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糖尿病,不過是脾肺腎不足而已,當(dāng)我用一共不到200塊錢的藥,讓患者血糖回歸正常后,我深知:中醫(yī)不是平白無故的走向消亡。 張錫純先生的書中寫到:“學(xué)醫(y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愿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愿力大。” 中醫(yī)這條路要想走好,就要抓住三點,深信、大愿、篤行,三者缺一不可。 我從年少時便看過這番話,也深深影響了我的行醫(yī)之路,我立志要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良醫(yī)。后來,我實在無法忍受醫(yī)院的某些行為,毅然辭去了科室主任的職位。 然后我掏空積蓄,加上一些借款,開了一家小醫(yī)館。也許我的行為在他人眼中就是個瘋子、傻瓜,親戚朋友都認為我親手拋棄了拼搏多年的大好前程。 但我不這么認為,在這里我更自由、更純粹,沒有名利場上的諸多繁雜,我也能更好的為病人診病。 盡管我不能救助所有人,但我只能盡力而為。 記得有一次下午,我剛關(guān)了門準備回家,一個人一陣小跑過來說:“大夫,我從外地來的,剛下飛機又打車才趕來的,能再耽誤您一點時間嗎?” 見此,我忙打開門,給他到了杯水,問他什么情況。 他說自己糖尿病好幾年了,一直治不好,口干渴,剛喝了水就要小便,一會兒時間就好幾,幾乎都被栓在廁所了。 我見他舌淡苔白,脈象微細。 了解完全部情況后,便給他開了方子: 生黃芪、黨參,五味子,山茱萸,生山藥,知母,天花粉、葛根,生雞內(nèi)金。 結(jié)果,患者用藥5劑,口就不干渴了,但小便還是很頻繁,又將原方略作調(diào)整繼續(xù)用了15劑,病全好了,血糖也正常了,隨訪一年未曾復(fù)發(fā)。 糖尿病,中醫(yī)叫做消渴,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將消渴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飲屬肺,中消善饑屬胃,下消多尿?qū)倌I。并采用三消分治之法。 但從臨床看,有上消渴飲,就必然有下消多尿,往往肺,胃,腎兼而有之,治療上也很難截然分開。 但從臨床看,有上消渴飲,就必然有下消多尿,往往肺,胃,腎兼而有之,治療上也很難截然分開。 脾一運化起來,水濕津液就會往口腔上面送。這叫燥脾之藥以運之,水液上升則不渴。 腎陽一氣化,口中就有津液。好像那個鍋蓋一樣,下面爐火不夠的時候,水蒸氣沒有蒸上來,鍋蓋就很干燥,下面火力一大,水蒸氣一往上蒸騰,鍋蓋就很濕潤。 所以有時候口干渴啊,并不是身體缺水,而是命門陽火不夠,脾主升清功能減退,水液沒有氣化。 所以,方子也就很好理解了,方中: 以黃芪為主,補脾肺之氣。黨參補中益氣。 山藥能補脾固腎,以止小便頻數(shù),且能入肺,能潤肺生水,由此止渴。 知母主要用來清虛熱。 天花粉生津養(yǎng)液。天花粉不是花粉,而是瓜蔞根。天花粉不但能生津,還有續(xù)絕傷的作用。天花粉鮮品搗碎沉淀到水里后,那個東西叫玉露霜,是清熱養(yǎng)陰的,比天花粉還要好。 葛根清熱生津止渴,能將生成的津液輸布全身。 雞內(nèi)金能助脾胃強健,化飲食中糖質(zhì)。 五味子取其酸收之性,固腎生津。使水液不至于還沒被身體利用就變成小便·排出 。黃芪山藥偏于補脾肺,五味子偏重于補腎。 加上山茱萸用來補益肝腎、收澀固脫。 有很多病人大老遠跑來治病,我是既無奈、又心痛。現(xiàn)在找一個好的中醫(yī)太難了,也說明了中醫(yī)的衰落可見一斑。 中醫(yī)之所以衰落,主要還是失去了廣大的群眾基礎(chǔ),大家對中醫(yī)了解太少,誤解太多,所以造成了如今的模樣。 不過,只要還有人信中醫(yī),中醫(yī)藥還能發(fā)揮作用,那么我們中醫(yī)以及中醫(yī)人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