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有關的故事! 宋志堅老師曾有這樣一篇歷史研究的文章,說的是—— 晏子離開齊國,是因為齊王對他起了疑心,他是逃難而去的。有一個叫北郭騷的人,用自己的頭顱為晏子鳴冤,說:“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連北郭騷的朋友也與他一起為晏子辯白而奉獻了自己的人頭。齊王聽說這件事后大為震驚,親自乘車去追趕晏子,請求晏子回去。 孟子離開齊國,卻在齊國的晝邑滯留了三個晚上才上路,“王如改諸則必反予”,他在等候齊王悔悟之后去追趕他。然而,齊王不追孟子。有一個人想替齊王挽留孟子,齋戒危坐苦口婆心,孟子只是“隱幾而臥”,不愛搭理。孟子的傲慢,也引起了那人的不滿,說你既臥而不聽,我就再不敢見你了。孟子因此而為“是誰有失禮數”的問題辯說,并以當年子思在魯國的禮遇為參照系,諸如“魯繆mù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云云,與其是在說那人失禮,倒不如說是在說齊王失禮。 晏子與孔子同時代,其年歲長于孔子,他輔佐過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君王,孟子與晏子相隔一兩百年,他遇到的齊王,當然不是晏子遇到的齊王。盡管如此,彼齊王追趕晏子而此齊王不追孟子,依然值得玩味。 晏子曾受到彼齊王的猜疑而孟子未曾受到此齊王的猜疑,當然是一個原因,孟子并未有不白之冤。但這不是主要的。不論是此齊王還是彼齊王,因猜疑而使別人有不白之冤的事多了,哪里都要君王親自去追趕挽回的?彼齊王會去追趕并挽回晏子,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彼齊王認定,晏子對于齊國,具有頂梁柱的作用,他是可以與管仲比肩使齊國強盛的賢能之士。連窮困到靠結獸網、編蒲葦、織麻鞋來奉養母親的北郭騷都懂得,晏子對于齊國意味著什么。孟子的不平恰恰就在于此。他是連管仲都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人,何況乎晏子? 此齊王即齊宣王,也并非不把孟子當一回事。孟子與齊宣王有多次交談,齊宣王對孟子也做過自我批評,例如孟子向齊宣王復述他與孔距心的對話時,齊宣王就說:“此則寡人之罪也。”處理齊國與燕國的關系,齊宣王因為沒有聽取孟子的勸告致使燕國背離齊國而感到內心有愧。孟子要離開齊國,齊宣王是想以財富挽留他的。孟子也對齊宣王寄于希望,認為齊宣王還能做點好事,若能用他方略與理念治國,連天下的民眾都能得到平安。 齊宣王終究沒有去追趕孟子。這不是他放不下架子,這是他考慮再三后做出的抉擇,他不想一概取用孟子的方略與理念。不僅是齊宣王,在春秋戰國的幾百年中,是“法先王之道”以稱王,還是以變法圖強以稱霸,始終是擺在那些雄心勃勃的諸侯王前的兩個選項。然而,以變法圖強的有“五伯”,以禮義稱王的無一君。孔孟相隔百余年,他們的那一套都不見容于當世,故有“仲尼菜邑陳蔡”而“孟軻困于齊梁”。 這個故事里面,舍不得孟子走的那個人用了一個“齋戒危坐”的方式來請求孟子留下,這是有著非常大的誠意的。 齋,這個字在金文中有一個表示“祭祀”的“示”,和一個表示“眾人一致”的“齊”兩部分組合而成,表示眾人一齊祭祀。造字本義是:全城的臣民上下一齊凈身、他居、戒欲、清淡飲食,向神靈極盡虔敬,以確保祭祀靈驗,求得福佑。 那說到此,即有人會問,古人是怎樣齋戒的?其實,在中國,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 “齋”來源于“齊”,主要是“整齊”,如沐浴更衣后穿著嚴肅,端莊。戒主要是指戒欲望,不飲酒,不吃葷,又有不與妻妾同寢,減少娛樂活動等等。 而在佛家那里,清除心的不凈叫做“齋”,禁止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的意思。顯然,這個跟儒家的齋戒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古代天子或諸侯主要的居宿地叫做正寢,里面還有內室。他們平時住在正寢,沒有特別的情況,是很少宿于外的。古人齋戒必居外寢,外寢稱正寢,齋與疾皆居之。內寢又稱燕寢,乃常居之處。史書記載,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齋也,非疾也,不晝夜居于內。也就是說,致齋和疾病時,一定居住在外寢。古人在致齋時,還要求做到五思。即,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其目的是為了做到思意集中、純一。 齋戒中不吃“葷”,這個“葷”如今多指肉類,通常與代表魚類海鮮的“腥”字連在一起用,叫葷腥,古代則不然。齋戒中的不吃葷,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不吃蔥,蒜,韭,姜等一類有刺激氣味的菜。不吃它們,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會客時口里發出難聞的氣味,造成對神靈、祖先或賓客的不尊敬。 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變食遷坐,以自齊潔。《禮記·曲禮》中所謂:“齊戒以告鬼神。”《易經系辭注》中亦云:“洗心曰齊,防患曰戒。”儒家特別重視齋時的“虔篤專注、齊一意志”,與佛家齋戒強調懺悔、清凈之意,異曲同工。 齋戒,在古代還有著曾子的“三省吾身”作用,一個人通過齋戒可以更正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做人,正如《孟子·離婁下》中所說:“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祭天。” 齋,因為是一個可以用來深入反省的地方,所以古代很多人的書屋也叫“齋”,比如—— 宋代書畫家米芾愛好金石書畫,藏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等名帖,還覓得一方王羲之的古硯“紫金石硯”,因而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寶晉齋”。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應試落第后,喜歡請人到書齋閑談,然后根據朋友們講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說。所以,他稱自己的書齋為“聊齋”。《聊齋志異》就是在“聊齋”里寫成的。 近代小說家劉鶚取室名“抱殘守缺齋”,并非給自己臉上抹黑,而是因為他嗜古成癡,集藏“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纖如泉珍,旁羅當壁,廣及訣罌登”,這些千年古董,因歷經滄桑,難免殘缺不全,但劉鶚視若珍寶。 齋戒沐浴時,一定要有干凈的浴衣,用麻布做的。齋戒時,一定改變平日的飲食,如不吃刺激性食物等;居住一定要更換臥室,如不與妻妾同房等。 最后,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