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友問我,18團在'馬阜才會戰’中的具體傷亡數字是多少,以及真實的'五一反掃蕩’戰斗究竟是怎樣的? 實話實說,這兩個問題都不好回答,尤其是第一個問題,查遍冀中軍區所有戰史資料,18團在馬阜才戰斗中的傷亡數字都是以'遭受重大損失’幾個字而一筆帶過,我僅僅知道18團作為九分區主力團,'五一大掃蕩’前兵力應該在2000人左右,6月9日'馬阜才會戰’后,22團收容18團余部200余人,梁達三政委發報請示九分區司令員韓偉,得到的答復是:將這些人員編為兩個連,委托22團暫為代管,到冀西后再歸還建制。 至于第二個問題,我想用'浴血奮戰,悲壯慘烈’這八個字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了,例如17團一營在深縣的禪院突圍戰。 1941年,戰斗在定縣青紗帳里的冀中軍區第17團 深縣(今深州市)歷史悠久,是形意拳的發源地,古剎禪院也較多,因此,以寺院觀庵而得名的村莊不少,如趙禪院、任禪院、張禪院、尤禪院等,'五一大掃蕩’期間,在尤禪院村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斗。 17團一營'禪院突圍戰’發生地點 1942年6月4日凌晨,17團一營從深澤縣大堡村南渡滹沱河,來到安平縣張敖村,天剛亮,部隊還未休整,就在村東北方向發現敵人,雙方稍作接觸,一營即往南轉移到角邱村,徹底擺脫追兵后,部隊秘密進入西南側的河疃村。 當日黃昏,一營偵察員發現周圍有小股敵人活動,經研究,部隊于5日拂曉轉移到東北約5公里的尤禪院村。 尤禪院村東北是安平縣城,西北是子文據點,東南是西浦疃據點,各據點相距不足10公里,一營采取的'燈下黑’計謀安全嗎? 五一反掃蕩中,在定縣白家莊抗擊敵人的17團三營——流螢拍攝 為防意外,一到尤禪院村,營長劉家鵠便派一連駐進西北相鄰3里地的黃疃村,從而達到兩部互為犄角之勢。 可是,一連剛剛進入黃疃村,便發現西邊有敵人,緊接著又得到偵察員報告,敵一部由西向南正在迂回逼近黃疃村,連長張占敖遂派通信員把這一情況報告給營長劉家鵠。 在冀中平原上掃蕩的日軍 情況緊急,營長劉家鵠命令一連以一個排兵力掩護,余部撤回尤禪院村。 敵情嚴重,似有備而來,是打是走,一營干部反復研究情況,難予下達決心。 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加緊運動的敵人很快形成包圍之勢,情況迫在眉睫,一營遂決定向北突圍,發現北邊敵人更多,又決定向東南方向突圍,三連和二連一部得到命令后,迅速沿一條東南方向的道溝突了出去。 這時,來自角邱方向的敵人已經到達尤禪院西南的段家左村,從南面包圍上來,一連大部和二連一部被堵在一條東西方向的道溝內。 依托道溝向我軍射擊的日軍 經一番激戰,我道溝里的戰士被迫跳出道溝,在開闊地上與敵展開混戰,傷亡很大。 三連突出包圍后,南面又有一股敵人,從一條東西方向道溝朝其包抄過來,三連浴血阻擊,掩護全營突出包圍,轉移到深縣西北的雙井村。 利用道溝快速運動的日軍 雙方激戰中,我留在尤禪院村南幾百米小院內的傷員,也同敵人進行了英勇抵抗,敵使用殘忍的火攻方式,逼我就范,我英雄的戰士們不為所懼,誓死不降,全部在烈火中壯烈犧牲。 這次戰斗一營傷亡100多人,失蹤60余人,當地老百姓也傷亡30多人。 禪院突圍戰的教訓慘痛:首先我方對敵情缺乏深入了解和正確判斷,正好鉆進敵方合擊中心;其次是發現敵情后,指戰員未能及時、正確地下達突圍決心,錯過最佳外轉時機;最后一點尤為重要,各部在突圍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組織和有力的掩護,致使部隊損失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