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時間沒有更新了,河北省11個地級市就差秦皇島沒寫過了,本人雖算半個秦皇島人,但也是近兩年才開始了解秦皇島的,對秦皇島的歷史名人了解是少之又少,就整理了幾個,剩下的希望各位網友來補充下,也希望秦皇島的朋友支持下。秦皇島市,簡稱秦,舊稱臨榆,河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秦皇島相傳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也算是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了。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 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三國時期設“昌黎郡”,區域包括今天遼寧省錦州市、阜新市等地;錦州市義縣古稱也是”昌黎“;現在的昌黎縣是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由廣寧縣改名為昌黎縣,取“黎庶昌盛”之意定名。由于沒有準確的文獻記載,我也想搞清楚韓愈到底是哪里人士,希望知道的大佬科普下。 清宮殿藏本韓愈畫像 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韓愈至七歲才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于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后因關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為陽山令,韓愈在陽山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至以“韓”字,為兒取名;永貞元年(805年)憲宗即位,大赦天下,韓愈改任荊州江陵府法曹參軍,元和六年(811年)任國子博士,作〈進學解〉,受宰相裴度賞識,擢為禮部郎中,815年隨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57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世。 田承嗣(705—779年),平州盧龍(今河北省盧龍縣)人 唐朝中期將領、軍閥、藩鎮 田承嗣出身雁門田氏,世為盧龍軍裨校。驍勇善戰,跟隨平盧節度使安祿山,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屢立軍功,治軍有方,遷左武衛將軍,后參與安史之亂,率軍攻陷洛陽;廣德元年(763年),田承嗣歸降朝廷,拜魏博節度使,而后田承嗣割據一方,不聽朝令,魏博鎮儼若獨立王國,唐代宗實行“姑息之政”,用心籠絡,下嫁永樂公主,授予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封雁門郡王,使得田承嗣在得勢后更加驕縱,大歷十年(775年),田承嗣帶兵占據相衛四州,遭到朝廷八鎮兵馬攻擊,屢戰屢敗,上表請罪。大歷十一年(776年),田承嗣率軍援助汴州節度使李靈曜叛亂,兵敗再次上表請罪,此后田承嗣占據魏博鎮相衛等七州,擁兵自重,“以土地傳付子孫,不稟朝旨”,使得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大歷十四年(779年),田承嗣去世,時年75歲,追贈太保,傳位于侄子田悅,開啟藩鎮世襲的先例。 田弘正(764年-821年),本名興,字安道,唐憲宗賜名弘正,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 圖片來源網絡 唐朝中期藩鎮 田弘正原為魏博軍衙內兵馬使,后被士卒擁立為主,率六州之地歸順朝廷,被任命為魏博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沂國公。此后,田弘正效忠于朝廷,先后征討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累功進封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進封中書令,改任成德節度使,但由于御下不嚴,家族生活奢侈,引起將士不滿。長慶元年(821年)七月,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廷湊集結牙兵作亂,田弘正全家及其部屬、將吏等三百人一同被殺,唐穆宗下詔追贈其為太尉,賜謚忠愍。 張勖(xù) 元朝時昌黎縣著名的儒士 遼、金、元時,因缺乏文獻記載,昌黎學子的不少情況不明,現僅從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的《永平府志》中查到,在元朝時昌黎縣曾有一個名叫張勖的人,在大都(今北京)的翰林國史院任編修,并'累官至大學士'。 