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也叫潮汕工夫茶,后來被尊稱為“中國茶道”,它的發源地在潮州,現今潮州工夫茶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的中國茶道號稱融精神、禮儀、沏泡一體,把茶文化也叫“茶藝”,融進了很多表演與想象內容,似乎深不可測了,但潮州是怎么理解的呢? 1、潮州人為什么喝茶只擺三個杯?到潮州不能不說說工夫茶!這可是潮州人發明的,據說這么喝茶有千年歷史了,對當下中華茶文化產生重大影響,而今大江南北都開始講究茶道與茶器,大講茶道、茶藝的“茶文化”。 但到了潮州這個工夫茶始發地,卻沒有那么復雜和神秘,潮州人喝茶很簡單,但品的是滋味! 到了潮州發現使用的茶器都很小,無論是蓋碗還是茶壺,都是小的(120毫升),而且一般情況下都匹配三個小茶杯,即便有多余也不擺出來,這是為了什么? 原來潮州人講究“三人為飲”,喝茶是品茶,而“品”字也是三張口啊!所以匹配的茶具120毫升剛好倒滿三小杯。 潮州人雖然杯小,但每次使用的茶葉卻不少,袋裝茶的標準,一般是一泡也就是8克左右,這其實也是按潮州人的工夫茶規矩定的。 由于茶具小,再放滿8克,泡的茶濃度就高,而且能達到不苦不澀,對茶葉要求的品質也高,如果次茶很容易露餡。 當然了外鄉人開始可能也承受不了,茶湯太濃重了…… 我想起多年前一個福建做茶葉朋友同我說,福建的好茶一大部分都是銷往廣東和福建,其他地區并不多,主要是這兩地人對茶葉太挑剔,而且是行家的挑剔啊,到了潮州發現這里人大多喝本地的鳳凰茶…… 2、潮州人泡茶只用三個杯,人多怎么辦?這幾天在潮州接觸的人多了,對潮州的小茶具,泡三個杯子了解更多一些。 潮州有“三人為飲,三口為品”,還有“三人品茶、四人喝酒”的習俗,而喝茶一般都是使用小茶具,泡濃度比較高的茶,茶具基本是使用120毫升的小壺、小蓋碗,而喝茶基本是30毫升的小茶盅三杯。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壺茶”只能倒三杯,也就只能三個人同時喝,那人多怎么辦?也是三個杯,只好每次喝完都要用開水沖洗一下杯子(獅子滾球),接下來還是倒三杯,可以換人喝了。 ![]() 這種喝法外地人不理解,覺得奇葩,但是潮汕人卻堅持認為,是品茶的最好方式,可以保持茶湯的濃度,才能體會茶性,品出茶味,泡多了寡淡,沒有茶味。 而大家輪流使用三個茶杯也沒有什么妥,一是茶杯每次都有用滾水沖洗,另外用一個杯子更顯得平等和隨和。 3、潮州工夫茶濃度高,會不會傷胃。潮州人泡功夫茶一般是使用本地的“鳳凰單樅”,也是8克一泡,基本是用沸水沖泡,茶湯會很濃,這樣就會讓人會不會苦澀或者傷胃? ![]() 我客棧的老伯說他一天要泡三次,如果是自己喝,就減少一點茶葉,但每次只用60-70毫升開水,泡兩杯(交替著喝),泡三杯一個人喝會茶涼,影響口感,潮州習慣喝燙嘴的熱茶,而且都是“一口悶”。 ![]() 而一位做潮汕手拉壺的匠人師傅對我說,還有很多人使用60-70毫升的小壺自己喝,每次只泡一杯,也是保持茶湯濃度不低,熱度不減,喝著才達標。 ![]() 他們都一致說,這樣泡出的茶葉雖然濃度高,但絕對不會傷胃,而且茶葉也不苦,回甘很好。客棧老伯甚至說潮州工夫茶養胃,他對茶葉有依賴了,不喝不行,但胃一直很好。 ![]() 但我發現潮州人喝的本地茶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看似烏龍茶的制作方法,但這里的烘焙都是比較重,也就是茶葉烘焙到了極點,完全是熟茶了,對胃口的傷害月大大的減輕了。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大家說說。 |
|
來自: CITSLINC66 > 《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