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之七:費爾巴哈1
1839年,費爾巴哈在其《哲學與基督教》的論文中已尖銳地反對黑格爾哲學了。同年發表了《黑格爾哲學批判》的論文,他從唯物主義出發,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標志著他徹底地割斷了與唯心主義的聯系,成了一個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在總結自己世界觀變化的這一過程時說:" 我的第一個思想是上帝,第二個是理性,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是人。神的主體是理性,而理性的主體是人。" 1841年,費爾巴哈的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質》出版了。在書中,他明確地提出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觀點,認為自然界與人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宗教只不過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反映。他直接用唯物主義批判宗教,克服了青年黑格爾派用唯心主義批判宗教的缺點,對當時德國乃至歐洲的先進知識界起了極大的解放作用。 1.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 他說:" 黑格爾是從存在開始,也就是說,是從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開始。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從存在本身,亦即從現實的存在開始呢?" 黑格爾從思想推出實在,從抽象概念推出具體事物,特別是由絕對觀念異化為自然界,這與基督教的" 神創世界" 是完全一樣的。他進一步揭露說,由于黑格爾哲學是以存在的概念開始,因此他所講的思維與存在的對立只有形式上的意義,因為這種對立是在思維本身之內的;既然如此,思維也就直接地毫無困難地把這種對立揚棄了,因為作為思維的對立物的存在本身也就是思維自身;這樣,在黑格爾那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只不過表示思維與自身的同一,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同一,而真正的現實的感性的具體存在,則永遠是在這種思維無法達到的彼岸。 費爾巴哈揭露說,黑格爾并沒有真正揚棄康德提出的思維與存在的矛盾,并沒有達到思維與存在的真正統一,根據的原因就在于" 這種矛盾的揚棄是在矛盾的范圍以內——是在一種要素的范圍以內——是在思維的范圍以內" ;因此,他把黑格爾的思維和存在的唯心主義同一說的本質特征概括為:" 思維就是存在,思維是主體,存在是賓詞" 。費爾巴哈進而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對于" 主體和客體的同一" 所作的" 邏輯推演" 、" 科學論證"。他揭露了黑格爾所謂邏輯理念" 外化" 為自然界的反科學的謬論,指出,黑格爾這種從精神、思維" 外化" 為自然界,就" 等于處女不與男子交媾僅僅憑借圣靈而生出救世主,等于從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語言呼風喚雨,用語言移動山岳,用語言使瞎子復明。" 黑格爾憑什么理由可以這樣做呢?當然,黑格爾不可能舉出任何的理由來。 費爾巴哈指出,這無非表明黑格爾間接地承認感性的存在實際上是獨立于思維的真理,可是由于唯心主義的偏見,他對這一點的承認就具有隱晦的、勉強的、不自覺的性質。費爾巴哈質問道:直接地、愉快地、自覺地承認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現實性和真理性,豈不是比轉彎抹角地承認它來得光明正大嗎?按照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在從邏輯理念轉化為自然界之后,又從自然界轉化為精神,黑格爾認為這后一轉化意味著精神擺脫物質而得到了" 自我解放" ,主體" 戰勝" 客體而回復到了自身,從而表明了作為" 主體- 客體" 的絕對同一的精神的真實性和真理性。 費爾巴哈指出,在黑格爾那里,同精神對立的物質,只不過是精神自身的非本質的、轉瞬即逝的" 外化" ,主體當然也就" 很輕易地" 戰勝客體了。但黑格爾卻把這說成為主體" 戰勝" 了物質的東西。費爾巴哈宣稱,其實任何精神對物質的" 勝利" 、或物質之被精神" 克服" 從來就不曾發生過,因為那真實的物質,始終存在于黑格爾所謂的即是主體又是實體的" 絕對精神" 之外并同它相對立、相矛盾。 費爾巴哈還揭露了黑格爾哲學的神學性質和他論證神學的特點。他認為,黑格爾關于自然、實在為理念所建立的唯心主義學說,只不過是用理性的語言來表達上帝創造自然界的神學學說,因而只不過是一種" 理性化和現代化了的神學"。當然,黑格爾的思辨神學也有其不同于過去的如笛卡兒等人的思辨神學的特點。過去的思辨神學是把上帝設想成為一種現成的東西,黑格爾則不然,他把上帝設想為一個過程,即" 否定之否定" 的過程。