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為六淫之一。濕邪為病,在臨床上頗為多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體感受濕邪機會較多,如居處潮濕,汗出當風,淋雨涉水,感受霧露,以及過食肥膩生冷瓜果等,都可導致濕邪為患。 二是濕邪可兼挾其他病邪為患,如濕為陰邪,常與寒邪相挾而為寒濕;風為百病之長,濕與風合而為風濕;濕邪阻滯氣機,氣郁化熱而為濕熱;暑熱天濕與暑相合而為暑濕等。 三是濕邪可侵犯人體多個部位,如濕邪侵犯肌表而成表濕證;濕邪侵犯脾胃等臟腑而成里濕證;濕邪流竄經(jīng)絡而成痹證;濕邪侵犯皮膚又可出現(xiàn)濕疹、瘡毒等疾患。 四是濕邪重濁而纏綿,病難速已,病程較長,濕邪還可進一步發(fā)展為痰為飲為水等,因而相對而言,濕病就顯得比較多。 濕證的臨床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由于濕邪具有重濁趨下,凝滯纏綿,污穢不潔等特點,我們可將其基本癥狀概括為以下十點。 1. 舌苔滑膩,或白或黃,脈緩,或濡或澀; 2. 頭身沉重,或頭有緊束感、重壓感,或關(guān)節(jié)疼痛而腫; 3. 汗出不透,或齊頸而還,或齊腰而還; 4. 肢體或面目浮腫,尤其多表現(xiàn)在下肢,或呈目下有臥蠶; 5. 面色黃滯或暗滯,或有黃疸; 6. 口不渴,或口渴而飲水不多,或喜熱飲,喝水后反覺不舒; 7. 胸悶,胃脘或腹部滿悶,不思食或不知饑; 8. 皮膚瘙癢有濕疹,或陰囊潮濕起疹,或有腳癬; 9. 小便不利或混濁不清,有沉淀,或有淋濁白帶; 10. 大便溏軟,不成形,解出不暢。 以上十點,當然不必悉具,只要見其中一、二癥,或三、四癥,便要考慮到濕邪的存在了。 治濕的方法很多,現(xiàn)根據(jù)文獻資料、臨床報導及個人體會,概括為以下十三法。 1 解表散濕 這是針對濕邪在表的—種治法。 常用藥有羌活、獨活、防風、麻黃等,并常和其他解表藥、祛風藥配合應用。 代表方劑有羌活勝濕湯,適用于濕邪在表,見惡寒發(fā)熱,頭痛頭重,身重疼痛,無汗脈浮,苔白或有膩象等;若里有熱者,又當改用九味羌活湯。 在《金匱要略》中,治療濕邪在表,并不用一般解表散濕藥,而是以麻黃配以利濕化濕的藥物,以達到發(fā)表祛濕的作用。 如寒濕在表,身煩疼者,用麻黃加術(shù)湯,方中用麻黃等散寒,用白術(shù)以除濕,且麻黃得術(shù),雖發(fā)汗不至多汗,術(shù)得麻黃,可行表里之濕; 又如風濕在表,見“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用麻杏薏甘湯,方中以麻黃解表,薏苡除濕,杏仁宣降肺氣以行濕,甘草補中。 解表散濕一法,應注意不可發(fā)汗太過。 《金匱要略》便指出“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因濕性粘滯留著,用藥透濕通陽,使微微汗出則濕氣易去。 此外,尚有祛風勝濕一法,適用于風濕在經(jīng)絡而成為痹證者。癥狀以關(guān)節(jié)疼痛為主,可用秦艽、桑枝、桂枝、羌活、獨活、桑寄生、五加皮、海桐皮和豨薟草等治療。 2 芳香化濕 如同辛涼解表、甘寒養(yǎng)陰和辛香開竅等治法一樣,芳香化濕一法是溫病學派對傳統(tǒng)治療方法的一個發(fā)展。 芳香化濕就是用芳香藥物透化濕邪的一種方法。 適用于濕邪郁遏,氣機不暢之證,其病位偏于上焦,此正所謂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方法。 常用藥物有藿香、佩蘭、菖蒲、郁金、薄荷、蔻仁等。 如外感邪氣,表里俱濕,見寒熱身痛,嘔吐泄瀉,口粘苔膩等,用藿香正氣散; 又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此方不僅適用于溫病,即雜病中濕熱郁遏之黃疸,若辨證得當,往往可收到較好療效; 若濕溫經(jīng)久不退,侵入營血,蒙閉清竅,而見舌苔垢膩、神志不清者,可用菖蒲郁金湯,這和熱入心包,用安宮、至寶之類清心開竅有所不同。 在臨床所見久熱不退的患者,常有因濕遏熱伏而致者,宜用芳香宣透化濕之品,濕化則熱邪得透,不重在清熱,而熱邪可清。若一見發(fā)熱便用寒涼之屬,則更使熱邪郁遏不透,發(fā)熱纏綿難愈。 3 苦寒燥濕 《內(nèi)經(jīng)》指出濕淫于內(nèi),“以苦燥之”,但有苦寒和苦溫之別。 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味苦性寒的藥物以燥濕清熱的方法,稱為苦寒燥濕。 主要適用于濕熱之邪蘊結(jié)于胃腸之證,見舌苔厚膩,口苦口粘,胃脘脹悶,不思飲食等癥。代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和秦皮等。 