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的誕生 宋元之際,有個叫劉秉忠的和尚。 這位學識淵博的奇才,以僧人身份北上謁見忽必烈,成為其頭號謀臣。 元世祖忽必烈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太行,十分器重劉秉忠。小到占卜算命,大到擬定國號,都有老劉的功勞。 隨著元朝逐步完成一統,忽必烈讓劉秉忠在金中都故址東北興建新的都城——元大都(今北京)。 圖片|劉秉忠畫像 于是,劉秉忠帶上學生郭守敬、阿拉伯人也黑迭兒等頂尖人才,用盡畢生所學,為元大都找到一個理想都城的方案。 他們仿照《周禮》古制,用四方城門與縱橫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布局,而在城內,以一條中軸線為控制線,建造宮室和城市,其中心點在后來北京鼓樓的位置。 元大都的營建到1285年才告完工,劉秉忠生前沒能看到這座新城的全貌。 然而,他所描繪的中軸線,卻在漫長歷史中得到繼承、改建與延伸,直至當代,進入數字化世界。這條線的生命力,早已超越了劉秉忠的想象。 俯瞰故宮及北京中軸線 文化的中軸線 元大都建成一百多年后,這座城市有了另一位重量級粉絲——明成祖朱棣。 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的朱棣,將大明帝國的首都,遷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升北平為北京。 皇帝搬家,那可是天大的事。 因此,朱棣在北京啟動新的建城工程,提拔了無數能工巧匠,比如出生于蘇州香山的蒯祥。 蒯祥出身木工世家,受朱棣起用時不過才二十來歲。大到殿堂館所,小到亭臺樓閣,即使是他隨手畫出的圖樣,都能讓皇帝滿意。后來,蒯祥在重修紫禁城三大殿、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時立下大功,官至工部侍郎,皇帝連連給他打call,稱其為“蒯魯班”。 正是經過蒯祥等匠人之手,劉秉忠的設想得到繼承。 圖片|明《北京宮城圖》,圖中左立者為蒯祥 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天地壇(今天壇)、山川壇(今先農壇)等國家工程拔地而起。雄偉的鐘鼓樓矗立在元大都中心臺的位置,成為這條中軸線的北端,都市整體向南移了1公里。 后來,明嘉靖年間大規模修建外城,整條中軸線繼續延長,南達永定門,總長約8公里,與現存中軸線基本吻合,串聯了正陽門、棋盤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門、萬寧橋等重要建筑。 這條中軸線上,蘊藏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 圖片|明清北京城布局示意圖 早在先秦典籍《周禮·考工記》中就有記載,“匠人營國……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這是3000年前的都城規劃,也是北京中軸線的嚆矢。 如果借助數字化的技術,“穿越”回明清北京城。 由永定門從南向北進入城內,一路上,皇家祭祀皇天的天壇、祭拜祖宗的太廟與護佑江山社稷的先農壇、社稷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一邊象征敬天法祖,另一邊寓意國泰民安,一邊是對往昔的崇敬,另一邊是對未來的期盼。 圖片|上圖:天壇;下圖:先農壇 據說,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后,太廟官員請他到院子中種一棵柏樹。 當時,太廟無論如何栽種樹木,都難以成活,便有人乘機宣傳,只有皇帝親手植樹,樹木才能成長,以此比喻大明江山如松柏常青。 這天,朱棣來到太廟,種下一棵柏樹,或是老天開了眼,抑或是官員們偷偷更換了樹苗。 這棵樹,真的活了。 圖片|明成祖朱棣畫像 在這條中軸線上,皇帝不僅種過樹,還耕過田。 農耕時代,“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 朱棣遷都北京后,沿襲祭祀先農(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和親耕禮的傳統,將皇帝親耕的地點定在了北京先農壇(明代名為山川壇)。 圖片|先農壇:觀耕臺與籍田 每年仲春,皇帝要率領百官,到先農壇親耕,一手執鞭,一手扶著耒耜,在“一畝三分地”播下五谷種子,隨后登上北面的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與耆老農夫耕田。 史書記載,有一次親耕禮上,幾頭拉鏵犁的牛竟敢“抗旨不遵”,十幾個侍衛連拉帶拽,耕牛也不聽使喚,惹得皇帝龍顏大怒,最后只好把調教耕牛的責任算在了幾個地方官員頭上。 圖片|清《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局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五百年間,明清兩代皇帝在太廟祭祖,在天壇祭天,在先農壇、社稷壇祈求五谷豐登、社稷安定,不敢有絲毫懈怠。 中國文化中祖先崇拜、天人合一、敬天保民的思想,在中軸線上傳承。 此即“左祖右社”。 ![]() 圖片|上圖:太廟;下圖:社稷壇 有了“左祖右社”,明清時期,國家最重要的禮樂活動在北京的壇廟舉辦。作為全城的核心,由蒯祥參與設計的紫禁城三大殿建在中軸線上,南面而治,顯示帝王權威,城市南邊多為政府機構與朝堂宮殿。 來自各地的市井小民、文人商賈,則在中軸線北段的鐘鼓樓及周邊商業街市云集。 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這個區域匯聚了大量行會會館和地方會館,形成了繁華的商業區。京杭大運河也在北京畫下句點,北京中軸線上的元代古跡萬寧橋正是古代漕運的遺存。 此即“前朝后市”。 