在明朝弘治十四年版《永平府志》中,不僅有關于張勖的簡單記載,還輯有他在大德六年(1302年)三月撰寫的《昌黎縣重修文廟碑銘并序》。在碑銘中,他盛贊昌黎之地'背負碣石,南臨滄海,左控榆關,右帶灤水,山輝川媚,物伙民繁,利足魚鹽,土饒沃壤,異人杰士歷代不乏',并詳細記述了大德三年(1299年)夏天出任昌黎縣尹的劉懋,見文廟殿宇傾攲,廊廡圮壞,門墻蕪穢,陛砌荒涼,遂與達魯花赤忽都花等共同商議興廢舉滯之計,廣泛募資,終得在大德五年(1301年)四月將昌黎縣的文廟重修一新的過程;此外,張勖還曾在進出'碣石門'的東饅頭山路旁懸崖上題鐫有'蓬萊第一關'5個大字。 肖顯(1431年-1506年)字文明,直隸山海衛人 圖片來源網絡 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書法家 成化八年(1472年)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五十一名,授兵科給事中,后官至福建按察僉事,正德元年去世。 古長城山海關東門箭樓上,掛著一塊橫額巨匾,上面寫著'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筆法蒼勁有力,神韻莊重瀟灑,這是肖顯所書。 孟喬芳(1595-1654年),字心亭,直隸省永平府盧龍縣(今河北省盧龍縣)人 圖片來源網絡 漢軍鑲紅旗,清初名將 孟喬芳的父親孟國用是明朝寧夏總兵官,孟喬芳為副將,因事被罷職歸鄉,天聰四年(1630年)清兵入塞,皇太極攻取永平府,孟喬芳及知縣等降清,仍為副將,隨清軍返回遼東,累封至漢軍梅勒額真,隸屬漢軍鑲紅旗,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關,改任左侍郎,順治二年(1645年),孟喬芳出任陜西三邊總督,總督陜西近十年,先后掃平關中叛軍,鎮壓甘肅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孟喬芳所部攻滅反清勢力達17萬人,部下多人日后成為征伐三藩之亂及準噶爾噶爾丹的名將。順治七年(1650年)進封兵部尚書、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年十二月(1654年1月),孟喬芳病逝,賜謚忠毅,雍正年間,入祀賢良祠,乾隆年間編纂《貳臣傳》,孟喬芳收錄于貳臣傳甲編。 齊大勇(1704年-1769年),字養浩,號鳳巖,直隸昌黎縣(今河北昌黎)人 清朝武狀元 齊大勇早年鄉試不中,棄文從武,雍正七年(1729年)中武舉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武科,齊大勇連中會元、狀元,授頭等侍衛。歷官山西撫標中軍參將,乾隆七年(1742年),任沅州協副將,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京口中營副將,升襄陽鎮總兵。再調陜西陜安鎮總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任湖廣提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甘肅總兵,調甘肅提督,七月,任陜西固原提督,二十二年(1757年),再任湖廣提督,兩年后,以在固原任內保舉不稱,削職,以參將銜發巴里坤效力,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選授南河南營參將,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母喪,哀毀得疾,次年三月十四日未時卒。 齊大勇文武雙全,好書法。時人稱其“學雅歌投壺,有古名將風”。 韓超(1800—1878),字寓仲,號南溪,直隸昌黎(今河北昌黎縣荒佃莊鎮)人 清朝將領 韓超傳為韓愈33代孫,他自幼刻苦讀書,到35歲時,方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鄉試考中副貢,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他開始在軍事方面顯示自己的才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參加天津的海防治理時,詣軍門獻策,得獎敘州判,不久即被以府經歷揀發貴州三角屯任州同,3年后,韓超在任獨山知州時,以募勇訓練,解決了號稱'難治'的'獨山多盜'問題,深得鎮守黎平的胡林翼倚重,咸豐間用以鎮壓起事苗民,所部自數十人擴充至三千人,累擢至署貴州巡撫,同治初轉戰省境,鎮壓苗、回、教、太平等軍,到此時他已經63歲,深覺身心疲憊,便亦以年邁有病為由,辭職返回家鄉養老,光緒四年(1878年),韓超病死于家鄉韓營,終年79歲。
至此,河北省11個地級市都寫過了,明天開始寫新的地方了,看官們想先了解哪個地方的歷史名人,可在評論區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