在方劑的應用方面,如濕熱蘊結(jié)發(fā)為痢疾,可用白頭翁湯; 濕熱內(nèi)盛,熱甚便秘,舌紅苔黃膩,發(fā)為黃疸重證者,可用梔子金花湯; 濕溫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者,用黃芩滑石湯; 濕熱或痰熱蘊于膽胃,而見口苦苔黃,眩暈泛惡,或心煩失眠者,用黃連溫膽湯; 濕熱下注而見下肢疼痛,甚則成痿者,用二妙丸。 苦寒燥濕和清熱利濕相近,常難以截然劃分,且往往一個方劑中,既有苦寒燥濕又有清熱利濕,如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等便是。 它們的區(qū)別在于:苦寒燥濕適用于中焦?jié)駸醿?nèi)盛,腸胃癥狀比較突出,清熱利濕適用于濕熱注于下焦,泌尿系癥狀比較突出;前者味苦性寒,后者味甘淡而性涼。 再者,必須注意苦寒藥和甘寒藥的鑒別應用,甘寒適用于有熱無濕,或熱邪傷陰,或素體陰虛之證,這和苦寒藥用于濕熱之證,是大不相同的。 4 苦溫燥濕 用性溫味苦的藥物燥化濕邪的方法稱為苦溫燥濕,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的方法。 適用于濕邪內(nèi)盛或寒濕內(nèi)盛之證,多見舌苔白膩,口粘囗膩,脘腹痞滿,倦怠惡食,甚則肢冷怯寒等癥。 主要藥物有蒼術(shù)、厚樸、法夏和陳皮等,代表方劑有平胃散;若濕積成痰,或痰濕內(nèi)盛者,又宜用二陳湯。 濕溫病,濕熱蘊結(jié)或濕重于熱者,亦常在清熱利濕方中加入一兩味苦溫燥濕藥物,如藿樸夏苓湯中用厚樸、半夏便是例子; 亦有用苦寒燥濕合苦溫燥濕以治濕熱證者,如二妙丸中,以黃柏合蒼術(shù)治濕熱下注之證,便是例子。 脾主濕,中焦病多和濕邪有關(guān),故平胃散便成為調(diào)理脾胃的一個常用方劑。 如中焦有濕而見胃脘脹痛痛不適者,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平胃散; 出現(xiàn)泄瀉痢疾者,合香連丸,名香連平胃散; 兼有脾虛者,加黨參、茯苓,名參苓平胃散; 兼痰濕咳嗽者,合二陳湯,名平陳湯; 濕盛尿少,見泄瀉或浮腫者,合五苓散,名胃苓湯; 瘧疾寒熱往來而濕盛者,合小柴胡湯,名柴平煎; 濕邪或暑濕內(nèi)盛而嘔吐不食者,加藿香、半夏,名不換金正氣散,等等。 5 淡滲利濕 以甘淡滲利之劑,使?jié)裥皬男”闩懦龅姆椒ǎQ為淡滲利濕,此即《內(nèi)經(jīng)》“以淡泄之”之法。 濕邪郁滯在機體之內(nèi),主要癥狀之一便為小便不利,小便通利則濕邪自能排出體外,故《金匱要略》指出“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河間六書》也指出“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淡滲利濕雖然比較地適宜于濕阻下焦,但其他治濕方法往往和淡滲利濕一法配用,它已成為治療濕邪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 淡滲利濕的代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四苓散,若濕邪停滯而膀胱氣化不利者,則以五苓散較為合適;若濕邪停滯而兼陰虛者,則以豬苓湯較為合適。 淡滲利濕的藥物多甘淡平和,而清熱利濕藥多偏于寒涼,這是兩者的不同處。 6 清熱利濕 濕熱停滯于體內(nèi),尤其是停滯于下焦,出現(xiàn)小便短赤、灼熱作痛,或小便淋澀不暢者,應當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 代表藥物有白茅根、車前、滑石、竹葉、茵陳蒿、大薊、小薊、金錢草、海金砂和木通等,這類藥物多味甘淡而偏寒涼,一方面能清熱,一方面能利尿。 代表方劑中,如小便短赤,而伴有心煩失眠舌尖紅者,可用導赤散; 暑天小便赤澀作痛,可用六一散,濕重者用桂苓甘露飲; 小便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伴有苔黃膩,脈數(shù)有力者,用八正散,挾有砂石者,再加海金砂、金錢草等,或改用石葦散加味; 小便尿血而淋瀝作痛者,用小薊飲子; 濕熱熏蒸發(fā)黃,而大小便不利者,宜用茵陳蒿湯; 肝經(jīng)濕熱下注,小便淋濁,外陰腫癢,或為白帶,宜用龍膽瀉肝湯; 濕熱蘊于經(jīng)絡,見關(guān)節(jié)腫痛而熱者,清熱利濕兼以宣通經(jīng)絡,宜用宣痹湯; 濕熱聚于腸間而便血者,又當用赤小豆當歸散。 下焦為肝腎所居之地,肝主血,腎主陰,濕熱久居下焦,可導致陰血不足,故清熱利濕法有時和滋陰養(yǎng)血法合用,這和苦寒燥濕治在中焦,有時配用調(diào)理脾胃藥物是有所區(qū)別的。 楊志一:治濕十三法(下)導讀:楊志一先生是江西名醫(yī),為經(jīng)方大家曹穎甫先生的得意門生,并一生致力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研究,善用六經(jīng)辨治急慢性血吸蟲病、傳染性肝炎等病證,療效卓著。 下面繼續(xù)介紹楊先生的治濕十三法。 