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癲癇 心邪癲狂:攢竹、尺澤、間使、陽溪,針灸之。 癲狂:曲池灸七壯;少海、間使、陽溪、陽谷、大陵、合谷、魚際、腕骨、神門、液門、肺腧、行間、京骨,各灸之;沖陽灸百壯。 癲癇:百會、神門各灸七壯,鬼眼三壯;陽溪、間使,三十壯;神門、心俞,百壯;肺腧百壯;申脈、尺澤、太沖、曲池,各七壯。 狂言:太淵、陽溪、下廉、昆侖灸之。 狂言不樂:大陵針灸之。 多言:百會針灸之。 喜笑:水溝、列缺、陽溪、大陵,針之。 善哭:百會、水溝,針之。 卒狂:間使、合谷、后溪,針之。 狂走:風(fēng)府、陽谷,針之。 發(fā)狂:少海、間使、神門、合谷、后溪、復(fù)溜、絲竹空,針之。 呆癡:神門、少商、涌泉、心腧,針灸之。 發(fā)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神門、后溪、沖陽,針之。 羊癇:天井、巨闕、百會、神庭、涌泉、大椎,各灸之;又于第九椎下灸三壯。 牛癇:鳩尾、大椎,各灸三壯。 馬癇:仆參、風(fēng)府、臍中、金門、百會、神庭,各灸之。 犬癇:勞宮、申脈,灸三壯。 雞癇:靈道灸三壯,金門針之;足臨泣、內(nèi)庭,各灸三壯。 豬癇:昆侖、仆參、涌泉、勞宮、水溝、百會、率谷、腕骨、內(nèi)踝尖,各灸三壯。 五癇吐沫:后溪、神門、心腧、鬼眼,灸百壯;間使灸三壯。 目向上視不識人:顖會、巨闕、行間,灸之。 附癲狂、神志失常針灸十三要穴:(1)人中穴(2)少商穴入三分(3)隱白穴入二分(4)大陵穴入半寸(5)申脈穴火針三分(6)風(fēng)府穴入二分(7)頰車穴入五分(8)承漿穴入三分(9)勞宮穴入二分(10)上星穴入二分(11)會陰穴入三分(12)曲池穴火針五分(13)舌下中縫刺出血 凡男女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晝夜妄行、如狂如癲,依上穴次第針之,再針間使后溪。 2. 婦人 月經(jīng)不調(diào):氣海、中極、帶脈、腎俞、三陰交,針灸之。 月經(jīng)過時不止:隱白針之。 下經(jīng)如冰,來無定時:關(guān)元灸之。 漏下不止:太沖、三陰交,針灸之。 血崩:氣海、大敦、陰谷、太沖、然谷、三陰交、中極,針之。 無嗣:關(guān)元灸三十壯,或灸陰交、石關(guān)、關(guān)元、中極、商丘、涌泉、筑賓。 滑胎:關(guān)元左右各開二寸灸五十壯,或中極傍各開三寸灸之。 難產(chǎn)催生及下死胎:太沖補,合谷補,三陰交瀉之。 橫生足先出:足小趾尖灸三壯。 胞衣不下:三陰交、中極、照海、內(nèi)關(guān)、昆侖,針之。 產(chǎn)后血暈:三里、三陰交、支溝、神門、關(guān)元,針之。 赤白帶下:曲骨灸七壯;太沖、關(guān)元、復(fù)溜、中極,灸百壯。 干血癆:曲池、支溝、三里、三陰交,針灸之。 產(chǎn)后癆:百勞、腎俞、風(fēng)門、中極、氣海、三陰交,針灸之。 無乳:膻中灸之,少澤補之。 產(chǎn)后血塊痛:曲泉、復(fù)溜、三里、氣海、關(guān)元,針之。 3. 小兒 臍風(fēng)撮口口噤:然谷針三分,灸三壯。 驚癇:鬼眼穴灸之(即二手足大拇指相并縛之,于爪甲下灸之;少商隱白灸之)余參考癲癇門。 驚風(fēng):腕骨針之。 脫肛:百會灸七壯,長強灸三壯。 驚風(fēng)危急難救:兩乳頭下黑肉上灸三壯。 瀉?。荷耜I灸之。 冷?。耗毾露缇闹?/span> 吐乳:膻中下一寸六分,在中庭灸五壯。 吐沫尸厥:巨闕七壯、中脘五十壯,灸之。 角弓反張:百會灸七壯,天突灸三壯。 夜啼:百會灸三壯。 臍腫:對臍脊骨上灸三壯或七壯。 口蝕齦臭穢:勞宮灸一壯。 腎脹偏墜:關(guān)元灸三壯,大敦灸七壯。 偏身生瘡:曲池、合谷、三里、絕骨、膝眼,針之。 