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清華姚班的一位助理教授張煥晨,在知乎上寫了一篇有名的“勸退文”。 勸退什么呢?勸退那些稀里糊涂地一心只想追求高學歷,申請讀博的年輕人。 他發現,很多成績優秀的同學,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我適不適合讀博”這個重要的問題。 于是,他們在讀博期間,過得極其悲慘:精神崩潰,心態失衡,身體垮掉,一事無成。 所以,這位清華教授,揭露了讀博期間一些殘酷的現實,幫同學理清思路、反思決策: 比如:①如果你并不熱愛科研,千萬千萬不要讀博。 一個博士,日復一日基本上就干四件事:看paper、寫代碼/推數學、寫作、交流。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5-6年的時間里,每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有多痛苦。 ②如果錢對你很重要,請慎重選擇讀博。 分3種情況討論。 1)假如你博士畢業后去大廠,你的起點可能會比本科/碩士生高1-2個level,可那又怎樣? 你的同齡人早已在行業里積累了5、6年的經驗,現在可能已經是你的頂頭上司了。 2)假如你畢業后做大學教授,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在計算機行業選到了最不賺錢的職業。 3)假如你畢業以后去創業,你能不能干成和有沒有博士學位沒關系,有行業經驗反而更重要。 所以,讀博不是為了掙錢或未來掙大錢,如果有一大家子人等著你改善生活,也許還是別讀博好一點。 ③如果你沒有一顆抗揍的強大內心,來應對時常出現的巨大壓力和競爭,為了自己的健康,請慎重考慮讀博。 博士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要遠大于普通人,來自導師的壓力、同伴的壓力,隨時都可能把你壓垮。 當你看著同齡人一篇一篇地發表成果,自己卻還一事無成,難免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④如果你只想朝九晚五,工作有雙休,那么你還是去考公務員吧。 雖然讀博一般不要求你在固定時間去實驗室或辦公室坐著,但巨大的工作量始終在你面前擺著。 想要做出點成績,你必須在精力和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傾盡所有。 有人每天的午飯都是一個蘋果加一些小餅干,一邊工作一邊吃,因為那樣就不用花精力思考該吃什么了; 有人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幾乎天亮了才睡覺,然后中午繼續工作,周末也一樣。 所以,張煥晨教授希望,所有加入科研隊伍的同學,都是在深思熟慮之后,才做出對自己負責的選擇。 看了他用心良苦的“靈魂拷問”,我頓悟出了3個道理,希望對迷茫中的你有一點幫助。 02 以終為始,終局思維 看過一次跳高比賽中,運動員開始助跑前的特寫鏡頭: 一個運動員用腳尖,點在他自己助跑的起點標記上,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 口中卻念念有詞,一副旁若無人的模樣。 周圍觀眾正焦急地等待著他的起跑,好像等了幾個小時一樣。 當人們問他為什么要花這么長時間來準備助跑時,這位運動員解釋說: 在他每次試跳之前,他都要嘗試首先在想象中看見自己順利地躍過橫桿。 但是,真的就要花這么長時間嗎?他回答說:“確實如此”。 因為有時在他的想象中,他失敗了。因此,他需要在心理上不斷地演練,直到看到自己漂亮地躍過橫桿為止。 這時,也只有在這時,他才真正開始試跳。這個運動員就是美國著名奧運會跳高選手斯通斯。 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第一步創造;然后付諸實踐,第二步創造。 然而,正如那位清華教授所說,很多人往往卻沒有花充分的時間去想象、構思、設計、討論,在稀里糊涂之下就選擇了自己未來的人生走向。 如果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搞清楚,就忙著完成任務,并追求所謂的效率,難免會將自己引向錯誤的道路。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二個習慣就是“以終為始”:從現在開始,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觀來決定一切。 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就能確信日常的所作所為是否與之南轅北轍。 沒有這種終局思維,你就極有可能,把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墻。 03 做好生涯規劃 做好生涯規劃準備,就必須持續、徹底地思考以下3個關鍵問題: ①我想往哪個方向發展?這取決于你的價值觀和興趣。 ②我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這取決于你的性格、能力和經歷。 ③我可以往哪個方向發展?這取決于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組織環境。 三個問答的初步答案都出來以后,我們就可以在這里面取交集,也就是是三者匹配度最高的答案。 比較理想的工作是:社會需求強、自己喜歡而且擅長的工作。 接著,可以根據時間長短,制定生涯規劃。 人生規劃:長達40年以上,用以規劃整個人生的職業,例如,每10年希望達到某一職業目標等。 長期規劃:5-10年的規劃,比如說,從非理想工作切換到理想工作,晉升為高級管理人員或專家等。 中期規劃:3-5年內的規劃。比如說,從普通員工晉升為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或具備一定水平的專業人員等。 短期規劃:1-3年內的規劃,比如說,提高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水平,上班之余掌握一項兼職技能等。 最好是能夠結合以上所有時間維度進行規劃,意即:有一個總體的人生規劃,然后再分解成長期、中期、短期規劃。 不用過于計較長期以上規劃的準確性。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也許你的理想工作現在還沒有產生,或者說你現在認為的理想工作,可能未來已經消失,這些都有可能,但我們可以去把握我們可以把握的東西。 04 擁抱平凡,與自己和解 清華教授說,他看過太多人在讀博期間精神崩潰,心態失衡,身體垮掉,一事無成。 原因也許除了無法承受高度的精神壓力之外,還有就是把自己逼得太過。 電影《心靈奇旅》中的主人公喬伊,曾是一個有目標有夢想的年輕人。 他喜歡爵士樂,把爵士樂當成一生的追求,但現實中卻只能當著一個普通的教師,過著平庸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終于得以和自己的偶像、令人尊敬的爵士樂演奏家同臺演出。 他興奮極了,感覺自己到達了人生巔峰。在經歷了一連串意外之后,他總算如愿完成了那場演出。 他本以為自己的生活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不用再乘坐又臭又擁擠的地鐵,會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但現實時,演奏完的他,只剩下滿滿的空虛,問著:“那然后呢?明天又要做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成功來臨時會很開心很興奮,可成功真正到來時,也覺得不過如此。 之前的你一心只有向前,卻忘記了感受生活,忘記了和家人的相處,這時才發現,享受當下的每一分鐘才是最重要的。 很喜歡一位作家的一段話: “我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社會的畫面:這個社會不是一個跑道,所有人都在奔跑; 而是一個公園,有人在奔跑努力,有人選擇在草坪上躺著曬太陽,有人在河邊釣魚,有人在散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都被尊重。” 有人喜歡做科研,就去讀研、讀博,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有人喜歡插花喝茶畫畫,感受平凡生活。 人各有志,千萬不要被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所綁架,成功不是只有一個標準。 愿我們都能,在云端里寫詩,在泥土里生活。抬頭仰望星辰大海,低頭努力躬身入局。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