7 理氣化濕 水濕在人體的代謝,和肺、脾、腎三臟關(guān)系最為密切。 若肺氣失于通調(diào),脾氣不能運行,腎氣難以制化,則水濕調(diào)節(jié)失常,停滯于體內(nèi)而為病。 其治療便當用理氣的藥物調(diào)理氣機,導滯化濕,以達到氣化則濕化,氣行則濕行的目的,這在治濕方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代表藥物有陳皮、大腹皮、杏仁、蔻仁和郁金等。 在方劑的運用方面,雖然單純理氣化濕的比較少,但在方劑中配用這一方法的例子卻是很多的。 如治療濕溫的著名方劑三仁湯,方中杏仁宣通肺氣以開上焦,蔻仁醒脾和胃以宣中焦,使氣機條達則濕邪易去; 吳鞠通五個加減正氣散,用陳皮、大腹皮、杏仁以理氣行氣; 治療水濕內(nèi)盛的五皮飲,方中桑白皮瀉肺降氣,陳皮理氣和中,大腹皮行氣化滯,是理氣化濕作用比較突出的方劑; 上焦肺郁濕阻用的宣痹湯,亦具有宣肺解郁,理氣以化濕的作用; 至于用陳皮以理氣化濕的二陳湯,則更是臨床上常用的方劑。 8 益氣化濕 氣機郁滯不能布津行濕,固然可以導致濕邪為病,氣虛而氣化無力,脾虛運化失常,也是濕病的常見原因。 此時的治療便當益氣健脾以行濕化濕,這便是益氣化濕,或稱為健脾化濕,主要藥物有黃芪、黨參、白術(shù)和茯苓等。 代表方劑中有防己黃芪湯,此方原用以治療風濕在表的表虛證,主要癥狀有“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中用黃芪補氣化濕,白術(shù)健脾利濕,防己祛濕利水。 不僅氣虛濕邪在表者可用,就是一般氣虛濕重或氣虛水腫的病人也可用。如慢性腎炎見氣虛者,守方服用,有的可收到腫退腎功能恢復的較好效果。 再者還有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此方一方面用黃芪、黨參、甘草、大棗等益氣健脾,另一方面用黃柏、澤瀉、蒼術(shù)、白術(shù)等清暑化濕。適用于既有發(fā)熱口苦,苔黃膩尿黃,又有身倦氣短,汗出脈虛的暑濕傷氣之證。 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和王孟英治療暑熱傷陰之清暑益氣湯自有不同,而王孟英評論李氏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未免太偏。 再如治療脾虛泄瀉的參苓白術(shù)散,脾虛帶下的完帶湯,也都是益氣健脾化濕的常用方劑。 9 溫陽祛濕 溫陽祛濕是用辛溫或甘溫的藥物治療濕邪的方法,主要適用于陽虛而寒濕內(nèi)盛之證。 此等證忌用寒涼滲利之品,故《醫(yī)門法律》指出“凡治濕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醫(yī)之罪也”。 溫陽祛濕的主要藥物有附子、干姜、桂枝、白術(shù)等。 代表方劑有《金匱要略》治療濕盛陽虛的三個附子湯。 如陽虛而濕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湯,主要用桂枝配附子,助表陽而散濕; 陽虛而濕邪在里者,主要用白術(shù)配附子,助里陽而燥濕; 表里陽俱虛,濕邪盛者,用甘草附子湯,桂、術(shù)、附三藥同用,君以甘溫的炙甘草,溫陽補中而祛濕。 這種根據(jù)不同證候而嚴格挑選藥物的手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再者,治療寒濕著于腰部的腎著湯,方中以甘姜苓術(shù)四藥相配,也是溫陽燥濕的著名方劑。 在黃疸病中,由于陽虛寒濕內(nèi)盛所致的陰黃,治用茵陳四逆湯、茵陳術(shù)附湯等,也屬于溫陽祛濕的范圍。 10 升陽除濕 升陽除濕一法,在李東垣的《脾胃論》中強調(diào)得比較突出。 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用利濕之法是可行的,但在脾胃久衰,清陽不升的患者則不行:“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是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差。” 所謂升陽風藥是指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等,或再配以黃芪。 風藥能勝濕,清陽升則濕邪去,為治濕另辟一法。 這種治濕方法,在《脾胃論》中多處可見。 如治療濕熱成痿的除風濕羌活湯,治療濕熱腸澼的升陽除濕防風湯,治療泄瀉的升陽湯和升陽除濕湯,四方中防風、升麻、柴胡凡三用,都體現(xiàn)了升陽除濕這一方法。 喻嘉言治療表邪入里所引起的痢疾,用人參敗毒飲以“逆流挽舟”,還有前已提及的東垣清暑益氣湯,都包含有升陽除濕的作用在內(nèi)。 11 苦辛泄?jié)?/span> 苦辛泄?jié)袷且孕灵_苦降的藥物以宣降濕邪方法,前人所謂“濕熱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指的便是此法。 