遺尿:氣海百壯,大敦三壯。 羸瘦食不化:胃俞、長谷(臍旁二寸)灸七壯。 4. 瘍腫 癰疽、毒腫:初起于腫處上灸三七壯;已潰或化毒危急,灸騎竹馬穴。 疔腫在面部:于合谷、足三里、神門,針灸之。 疔腫在手部:灸曲池七壯。 疔腫在背部:肩井、三里、委中、臨泣、行間、通里、少海、太沖,針灸之;并灸騎竹馬穴。 癰疽發(fā)背,初起不痛者:以蒜片著瘡頂處以艾灸之,不痛灸之痛;痛者灸至不痛為止。 附骨疽:于間使后一寸,灸如年壯。 瘡疥:肺腧、神門、大陵、曲池,針之。 馬刀俠癭:絕骨、神門,灸之。 熱風(fēng)隱疹:曲池、曲澤、合谷、列缺、肺腧、魚際、內(nèi)關(guān),針之。 皮風(fēng)癢瘡:曲池灸二百壯;神門、合谷灸三七壯。 瘰疬:百勞灸三七壯至百壯;肘尖百壯;瘰疬之第一核以針貫核正中用雄黃末拌艾灸之。 第九章 灸與火罐 一、灸法的意義 灸法是灼體療病的意思,凡是在操作時,用一撮艾絨或其他藥物作燃料在皮膚表面上的穴位燒灼或熨燙,借艾火的熱力透入肌層以起治療或防病的作用,都稱為灸法。社會上少數(shù)人時常將炙與灸混為一談,乃一種錯誤,灸字及炙字的意義不同,灸是火在皮膚或物品之上燒灼或熨燙,炙是火在物品之下,使其炙熱或干燥之,使其失去水分。 二、灸的長處 (一)祛散陰寒: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fēng)寒冷冽,其治宜灸焫?!笨芍挠徐钌㈥幒?。 (二)溫行氣血: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曰:“胸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diào),弗能取之。”即是說明灸有溫行氣血的功效,因為血得氣而行,氣機溫調(diào),營衛(wèi)和暢,疾將自除也。 (三)扶危固脫,溫陽復(fù)脈,起死回生,扶正祛邪:傷寒論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這說明灸有溫陽復(fù)脈的功效。 扁鵲心書曰:“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庇衷唬骸搬t(y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灸故也,世有多種大病不用艾灸丹藥,如何救得性命,若灸遲,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益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這更說明灸有扶危固脫,回陽復(fù)脈的作用,所以灸的醫(yī)術(shù)不可忽視,近年來,針灸者,重針不重灸,實在是針灸界面臨之危機。 (四)保健強身,疾病預(yù)防,益壽延年,幸福一生:灸可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wèi)外而為固”的作用,人若陽氣常盛,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強健,而不致發(fā)生疾病,常灸者,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常灸無害而有益也。 三、灸的種類及物料與方法 (一)灸的種類 1. 直接艾炷灸(疤痕灸):用最優(yōu)良之細(xì)柔艾絨在皮膚上施灸。 2. 間接艾炷灸(無疤痕灸):隔姜、隔鹽、隔蒜、隔藥餅、隔附子、隔豆豉、隔胡椒灸。 3. 艾卷灸、艾條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 4. 天灸、毛茛灸、斑蟊灸、旱蓮灸、蒜泥灸。 (二)灸的物料 艾葉,每年五月(舊歷)上旬采艾、曬干、搗絨、去梗及葉絲,篩去塵土柔軟如棉者良。 (三)艾的保管 防止潮濕及霉?fàn)€,防止蟲蛙,置干燥處,常在日光下暴曬。 (四)艾的性味及功效 味苦辛,性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祛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安胎,上述作為湯內(nèi)服者,灸有通經(jīng)活絡(luò),祛除陰寒、回陽救逆,預(yù)防疾病等優(yōu)點。 (五)艾絨的選擇 越陳久越好,青黃質(zhì)純而細(xì)柔者,干燥易燃者,中途不熄者,為上品,反此為劣品,不可應(yīng)用。 (六)灸的方法 艾炷灸是灸法中最廣泛的灸療方法,將艾絨搓緊,捻成如三角形跳棋子之形狀,捻成如蠶豆大者為大壯,如黃豆大者為中壯,米粒大者為小壯,計分此三種,一般用于直接灸者以小壯為宜,間接灸者根據(jù)患者之體質(zhì)及病況以大中壯較宜,此三種尚須參考患者年齡、性別、體質(zhì)、穴位、病情等,靈活運用,不可拘泥。 1.直接灸 (1)無疤痕灸:以艾炷在皮膚上直接灸治,但是以不使灼傷起泡為度,先以甘油在應(yīng)灸之穴位上潤濕,再以小壯之灸炷放置穴位上燃灸,在燃至一半患者有燙覺時,即將艾炷用鑷子夾掉,另換新艾炷再灸,待其皮膚紅潤為止。 (2)有疤痕灸:用小炷艾壯置在應(yīng)灸之穴位上燃灸之,待艾炷燃盡,再換新壯,灸滿壯數(shù)為止,燒后有小水泡而成疤痕,但并非壞的現(xiàn)象,相反的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2. 間接灸 (1)隔鹽灸:治腹痛,可將細(xì)鹽先炒黃待稍溫后填滿神闕(肚臍)上置艾炷灸之,痛止灸止。腹瀉、虛脫肢冷,脈伏,汗出等疾皆有效。 (2)隔蒜灸:大頭蒜切分厚為片,用針刺數(shù)孔置穴位上以中大炷艾壯灸之,艾炷之大小應(yīng)以蒜片厚薄來分,每灸四五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五至七壯可治虛勞,瘡毒、瘰疬、腹中塊等病,另有長蛇灸者,亦為隔蒜灸之一種,以大蒜一斤去皮搗爛,患者伏臥,自大椎穴至腰俞穴敷蒜泥二分厚二寸寬,周圍以棉皮紙固封勿令氣泄,然后在大椎穴及腰俞穴用中炷艾壯灸治,不計壯數(shù),直到患者自覺口鼻內(nèi)有蒜味時停灸,少時以溫開水滲敷棉皮紙周圍,移去蒜泥,治肺癆有效。 (3)隔姜灸:將老生姜切分許厚之片,以針刺數(shù)孔置于穴上灸之,患者感灼熱時用鑷子夾起換壯再灸(不換姜)以病況決定壯數(shù),直灸到皮膚汗?jié)窦t潤時為止,可治中虛、腹?jié)M、胃痛、疝痛、腹瀉、嘔吐、風(fēng)寒、痹痛、傷風(fēng)、感冒、陽虛等癥。 (4)附子灸:用附子切細(xì)研末以黃酒調(diào)和作餅約分許厚,以針穿刺數(shù)孔置穴上,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溫大熱,有溫陽扶羸作用,宜治一切陽痿、早泄、命門火衰等癥,如用于治療瘡毒結(jié)管,久潰不斂之疾時,可將附子餅置瘺孔上灸之,能有去腐生新,促使瘡口愈合的功用。 (5)豆豉灸:用淡豆豉研末,和黃酒成餅約一二分厚,針刺數(shù)孔,置患處灸之,餅干再換,有發(fā)汗解表作用,可治療癰疽發(fā)背初起,未潰之時,但得瘡部汗出邪毒散泄病亦隨愈。 (6)胡椒灸:白胡椒少許研末,調(diào)面粉做餅,約半分厚,中央按一凹處,置藥末(丁香、肉桂、麝香各等分合成)于內(nèi),置穴上灸之,治療風(fēng)濕痹痛,局部麻木不仁等疾病,效果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