偷獵和拾取鳥卵的現象尚未完全杜絕。北京的褐馬雞棲息地更接近人類生活區域,人為干擾相對更為嚴重。 作為一種森林里比較“高級”的鳥類,我們希望它能出現在北京西部甚至東部更廣闊的森林里。如果它們能夠遍布于北京的高海拔山區,那么或許華北豹也能夠擁有更多的適宜棲息地。 只有生態足夠好了,帶豹回家才更有希望早日實現。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并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