凡濕邪困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調(diào),見脘腹?jié)M悶食少,嘔吐惡心,腸鳴便溏或泄瀉等癥,便當用苦辛泄?jié)竦姆椒ā?/span> 一方面用能開能通的辛味藥,如生姜、干姜、菖蒲、香豉、郁金之屬,宣透濕邪,升清醒脾; 一方面用能泄能降的苦味藥,如黃連、黃芩、厚樸之類,苦以燥濕,和胃降逆。 此外,尚有半夏一藥,味辛而善降,能和中燥濕、散結(jié)除滿,為此法中的常用藥。 在雜病中,因濕邪留戀,寒熱中阻,升降失調(diào),而見脘腹痞滿痛脹,嘔吐下利諸癥者,半夏瀉心湯為常用方。 方中干姜、半夏辛開散結(jié)以和陰,黃連、黃芩苦降補脾以建中,而四味藥又均具有燥濕之功,此外更配參棗補脾建中,用此法治療腸胃疾患常可收到較好療效。 在溫病中,濕熱之邪阻滯中焦,見滿悶嘔惡諸癥,宜用王氏連樸飲。 方中除用半夏外,還用菖蒲、豆豉之辛宣以透濕邪,同時又用黃連、厚樸之苦燥濕和胃,為治療中焦?jié)駵刈C一常用方。 苦辛泄?jié)穹ㄉ杏薪担_而能泄,既善治中焦?jié)駸幔帜芑謴推⑽干倒δ埽撬幬杜湮榈卯數(shù)囊环N治法。 在此法中,最常用的是黃連和辛味藥的配伍。 如配吳茱萸成左金丸,主治肝胃之氣上逆而挾有濕熱者;和木香配而成香連丸,主治濕熱痢疾;配蘇葉成蘇連丸,主治妊娠濕熱嘔吐之證。黃連也是其他苦辛泄?jié)穹絼┲械闹魉帯?/span> 此外,黃連配肉桂而成交泰丸,主治心腎不交之失眠。 至于苦辛藥的比例,一般為苦多辛少,但也可依據(jù)病情而靈活掌握。 12 燥濕化濁 燥濕化濁為針對濕濁在里的一種治療方法。 所謂濕濁是濕邪的進一步發(fā)展,其含義有二。 一為濕邪深結(jié)在里,根深蒂固,非一般治濕藥所能治愈者;二為濕邪凝聚成形。 其臨床表現(xiàn)為面色油垢,或晦滯而黯,腹部脹大,舌苔垢膩,大便深黑污垢,小便混濁不清,或有濁塊雜下,或尿中沉淀甚多等。 從這些癥狀可以看出,這和—般的的濕氣或水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認為“濕濁即濕氣”,未免過于籠統(tǒng)。 在具體的治療方面,如濕濁隨溫邪深伏膜原,見壯熱惡寒,或寒熱往來,舌苔垢膩,胸悶嘔惡等,宜用達原飲,除用黃芩、知母清熱外,選用檳榔、草果、厚樸三味懔悍之品直達病所以化濕濁;濕偏重者,宜用雷氏宣透膜原法。 又如濕濁下注,致小便混濁或如乳泔,宜用萆薢分清飲,方中以萆薢為君以清理濕濁。 再如膀胱濕熱內(nèi)盛,而成赤白濁之證,又宜用《醫(yī)學心悟》萆解分清飲,用萆解、茯苓、車前子,黃柏等清化濕濁。 13 解毒燥濕 解毒燥濕是針對濕毒為患的一種治療方法。 所謂濕毒,可從兩方面理解。 第一,表現(xiàn)出濕象,同時又有突出的熱象火象者,也稱之為濕熱毒。 其癥狀有舌苔黃膩,咽喉痛,小便混濁短赤,并有痛感,前后陰熱如火燎,婦女帶下粘稠腥臭。 其治療可用苦寒燥濕的方法,但劑量宜加重,并加上清熱解毒之品。 第二,濕邪郁于肌膚引起皮膚病者。 如帶狀皰疹、各種濕疹、接觸性皮炎、膿皰瘡等,常出現(xiàn)皮膚起皰、糜爛、滲水、瘙癢等癥狀,且多具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的特點。 治療應以燥濕敗毒為主,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清解片、消風散等,代表性的藥物有土茯苓、苦參、黃柏、蒼術(shù)、白蘚皮、紫荊皮、地膚子等。 此外,除了各種藥膏外涂,還可選用蛇床子、明礬、艾葉、黃柏、蒼術(shù)、苦參、防風、百部等煎湯外洗,或熏蒸患部以燥濕解毒,祛風殺蟲,比單純用內(nèi)服藥收效更捷。 寫在后面 以上治濕十三法,雖各有特點和適應證,均可單獨應用,但數(shù)法聯(lián)合應用的例子也不乏其例,以上各法中所舉方劑,便往往具有這種作用,我們只是就其主要作用進行歸類而已。 再如治療臌脹屬濕熱內(nèi)聚的中滿分消丸更是突出例子,方中治濕諸藥合用,具有苦寒燥濕、淡滲利濕、理氣化濕、苦溫燥濕和健脾祛濕等多種作用,是治療臌脹有一定作用的方子。 可見遇到病情比較復雜的病證,數(shù)法的聯(lián)合應用還是必要的。 治濕一法已廣泛運用于肝炎、痢疾、腸傷寒、婦科炎癥以及皮膚病等的治療中,他如急腹癥、泌尿系感染及結(jié)石,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腸胃炎、日久不退的發(fā)熱以及重癥肌無力等病癥,運用治濕法而見效的病例都可或多或少地見到,充分體現(xiàn)了祖國醫(yī)學異病同治的特點。 這或者也說明以上疾病可能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礎,或者說明治濕藥物在不同的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甘姜苓術(shù)湯暖土勝濕;補土制水,散寒滲濕;溫脾化濕。主治腎著。