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直徑多數都在2厘米以上,低于2厘米的錢一般都出現在戰亂年代,不信你品,你細品。 比如:這種號稱鵝眼的五銖錢,就是東漢末年至六朝期間的產品,從三國到東晉,再到南朝宋、齊、梁、陳,戰爭幾乎未停止過。 所謂“鵝眼錢“,其實是一種統稱,也有叫“榆莢”或者“雞目”,古錢小到一定程度,都可以籠統地成為鵝眼錢。 比如,大錢泛濫的咸豐朝,也能小到拇指大小,更別提光緒、宣統了。 錢一旦小了,清理起來就非常困難,稍一用力就面目全非。 因此,下面這幾種“小錢“,可不要盲目的清理啊,因為都不便宜! 第一種:漢興錢 十六國期間成漢所鑄,也是史上第一枚年號錢,直徑1.67-1.7之間,重量只有0.7-1.1克。 “漢興“兩字位置不同,有橫、豎兩個版別,價格千元以上。 漢興錢品質普遍不好,像上圖這樣已經不錯了,如果遇見下圖這種,如果不想變成銅片,千萬別放入酸液中除銹。 第二種:小泉直一 王莽新朝六幣之最小者,直徑1.5厘米左右,重1.5克左右。 尺寸雖然小,但銅質頗佳,留存至今的小泉直一多地章平整、文字清晰,好品價格也得大幾百塊。 第三種:直一 這種錢沒有“小泉”倆字,就叫“直一“,三國時期蜀國貨幣,直徑1.2厘米左右,重量只有不到0.5克。 若銹得面目全非,沒有點專業技術,到普通玩家手里,估計報廢可能性更大,好幾個W將瞬間灰飛煙滅。 第四種:孝建四銖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孝建年間的鑄幣,直徑稍大一些,能夠達到1.6厘米左右,但重量只有0.5克多一點。 錢幣正面“孝建“兩個字,看起來非常高大上,絕非普通的小篆,叫做“薤葉篆”。 具體啥是薤葉篆,舉個例子,竹子都見過吧?薤葉篆之于小篆,就好比文竹之于竹竿,可見其乃秀美之物,觀賞有余,王氣不足。 第五種:定平一百 這種出土于四川的小錢幣,至今都未有明確的斷代,普遍觀點認為它還是三國時期蜀國錢幣。 有大小兩種,大者直徑1.6厘米,重1克;小者直徑1.2厘米,重約0.6克。 錢幣品質都很差,在四川地區集中出土,有一定文物價值,因此不能用價值來衡量。 上面介紹了六種小錢幣,都在南北朝時期以前,數量相對稀缺,生活中可能遇到,也很可能失之交臂,小錢不便宜,同樣不能小看,您學到了嗎? |
|
來自: 黑天鵝2001052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