圖片|北京鐘鼓樓 實際上,無論是忽必烈還是朱棣,他們都是在營建一個千百年前就定下來的城市。 在這條文化的中軸上,家國一體同心,古人理想都城秩序的思想保留至今。 ![]() 歷史的中軸線 文化在北京中軸線上傳承,歷史也在中軸線交織。 明成祖遷都后,開啟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命運。 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中軸線上演中國古代最后一次王朝更迭。 這一年,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 城破之際,崇禎皇帝朱由檢來到紫禁城后的萬歲山。相傳萬歲山曾堆放煤炭,以防遭遇圍城而燃料短缺,故有“煤山”的俗稱。 圖片|從景山上,可看見中軸線的脈絡 城外起義軍來勢洶洶,城內文武百官大都已四散逃離,身邊追隨崇禎帝的,只有一個忠心的宦官。 在北京中軸線上,萬歲山的一棵樹下,崇禎帝選擇了上吊自縊,為明朝殉葬。 明朝在中軸線成就極盛,也在中軸線落下帷幕。 同一年,清兵入關,北京中軸線迎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 圖片|清《京師生春詩意圖》(局部),再現18世紀的北京中軸線 清承明制,北京城完全承襲了明代的中軸線。 清初,這座俗名為煤山的“萬歲山”,改名為“景山”。那棵帶走了崇禎帝生命的歪脖子老槐樹,被貶為“罪槐”,用鐵鏈鎖住,無論何人經過都要步行,直到300多年后天年將盡,此樹才被園林部門鏟除。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對景山的設計,將中軸線的完美推向高峰。 清朝對山前、山后、山峰都進行了精雕細琢,山前修建了綺望樓,山后修了壽皇殿,乾隆年間又在山上對稱地修了五座亭子(觀妙、周賞、萬春、富覽、揖芳),與中軸線融為一體。 作為中軸線上的制高點,景山也是天然觀景臺,登山遠眺,可以依稀看見歷史的脈絡。 ![]() 圖片|清《康熙南巡圖》(局部),描繪康熙帝一行經過北京中軸線的情景,可見中軸線對皇權至上與國家大一統的寓意。 進入近代的多事之秋,國家飽經風雨,北京中軸線不幸遭受戰火。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城中大肆搶掠,一支軍隊闖入景山正北面的壽皇殿。史載,壽皇殿本是懸掛、供奉著歷代皇帝肖像的地方。每年除夕,清朝皇帝以清太祖努爾哈赤像居正中,與其余諸帝像一字排開,進行祭拜。 八國聯軍將殿內大批文物劫掠一空,很多珍貴繪畫從此不知去向。 圖片|北京正陽門箭樓 建于明永樂年間的內城南門正陽門,也在同年遭遇兵燹之災,箭樓被焚毀。 后來修繕時,來自德國的設計師為正陽門增添了西洋圖案花飾,使傳統的中式箭樓多了西式建筑的特征。 大一統王朝的每一步進程,在北京中軸線留下了層層疊疊的印跡。 1912年2月12日,北京中軸線上,隆裕太后在天安門城樓以宣統皇帝溥儀的名義發布退位詔書。 清帝遜位,標志著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結。 在這條歷史的中軸上,中華民族翻開了新的篇章。 ![]() 圖片|1940年航拍的北京中軸線 ![]() 時代的中軸線 1914年以后,昔日的皇家苑囿、壇廟,如中軸線上的太廟、天壇、社稷壇、先農壇、景山等皇家場所,陸續被改建為博物館或公園,并對公眾開放。 末代皇帝溥儀是這場變革的親歷者。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遜位后本應該搬出紫禁城,卻成了“釘子戶”,一住就是12年。宮中的遺老遺少,依舊頂戴補服,跪拜稱臣,沿用宣統年號,儼然一個小朝廷。 ![]() 圖片|少年溥儀在紫禁城屋頂上 1924年,直奉兩軍大戰,戰火蔓延到北京城,馮玉祥率兵發動政變,讓部將鹿鐘麟把炮架在景山上進行威懾,將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當時的政府通過討論,重新修改優待條件,宣布紫禁城的一切公產歸國家,宮禁一律開放,以籌建博物館。 當清室還在胡攪蠻纏,向鹿鐘麟請求寬限十天半個月再搬家時,后來成為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的李石曾站出來,義正言辭地說:“宮中所藏歷史文化物品,均系國寶,只能封存宮內,收歸國有,不能歸愛新覺羅一人一姓所有。” 這年11月5日,溥儀正式告別紫禁城。 離開的那一天,牌示上還寫著“宣統十六年十月初九日”。 隨后,紫禁城有了另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圖片|民國時期的故宮 帝王家的禁苑,變成人民的故宮,也成為此后近一百年間,北京中軸線上最火的打卡點。 多年后,已經獲得公民身份的溥儀回到北京,想進故宮游覽,還得買門票。 那時,已經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時代。 圖片|多年以后,溥儀(中)與鹿鐘麟(左一)“相逢一笑泯恩仇”,右一為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熊秉坤 故宮南邊,北京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明清皇城正門天安門,向人民張開懷抱。門前千步廊與與圍墻組成的封閉空間逐漸被打開,成為對民眾開放的廣場。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這一天,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的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圖片|董希文油畫作品《開國大典》 此后,紀念近代以來中華人民不屈奮斗歷經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上奠基。