寒濕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嘔吐腹瀉,妊娠下肢浮腫,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遺尿,婦女年久腰冷帶下等,屬脾陽不足而有寒濕者。 【名稱】甘姜苓術(shù)湯 【別名】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甘草湯、腎著湯、除濕湯、苓姜術(shù)甘湯、茯苓干姜白術(shù)甘草湯 【組成】甘草2兩,白術(shù)2兩,干姜4兩,茯苓4兩。 【出處】《金匱》卷中。 【功效】暖土勝濕;補土制水,散寒滲濕;溫脾化濕。 【主治】腎著。寒濕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嘔吐腹瀉,妊娠下肢浮腫,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遺尿,婦女年久腰冷帶下等,屬脾陽不足而有寒濕者。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3升,分溫3服。腰中即溫。 【用藥禁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 【藥理作用】對腸管的興奮作用《經(jīng)方研究》:王培忠等報道,甘姜苓術(shù)湯的水煎液在小量時對家兔離體腸管有輕微的興奮作用;加大劑量后,其興奮作用未見明顯加強。認為其水煎液興奮腸管的作用與劑量關(guān)系不大。 【臨床應用】 1.腎著:杜某,女,52歲。腰痛,腰部重倦有冷痹感,兩側(cè)髓關(guān)節(jié)痛,行動拘急痛,俯仰困難,四肢倦怠無力已5月余,治療無效。診其脈沉遲,此腎著證也,腎虛而寒濕所侵,腰受冷濕著而不去,治宜溫通驅(qū)寒濕為治,擬用腎著湯。白術(shù)1兩,云苓1兩,干姜1兩,炙甘草5錢,2劑,清水3鐘,煎至1鐘,溫服。后以原方加桂枝尖、杜仲,共進8劑而愈。 2.半身出汗:本方治療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長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桿菌病史者2例,風心病史1例,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病史3例。病者皆有脾陽不足,寒濕內(nèi)盛的癥狀,如汗出、身冷、畏寒等。結(jié)果治愈9例,好轉(zhuǎn)3例。服藥最少2劑,最多12劑。 3.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頻數(shù),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蓋而坐,精液時泄不自禁,諸治并無效,如此已10余年矣。余診之,心下悸,即與此方而痊愈。 4.帶下:丁某,女,44歲。帶下年余,近半月來加重,色白清稀,綿綿不絕,少腹隱痛,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腰酸,舌胖苔白,脈小略滑。乃寒濕阻滯胞宮。藥用茯苓、白術(shù)各30g,干姜、甘草各10g,蒼術(shù)20g,煎服。4劑后,帶下明顯減少,腰痛、頭暈明顯好轉(zhuǎn)。 【各家論述】 1.《醫(yī)方考》:腎著于濕,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腎主水,脾主濕,濕勝則流,必歸于坎者,勢也,故曰腎著。腰為腎之府,濕為陰之氣,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實邪著之也。干姜、辛熱之物,辛得金之燥,熱得陽之令,燥能勝濕,陽能曝濕,故象而用之;白術(shù)、甘草,甘溫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溫得土之氣,土勝可以制濕,故用以佐之;白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則益土以防水,淡則開其竅而利之,此圍師必缺之義也。 2.《金匱要略心典》: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shù),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 【附注】甘姜苓術(shù)湯(原書同卷),甘草湯(《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腎著湯(《千金》卷十九)、除濕湯(《三因》卷九)、苓姜術(shù)甘湯(《類聚方》)、茯苓干姜白術(shù)甘草湯(《奇正方》)。 病案一:腰痛 患者,男,46歲,司機,體偏胖。間斷腰痛半年,曾用膏藥和西藥治療,效果不持久,后服中藥治療,效果欠佳,就沒有再服藥治療了。