他說,黑格爾的邏輯理念就是神學中的上帝,這是對上帝的神學的肯定;從理念轉化為自然界,就是上帝把自己當作物質,也就是把物質看作上帝,而這就等于說沒有上帝,因此也就是否定神學而承認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真理性;而所謂自然之被精神" 克服" 則是" 否定之否定" ,而照黑格爾看來,只有" 否定之否定" 才是真正的肯定,因而上帝只有否定了上帝的否定才成其為真正的上帝,這樣神學就通過哲學而重新建立起來了。 費爾巴哈總結起來說,黑格爾的辯證法秘密,最后只歸結到一點,就是:" 他用哲學否定了神學,然后又用神學否定了哲學。開始與終點都是神學;哲學站在中間,是作為第一個肯定的否定,而神學則是否定的否定。" 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哲學是想通過哲學將已經過去的、沒落了的基督教重新建立起來,因而黑格爾哲學是" 神學的最后避難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費爾巴哈深刻地揭露了作為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基本概念或出發點的" 絕對精神" 的秘密,揭露了黑格爾唯心主義以及一般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他說,神學把人的本質分離出來,使它變成絕對的神的實體;同樣地,黑格爾則是把人的思維從人分離出來,使它變成普遍的絕對化的思維。 費爾巴哈一針見血的指出,"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不是別的,只是抽象的、與自己分離了的所謂有限精神" 即人的精神;" 黑格爾邏輯學的本質是超越的思維,是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維" 。這就是說,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的" 絕對精神" ,其實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維,他不僅把它同它所反映的物質對象割裂開來,而且也把它同人的肉體割裂開來,把它變成沒有頭腦的、離人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并進而本末倒置地從它派生出整個物質世界來。 費爾巴哈尖銳地指出,黑格爾在這樣做時,實際上是把自己的主觀心理過程冒充為" 絕對" 的過程,把表示自己主觀思辨所需要的表象當作客觀真理,這是一種" 理性神秘論"。費爾巴哈從批判黑格爾的理性神秘論進而又論證了唯心主義與宗教的一致性。他認為,宗教的上帝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完全相同," 上帝是純粹的精神,純粹的實體,純粹的活動,純粹的行動一沒有欲望,不受外來的規定,沒有感覺,沒有物質。思辨哲學就是這個純粹精神、這個純粹活動現實化為思維活動,就是絕對實體現實化為絕對思維。" 宗教是把人的理性、意志、心與人的肉體割裂開來異化為神,而唯心主義則把思維與人割裂開來,異化為絕對觀念,其實也就是神。它們只有一點不同,這就是,宗教從感覺出發去思考上帝,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則是從抽象的客觀的思維去思考上帝。" 上帝只是唯心主義最初的創始人" 。只是宗教以感性形式出現,而唯心主義哲學則是以理性的精致形式出現,宗教是把人神圣化,而唯心主義則把理性神圣化。在這個意義上說," 黑格爾哲學是神學的最后的避難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是正確而機智的。他與施特勞斯和鮑威爾等人不同,只有他才真正超出了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的范圍," 以清醒的哲學來對抗醉熏熏的思辨" ,并" 巧妙地擬定了對黑格爾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學的批判的基本要點。" 總之,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宣告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然而,費爾巴哈的批判也有缺點,即他對唯心主義的批判沒有脫離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因而還不能給唯心主義以致命的打擊。他對黑格爾不是采取分析的批判態度,而是一棍子打死。他完全不理解黑格爾在概念的辯證法中猜測到了事物的客觀辯證法,而是把它簡單地看作黑格爾為了論證唯心主義和神學而玩弄的思辨把戲。這樣,他就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他的唯心主義等同了起來而一起拋到垃圾堆里去了。 所以說,費爾巴哈只是宣布了黑格爾的哲學是錯誤的,但他卻沒有克服它。恩格斯就曾在充分肯定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批判的功績的同時又指出了他的這一不足:" 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辦法加以消除的。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 揚棄' 它,就是說,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