再后來,毛主席紀念堂也靜靜矗立在中軸線上。 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如“左祖右社”布局,早已扎根于這座城市。 建國后修建的國家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延續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間關系。 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訴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一次次莊嚴地聆聽時代的聲音。 在這條人民的中軸上,有老百姓歲月靜好,有旅行者駐足回望,也承載了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時代變遷。 ![]() ![]() 數字的中軸線 1951年,建筑大師梁思成登上景山之巔,眺望北京中軸線,為中軸線發出感慨:“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但自清末以來,由于種種時代原因,這條老北京城的文化脊梁、歷史命脈,一度遭到破壞摧殘。 例如作為中軸線上重要代表的皇家祭壇先農壇,其規模原本與天壇相當,但進入民國后,先農壇很多建筑先后被拆除,后來又被改成公園、建設體育場,中間甚至還被多個單位侵占使用。 與先農壇遙相呼應的天壇,更是命運多舛。雖然天壇已被單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但其原有建筑區域卻始終無法恢復完整,例如天壇的神樂署、犧牲所、鐘樓等眾多遺跡分布的原有區域內,散布著成片的簡易樓房,和天壇醫院老院區,以及機械廠、學校等單位,打破了天壇“天圓地方”的空間格局。 圖片|天壇 所幸,如今,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或許有了一個新的起點。 2011年,北京啟動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讓中軸線重現生機。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的原貌,以天壇為例,這幾年,光是天壇周邊啟動的簡易樓騰退項目,就拆除了一半的簡易樓,并為幾千戶為天壇恢復原貌做出貢獻的老城拆遷居民提供了新居所。另外,原來侵占了天壇巨大空間的天壇醫院,也搬遷到了北京豐臺區的新院區。 此外,先農壇也啟動了文物騰退與環境整治任務,逐漸恢復了它歷史原貌;前門大街、萬寧橋、正陽門等等都修繕一新。如果今天你去到北京,華燈初上之時,你將欣賞到一個無比壯美、恢弘的北京中軸線。 永定門 在逐漸恢復的物理中軸的基礎上,對中軸線申遺來說,接下來,另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實現中軸線的公眾化?面對7.8公里的宏大面積,700多年的歷史沉積,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如何能讓大眾快速、全面地了解、認識中軸線背后獨特的文明和傳統,并非一件易事。 但今天,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和科技手段,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12月29日,在修葺一新的正陽門箭樓上,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對外宣布,與騰訊共同啟動“數字中軸”項目。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騰訊將把自己多年累積的游戲技術開放出來,包括像游戲引擎技術、物理仿真技術,以及云游戲技術等,直接助力北京中軸線數字展陳體系的建設。 ![]() 試想一下:未來,當你打開“云上中軸”小程序,你可能會像《王者榮耀》里的莊周那樣,坐在一只巨大的雨燕上面,撥開云層,映入你眼簾的,是整個中軸線7.8公里的全貌,你耳中聽到的,可能是鐘鼓樓響徹的暮鼓晨鐘。 當你降落下來,你所處的位置可能正是左祖右社。這個時候,你可以走進建筑里,最直觀的感受傳統建筑的莊嚴和肅穆。 這當然都是我的想象。但對于日新月異的游戲技術來說,我相信,要實現這些都并非難事。就像兩年前,巴黎圣母院因火災關門維修后,無數玩家打開了《刺客信條》,在數字世界中重新體驗、追憶這座偉大的教堂。更重要的是,在游戲里,還構建起了一種歷史感,讓每個進入其中的人,都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狀況和激烈斗爭。 誰能想到,游戲這種年輕的媒介,在文化遺產傳承這件事上,還能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游戲特有的交互性與沉浸感,是從精神層面真正感受與理解過去的最好方式。 我們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取向和審美趣味。中軸線能夠綿延七百年,一直延續至今,在不同時代都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個時代都在不斷為中軸線注入新的內容。而這才是,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真諦。 正如單霽翔院長所說,中軸線申遺是我們共同圓夢的過程,利用數字技術,讓大眾對這個事有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享用權,這個過程是無可替代的。 因為它不僅連接過去、現在,還將連接未來,乃至永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