只是偶爾去理療一下。陪朋友來我看病治療,朋友病好后才詢問腰椎間盤突出是否可以治療。刻診:腰痛,腰沉困,腰部發(fā)涼,時常腰部潮濕,便溏,日2-3次,怕冷,陰囊潮濕,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病機:脾腎寒濕。 治則:溫腎暖脾祛濕。 方藥:腎著湯加減。 白術(shù)10g,茯苓20g,干姜20g,炙甘草10g,五加皮15g,桂枝10g。 十付水煎服,服后腰部輕松,疼痛減輕七八,大便好轉(zhuǎn),后鞏固愈。 病案二:腰痛 患者,男,45歲,干部。腰痛數(shù)月來診。體格偏胖,時常腰痛伴腰部發(fā)涼,腰部酸困沉,西醫(yī)診斷為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經(jīng)牽引外敷針灸腰痛有所減輕,但減輕不十分明顯,后服中藥(補腎活血祛風之類)效果欠佳。大小便正常,飲食正常。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機:太陰虛寒,運化失司,寒濕困于少陰所致。 治則:溫中除濕。 方藥:腎著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茯苓20g,干姜20g,白術(shù)10g,麻黃10g,炮附子10g,細辛10g,鹿角片10g,炙甘草10g。 十付水煎服,服藥期間小便量增多,腰部沉困酸痛減輕十有八九,腰部發(fā)涼逐漸消失,后斟酌加減癒。 按:腰為腎之俯,腰部疾患一般常常考慮于腎有關(guān),治療通常以補腎,活血等為主,但本例患者為太陰寒濕少陰腎所致,故治療當以溫中除濕的腎著湯治療,同時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強散寒濕智之力,加鹿角為督脈引經(jīng)藥,藥專而宏,直達病所,故癒。 腎著湯 組成:炙甘草二兩,白術(shù)二兩,干姜四兩,茯苓四兩。 用法: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功效:暖土勝濕。 主治:寒濕所傷之腎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飲食如故,口不作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方解:腎著病,以腰重冷痛為主要見癥,源于寒濕外襲,痹著于腰部所致。故治宜溫化寒濕之法。方中以干姜取其辛熱之性,溫中祛寒。以茯苓淡滲利濕。兩者配伍,一熱一利,熱以勝寒,利以滲濕,寒去濕消,則病本得除。白術(shù)健脾燥濕,以助除濕之力。甘草調(diào)諸藥而和脾胃。四藥配合,共奏祛寒除濕之效,寒濕盡去,則冷重自愈。 不傳之秘: (1)劑量:干姜、茯苓劑量大,皆是四兩; (2)炙甘草、白術(shù)劑量小,都是二兩; (3)白術(shù)一定是生白術(shù)。 精準辨證:身體重,腰中冷沉。 治療疾患:(1)腰冷痛;(2)腰中冷;(3)腹重;(4)腹瀉;(5)肛門潮濕;(6)陰囊潮濕;(7)帶下等等證屬于脾腎寒濕,身體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腹沉重,為精準辨證。 加減運用: 腎氣虛(腰困乏無力):加五加皮; 水氣重(舌淡苔水滑):加桂枝; 大便干:加重白術(shù)量; 建議同時長期服腎氣丸,鼓舞腎(陽)氣,寒濕逐漸祛除。 藥物:白術(shù)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別錄》:消痰水,利腰臍間血。 《日華子本草》: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及筋骨弱軟。 李杲:去諸經(jīng)中濕而理脾胃。 注意事項:禁寒濕生冷;防寒保暖;療程管理 【原文】“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 【摘錄】原文僅一條,主證:口不渴,腰中寒,小便自利,四肢逆冷,此四癥狀同時出現(xiàn),若脈沉緊用之安可。與苓桂術(shù)甘湯相比,在于桂枝和干姜,從藥性相比干姜比桂枝熱,干姜溫中下焦,桂枝溫中上焦,若上有水飲則用桂枝,若下有水聚則用干姜。夫腰疼乃腎經(jīng)之癥,人未有不信。腎虛者用熟地、山茱以補水未效也,用杜仲、破故紙以補火未效也,何以用白術(shù)一味而反能取效。不知白術(shù)最利腰臍。腰疼乃水濕之氣浸入于腎宮,故用補劑,轉(zhuǎn)足以助其邪氣之盛,不若獨用白術(shù)一味,無拘無束,直利腰臍之為得。夫二者之氣,原通于命門,臍之氣通,而腰之氣亦利,腰臍之氣既利,而腎中之濕氣何能久留,自然濕去而痛忽失也 師以腎著湯的四味藥,分別代表四個治濕法門,為我們詳細的闡述了此道理。 一、茯苓。當我們看到山路因水堵塞時,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路的兩旁挖排水溝,令水先排走。