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雕飾 TRADITIONAL ARCHITECURAL CARVING 1 江浙傳統建筑雕飾歷史淵源 江浙地處江南,地理條件優越,人們生活富足,興建宅園蔚然成風。江南建筑以秀麗典雅,輕盈優美著稱,其建筑雕飾更是精巧細膩。江浙傳統建筑雕飾,南宋宋室南遷以后逐漸興盛。明代時期,在浙江東陽,江蘇蘇州等地,發展出專門經營建筑雕飾技藝的工匠群體,“香山幫”、“東陽幫”等名揚天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令人稱奇。 江浙建筑 2 江浙傳統建筑雕飾類型 木雕 木雕即是在建筑的木構件上進行雕刻,大多集中在門窗、梁枋或室內家具上。木材質感相對較為柔軟,因此易于雕刻出流暢的曲直線條。 牛腿木雕和窗格心木雕 江浙建筑木雕裝飾中,東陽木雕極富盛名。一般選用色彩較淡的木材作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楊木等,保留木質本身的紋理色澤。題材內容豐富,包括神話傳說、花鳥人物等,同時畫面構圖飽滿,層次分明。 東陽木雕及部分主要工具 磚雕 磚雕是古建筑雕刻中一種很重要的藝術形式,主要裝飾在門頭、照壁、什錦窗、檐板、廊心墻、屋頂等建筑部位。蘇派磚雕是南方地區磚雕藝術典型代表之一,風格典雅精致。蘇州磚雕紋飾包括植物花卉、人物歷史故事、瑞獸等幾大類。 江浙地區豐富精美的磚雕紋飾 萬字紋結合花草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最為多見,出現在門樓下枋,紋飾以“萬”字形成方格骨架,其間填以四時花卉植物,形態豐富。 萬字紋結合花草 兜肚位于門樓中枋匾額兩側,其紋飾主要是“回”字形構圖,中間框內雕刻吉祥紋樣、植物花卉等。早期框內紋飾一般為深浮雕,后來逐漸簡化。 ![]() ![]() ![]() ![]() 不同題材的兜肚紋飾 石雕 江浙石雕在南方建筑石雕中最具特色,雅致秀麗,構造精巧,題材多樣,包括福祿壽吉祥紋樣,幾何紋樣、山水人物等。虎丘二仙亭石雕額枋上方斗拱處透雕仙鶴、瑞鹿,姿態各異;額枋下方采用浮雕技法雕刻出雙龍戲珠,造型生動。 ![]() ![]() ![]() 二仙亭雕飾和民居門枕石雕紋樣 3 各具特色的江浙建筑雕飾 “江南第一門樓” 江蘇蘇州網師園“藻耀高翔”門樓譽為“江南第一門樓”。門樓的裝飾紋樣是由鑿子和刨子在質地細膩的青磚上雕刻而成,融浮雕、透雕、鏤雕技法于一體。 ![]() “藻耀高翔”門樓 門樓上枋雕飾牡丹花卉,中間字牌框由“卍”結合蝙蝠圖案,上、下掛落飾以透雕,兩塊兜肚處分別雕刻“郭子儀上壽”和“周文王訪賢”歷史故事,有福祿雙全、德賢兼備之寓意。 ![]() ![]() 兜肚雕飾 門樓垂蓮柱結構較為獨特,掛芽雕刻獅子舞繡球,并且大小獅子用綢帶連接,寓意世代相傳。 ![]() “東山雕花樓” “東山雕花樓”又稱“春在樓”,是著名工匠群體“香山幫”的代表作之一。“香山幫”歷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歷經漢晉、唐宋的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香山幫”作品眾多,至今仍在世的有蘇州怡園“藕香榭”,靈巖山的大雄寶殿等,精美無比。 ![]() 藕香榭 ![]() 靈巖山寶殿 “香山幫”木雕刀法則以方刀為主,圓刀為輔,運刀工整有力,線條流暢,構圖上突出重點,主次分明。 ![]() ![]() “香山幫”磚雕層次豐富,手法細膩。既寫實,又具有裝飾趣味。石雕一般采用花崗石、石灰石、武康石、漢白玉四種,雕刻技法包括圓雕、浮雕、凹面刻、素平等。 ![]() ![]() ![]() ![]() “東山雕花樓”作為“東陽幫”的得意之作,全面展現了其精湛的雕刻技藝。“東山雕花樓”入口處的庫門樓高達9米,門樓內側上層為“八仙上壽圖”,神態自然生動;中層為“鹿十景”,動作姿態逼真;下層圓雕“郭子儀祝壽”,象征多福多壽。 ![]() ![]() 精美的門樓雕飾:“八仙上壽圖”、“鹿十景”、“郭子儀祝壽” 大廳雕飾更為繁復精美,廳前堂板、裙板上出雕刻“二十四孝”,在門窗山水障板浮雕山水,沿廊雕花籃裝飾。 ![]() ![]() 裙板木雕圖案 “上海錢氏宗祠” 上海閘北公園的錢氏宗祠也是“香山幫”作品,為紀念錢姓先祖吳越國王錢镠而建。其最具價值的是正門門樓內外兩側保存完整的磚雕。 ![]() 錢氏宗祠 ![]() ![]() ![]() “江南第一花廳” ![]() ![]() ![]() ![]() “江南第一花廳”的史家莊花廳建筑雕飾 ![]() ![]() 4 結 語 資料來源: [1] 王其鈞.中國傳統建筑雕飾[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 樓慶西.磚雕石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 居晴磊.蘇州磚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 孟琳. “香山幫”研究[D].蘇州大學,2013. [5] 李娜娜. “藻耀高翔”門樓營造過程研究[D].蘇州大學,2017. [6] 許浩. 香山幫建筑園林理念與營造[M].南京:東南大學,2020. [7] 馮曉東.蘇州香山幫建筑營造技藝[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