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這樣說:“我是典型的脾虛,用了很多中醫(yī)方法,吃過健脾丸,用過參苓白術(shù)散,還吃過歸脾丸,可是身體幾乎沒有改善,依然脾虛。” 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真的是脾虛,按理說,或多或少會有點效果,為什么她就沒效果呢?后來,我問了她一些深入的問題,發(fā)現(xiàn)她還真的是脾虛,從小就脾虛。 根據(jù)她的身體特點,我推薦她吃一段時間小建中湯看看。 一個月后她來反饋,說這次喝小建中湯的效果還不錯。 原來調(diào)理一個脾虛這么難,要找對適合自己的方法,還真不容易。 脾虛只是一個統(tǒng)稱,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很多類型。如果沒有對上自己的號,也是不會有好效果的。為了方便大家了解脾虛,我先打個比方。 脾虛,簡單來說,就是脾臟消極怠工了。它為什么消極怠工?假設(shè)脾臟是一個人,他消極怠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昨晚熬夜打游戲,也可能是今天沒吃早餐,也可能是跟同事鬧不愉快,還有可能是準備跳槽了。 等等一大堆原因。 我們想要脾臟恢復工作,同樣的道理,應該找到深一層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中醫(yī)這里,通常有2種思路解決脾虛。 第一種叫補脾,第二種叫健脾。 什么叫補脾?所謂的補,就是往里面加東西。一個人早上沒吃早餐,所以他沒力氣工作,這時候你讓他吃碗米飯,填飽肚子,這叫“補”。 什么叫健脾?所謂的健,簡單來說就是改善環(huán)境。辦公室里烏煙瘴氣,同事之間勾心斗角,導致他不能好好工作,這時候應該改善工作氛圍,這叫“健”。 簡單來說: 往脾臟里加東西的,叫做補脾。 改善脾臟工作環(huán)境的,叫健脾。 脾虛到底有哪些類型呢?我給大家總結(jié)了5種,大家可以自己對號入座。 第一種,脾寒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太寒了,寸草不生。 脾寒的人,會有這些表現(xiàn): 1.脾寒的人,稍微吃點冷的,就拉稀,吃什么拉什么。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脾本來就寒,就更受不了寒涼的食物,寒涼食物一進來就讓脾臟死機了,這些食物在身體里運化不了,只能從腸道排出。 2.脾寒的人,小肚子冰涼。中醫(yī)觀念里,脾主少腹,脾里面有寒,所以脾寒的人小肚子摸上去冰涼的。 3.脾寒的人,總是容易肚子痛。中醫(yī)觀念里,寒則凝,凝則不通,不通則痛。所以脾寒的人容易肚子痛,一開始痛就要上廁所,上完廁所就不痛了。因為大便把寒氣排出去了,壓力釋放掉了,就不痛了。 4.脾寒的人,容易五更瀉。有些男性是一過性生活就容易腹瀉,也是說明脾腎里有寒濕。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在早晨的時候,人的陽氣要從底下往上升起來,而你的脾臟里都是寒氣,沒有陽氣來往上升。升不起來,腸道里的濁物就要往下降,所以就腹瀉了。 脾臟里太寒了,最關(guān)鍵一步,就是要把寒氣祛除掉,把寒氣排出去了,就是在改善脾臟的工作環(huán)境,就是在健脾了。 最推薦的方子是:附子理中丸。 擴展閱讀:附子理中丸
第二種,脾濕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里的水太多了,莊稼被水淹死了。 脾臟,是喜燥而惡濕的,脾臟喜歡干燥的工作環(huán)境,討厭潮濕的工作環(huán)境。養(yǎng)過花的朋友深有感觸,花不能澆太多水,澆水太多就把花養(yǎng)死了。 大家經(jīng)常喜歡說的“脾虛濕重”,實際上他們是互為因果的。脾虛運化不掉水濕,就會導致身體濕氣重。脾臟里水濕太多,脾臟就罷工,表現(xiàn)出來就是脾虛。 脾濕的人,有這些表現(xiàn): 1.脾濕的人,嘴巴里總是感覺乏味,不想喝水。為什么呢? 因為脾里面已經(jīng)有很多水濕,身體不需要水,自然也不再想喝水。 2.脾濕的人,身體容易浮腫水腫。 