而在人體的排水溝就是膀胱與三焦,膀胱乃水之大源,三焦乃水之小溪小流。只要通利膀胱與三焦,那么人體的水濕就能正常排泄。 而能同時通利三焦與膀胱的,就是茯苓。師巧妙的將其比喻為“人體水利部部長”,為化水神劑。 而水濕在人體三焦的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疾病亦不同。如水泛巔頂,引起眼睛朦朧,看不清,以一味茯苓打粉便可將其利下。師曾治療庵背村一名中學生假性近視,僅一味茯苓打粉沖水,不到三月便愈。 又如水停中脘。肚腹中像是有水停留一般,晃蕩有聲,皆可以茯苓化之。如二陳湯乃化中焦痰水神劑! 又如水亂二便。膀胱不能氣化水液,導致大便糖稀,以一味茯苓偏滲膀胱亦可化之。 而且茯苓這味藥,利水而不傷,還能健脾。像商陸、大戟等利水之藥,用多后反而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二、白術(shù)。當通利了水道以后,山路難免變得坑洼,這時便需要填平。對應我們?nèi)梭w,當某些地方有坑坑洼洼時,就需要通過健脾生肌肉,來填補坑洼。而健脾圣藥,便是白術(shù)。 師幽默的稱其為“人體工程隊隊長”,為填土圣藥。 凡是臉上長痘后容易有坑的,以一味炒白術(shù)泡水,便可治愈。《難經(jīng)》上說:“損其脾者,飲食不為肌膚。”脾主肌肉,健脾則是補肌肉。 且一味白術(shù)打粉,專治大便不成形。因大便不成形,皆因脾胃運化降低,而白術(shù)健脾,則能幫助脾胃正常運化。 廣州一個長期坐辦公室的白領(lǐng),總是食涼果涼飲,傷其脾胃,導致大便糖稀。師以一味炒白術(shù)打粉,令其泡水喝,不過兩劑便治愈。 三、干姜。當開溝渠與填坑洼的工作都已經(jīng)到位了,但是路面的水濕依舊不能完全的化干。這時就需要充足的陽光,當陽光一出來,路面的濕氣便會被輕松蒸發(fā)。 而如同雨后天晴,能給人體帶來充足陽光的,便是干姜這味藥。它通過升陽以化濕。能夠制陽光,溫陰翳。 而干姜它代表的更是整個溫陽家族,包括肉桂、附子,都是它的后備支援。若是陽氣不足者,干姜不足以暖之,便請動它背后的肉桂來支援,若還不夠,就請動附子來支援。整個溫陽家族都出動了,哪怕身體是一座冰山,它們亦能將其融化。 而茯苓代表的就是利水家族,它背后的益母草、豬苓、澤瀉,紛紛是它的妻子、兄弟和老爸。不管你水濕再重,整個利水家族一出動,豈容你水濕在體內(nèi)作怪! 四、甘草。前面的三位大佬,在技術(shù)上,已經(jīng)將水濕打的落荒而逃了。但是,若是大佬們力量不夠,三人不能齊心協(xié)力,又哪能打贏水邪呢? 這時,甘草這位國老就要出場了。它既像一位軍師,又像一位糧草官。它給三位大佬將能量補足,并振奮其士氣,令它們齊心協(xié)力,同仇敵愾。三味藥一受到甘草的鼓舞,便士氣大增,共同將水邪打的落荒而逃。 所以,甘草這位“和事佬”,并未見它出力多少,但它的作用卻是無藥可及的。 這整首湯方看下來。如同海陸空三軍齊下,再加背后的糧草充足。若是濕重,便重用茯苓;寒重,便重用干姜;疲勞,便重用白術(shù)、甘草。 簡直就是太巧妙了!師這樣形象又生動的講解,瞬間感覺這首湯方,就像一支治濕大部隊一般,活靈活現(xiàn)。 評按:學生興奮地說:“聽完這解方,如醍醐灌頂,一輩子都不會忘,真是神解!” 我說:“并非我解得好,而是仲景這經(jīng)方本身就自帶神奇光環(huán)!如果它是石頭,就不會有玉石的光彩;如果它是玉石,就會綻放異彩!” 誰能想到,一個腎著湯,四味藥,四平八穩(wěn),不可挪動一味,白術(shù)培土,茯苓利水,干姜溫陽,甘草補中。如此腰濕有路可去(茯苓給水出路),腎水得以溫照(干姜溫陽化氣),肌肉勞損復歸有力(白術(shù),脾主肌肉),身心疲憊得以補充(甘草,甘甜益力)。 并非我巧妙用心,實在是仲景方暗合天機,妙契自然,本身就考慮周全,組方縝密。通過一個腎著湯,你真不敢忽視經(jīng)方了!誰小瞧,誰將失去這人類瑰寶! 我臨床用這腎著湯,治療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腰酸腿沉患者,不計萬數(shù)!幾乎天天有頸肩腰腿痛患者,屬于疲勞體寒者,用之無不應手取效也!曾有多例頸椎病、肩周炎長期患者,也是腎著湯幾劑而愈。 這是何理? 初學者不解,這叫異病同治,同為寒濕作亂,一首腎著湯通治了!所以你問我腎著湯治什么病?我說它不治病名,它治寒濕。故寒濕為患,腎著湯主之!心驚膽寒眾生,心寒意懶患者,惡語傷人六月寒者,或拖泥帶水,慵懶遲步之人,皆可以腎著湯治之。 那是一個冬天……北京城里出了一個大盜,此人飛檐走壁身輕如燕,經(jīng)常半夜?jié)撊敫蝗诵^(qū)行竊,順帶著奸淫婦女。雖然公安部門出動了大量的警力來捉拿他,但是始終神龍見頭不見尾。 當時從這個大盜的作案手法和行為來看,基本可以判斷為中年男子。 可是當把這個大盜抓住,把面紗扯下來一看,哇!驚呆了!你們猜怎么著?人家不是中年人好吧,人家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爺爺!!! 這么大把年紀了,半夜出來偷東西不說,最重要的是還奸淫婦女……所以抓捕的說,你先別交代罪行了,你先說說自己是怎么保養(yǎng)的吧。 于是這位老爺爺說,他年輕的時候身體特別不好,然后在六十多歲的時候遇到了一名道家高人對他說:每年在立秋前的18天開始,每天艾灸神闕穴100壯,一直艾灸到立秋那天為止,即可除百病。 于是這老爺爺就嚴格遵照行事,結(jié)果幾年下來,不但病全好了,而且身體還越來越輕巧,功能越來越強健。 那為什么在立秋前艾灸有如此神效呢?因為立秋前的十八天是長夏主令。脾在四季中對應的就是長夏,此時的氣為濕。所以在這18天里艾灸,不但不會上火,而且除濕有奇效。 而這老爺子講的神闕穴其實就是肚臍眼,是任脈的一個穴位,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的功效。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除濕對于身體的重要性。 濕為陰邪,最傷陽氣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 濕邪這個東西,一旦形成特別難以去除,有“千寒易去,一濕難除”的說法。正所謂“濕為陰邪,最傷陽氣”。 ?如果侵入人體的胸膈部分,就會阻擋氣機的升降,出現(xiàn)胸悶。 ?如果濕困脾胃,就會使脾胃功能減弱,出現(xiàn)吃飯不香,胃脘脹痛、便溏、小便短澀的情況。 三招自查體內(nèi)濕氣 看感覺,看大便,看舌頭 濕有什么特性呢?重濁、粘滯、趨下。 身體沉重疲乏 濕的特性因為有“重”和“下”,所以常常會出現(xiàn)早上起床后,頭上象裹著一層濕布,暈暈沉沉,或身體沉重疲乏,四肢無力。如果水濕停留在關(guān)節(jié),有的人還會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酸痛等癥狀。 臉上出油、頭發(fā)油、眼屎多、濕疹、瘡瘍,其實都是身體有濕的表現(xiàn)。 大便沖不凈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醫(yī)院主任醫(yī)師黃濤介紹,如果大便粘滯在馬桶上總沖不干凈,這就是體內(nèi)有濕的一種表現(xiàn)。 舌頭邊緣有齒痕 照鏡子時發(fā)現(xiàn)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這也是濕氣的顯現(xiàn)! 7招趕走體內(nèi)濕氣! 飲食、按摩、運動 1經(jīng)典莫過薏米紅豆 提起祛濕,薏米紅豆怎么也繞不開。中醫(yī)都稱薏米為“薏苡仁”,是祛濕消腫的上品。紅豆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的功效。由于紅豆性善下行,古人有“多食令人瘦”的說法。不需考慮什么比例,將兩種食材各抓一把來熬湯,可放點冰糖,祛濕效果極佳。 2陳皮+姜汁泡水喝 陳皮祛痰濕,姜汁有辛散的作用,都是除濕氣的“小能手”!真正的陳皮是指廣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所產(chǎn)的大紅柑的干果皮,以貯藏的時間越久越好,故稱陳皮。大家別弄錯! 3荷葉煮茶也不錯 荷葉雖然比較“小眾化”,但效果好當然要大力推薦一下。這道食物南方人更熟悉,是涼茶的經(jīng)典配方,有清暑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去中藥店買點吧。將荷葉撕成小片,用開水沖泡就可以了,淡淡的清香,再配點冰糖,一天喝兩次,的確是夏季美飲。 4山藥+冬瓜熬湯 每天用一段山藥加半斤冬瓜熬'健脾祛濕元寶湯’,山藥能健脾,冬瓜能祛濕,這兩樣可謂祛濕的'黃金搭檔’。 5按揉陰陵泉 足三里、陰陵泉和三陰交都是很好的祛濕穴位,濕氣重的人平時可以多揉揉。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 屈膝,在脛骨內(nèi)側(cè)髁的下方的凹陷中,就是陰陵泉穴。 在內(nèi)踝尖上用自己的手指4指之上,按壓有一骨頭,三陰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6三仁湯泡腳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推薦“三仁湯”泡腳: 杏仁6克(后下) 白蔻仁6克(后下) 薏苡仁30克 茯苓20 白術(shù)9克 豬苓9克 法半夏3克 甘草6克 注明后下的藥,在關(guān)火前10分鐘放入,其他的藥正常煎。然后將藥渣去掉,倒出藥液兌水泡腳,每次20分鐘,水淹過腳面就可以了。 7勤運動 少動、飲食不節(jié)制及壓力大,都會造成濕留體內(nèi)。而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試試快走、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