因為脾主運化水濕,脾臟自己都被水淹了,身體里的水運化不出去,水濕泛濫,就成了浮腫水腫。 3.脾濕重的人,容易肚子脹。為什么呢? 因為脾被水濕掩蓋了,脾臟的氣機都流通不起來了,氣就會堵在里面,氣堵住了就容易肚子脹。 4.脾濕的人,還容易頭暈。有種病叫做美尼爾氏綜合征,也是因為脾里面水濕太多的緣故。為什么呢? 因為脾主升清,升上來的清氣供給頭部。如果脾臟被水濕掩蓋了,這清氣就上不來,就容易犯暈,就會出現(xiàn)美尼爾氏綜合征。 5.脾濕的人,舌頭還胖大有齒痕。為什么呢?舌頭也是一塊肉,肉泡水里就會發(fā)泡變大,舌頭變大之后,跟牙齒擠壓,就形成了齒痕。 脾濕的人,最推薦的方子苓桂術(shù)甘湯。 擴展閱讀:苓桂術(shù)甘湯
如果不想喝湯藥,還可以用艾灸。 艾灸祛濕三皇穴:地機、三陰交、陰陵泉。 第三,脾精不足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太貧瘠了,莊稼長勢不好。 農(nóng)民伯伯都明白一個道理:土壤要肥沃,才能長出好莊稼。養(yǎng)脾胃也是同樣的道理。 脾精不足的人,沒有什么明顯癥狀,能吃能睡,就是不長肉,氣血也不足。 廣東的那位妹子,從小脾胃就不好,就是土壤一直是貧瘠的狀態(tài)。要解決土壤貧瘠的問題,要去施肥,而那位妹子用的方法,都是在改善土壤環(huán)境,本來應該要補脾的,她卻用了健脾的方法,所以沒效果。 土壤貧瘠了,就得施肥,也就是補補身子。很多人理解的補身子,就是吃大母雞,吃魚吃肉。對嗎?不是這么簡單的。吃進去的營養(yǎng),要經(jīng)過脾胃吸收,才能轉(zhuǎn)化成氣血。現(xiàn)在的人,不缺營養(yǎng),缺的是把營養(yǎng)變成氣血的能力。 脾精不足的人,最推薦的方子是小建中湯。 擴展閱讀:小建中湯
還有,建議每天用山藥片煮水喝。 第四種,肝郁脾虛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旁邊的樹太高了,把陽光都遮住了,莊稼長不好。 大多數(shù)莊稼都是喜陽的,所以呢,有經(jīng)驗的農(nóng)夫不會在地里種樹,樹太高了把陽光遮住了,莊稼就長不好了。 身體是一個整體,臟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脾虛的問題,不要只盯著脾臟看,也可能是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jié)是因,脾虛是果,這種肝郁脾虛的人,要肝脾同調(diào),最推薦的方子便是:逍遙丸。 擴展閱讀:逍遙丸
大家都知道逍遙丸是一個調(diào)肝的藥,但是也別忘了,逍遙丸還是一個健脾的藥。 第五,氣虛下陷證。你可以理解成:土地下沉,莊稼下陷。身體里的氣,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升降出入正常,人體就正常。氣機下陷,就如同土地陷下去了,莊稼肯定要受到影響的。 氣虛下陷的人,通常有這些表現(xiàn): 1.各種臟器下垂,胃下垂,子宮下垂,胸下垂。為什么呢? 因為脾氣要升起來,臟腑在脾氣的升舉作用力下,能保持位置固定。而現(xiàn)在中氣下陷了,脾氣沒有力量來升舉了,臟腑受重力影響,就會自然往下掉。 2.全身乏力,少氣懶言。為什么呢? 因為中氣不足,脾胃是能量中心,脾胃沒有能量了,全身就沒有力氣。 氣虛下陷,應該去補中氣,然后把氣提上來。 最推薦的是:補中益氣湯。 擴展閱讀:補中益氣湯
最后總結(jié)一下,脾虛常見的5種類型: 1.脾里有寒的,要散寒溫脾,用附子理中丸; 2.脾里有濕的,要祛濕健脾,用苓桂術(shù)甘湯; 3.脾精不足的,要去補脾,用小建中湯; 4.肝郁脾虛的,要去疏肝健脾,用逍遙丸; 5.脾虛下陷的,要去補中益氣,用補中益氣丸。 請問,大家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了嗎?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了,感謝粉絲朋友們的閱讀,記得點贊,轉(zhuǎn)發(fā)給身邊的朋友,收藏起來以后備用,你的每一個點贊,都是給予我前進道路上的一份動力! |
|
來自: 李剛剛a > 《中醫(yī)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