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須為用,辛熱之性相投,均為陽中之陽,辛溫通陽,發散通經,作用之力由內達外,溫通內外,能溫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可治陽虛外感、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多種病癥。
《傷寒論》中有20張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藥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烏梅丸等5張方。 《金匱要略》中有23張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藥有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腎氣丸、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竹葉湯等5張方。《金匱要略》中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見于《痙濕病篇》的濕病篇,原文與方藥均與《傷寒論》相同。茲將其介紹如下: 1 用于陽氣虛弱 桂枝與附子均具有辛熱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溫為主,而附子之辛以熱為主,桂枝辛溫則重在溫陽,附子辛熱則重在壯陽,兩藥相互為用,即溫陽又壯陽,更能散寒驅寒,以治療陽氣虛弱,寒氣內生證。如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烏梅丸、金匱腎氣丸、竹葉湯等。 桂枝加附子湯見于《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此為過汗致陽虛漏汗,表證不解的證候。方中取桂枝辛溫,治以解肌祛風,有疏通表陽之功。附子功效回陽,助陽,散寒,以其辛甘大熱之性,溫脾腎心之陽,去陰寒,復脈以救急,溫經扶陽,使經脈之陽通行,附子桂枝合用使陽有所助,邪有所祛,“四肢難以屈伸”得以緩解,并且兩藥與其他藥合用共達調和營衛,助陽斂汗之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見于《傷寒論》22條:“若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此為太陽中風兼陽虛胸滿證而設。胸滿是心陽虛不振所致,芍藥乃陰柔之品,有礙陽氣宣通,故去之加附子助桂枝溫通心陽,增強溫陽效果。 烏梅丸為溫臟安蛔之劑。主治胃熱腸寒之蛔厥證,而見腹痛時作,心煩嘔吐,時發時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又主久利。其中桂枝、附子發揮溫臟祛寒,辛可制蛔之功。 金匱腎氣丸為溫補腎陽之劑。主治腎陽不足證,而見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本方由六味地黃丸加入桂枝和附子組成,方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因為陽根于陰,陰為陽之物質基礎,如果一味使用溫燥藥物,則恐造成陽未復而陰先枯,有礙于腎陽的恢復,故用桂附即直接溫助腎陽,又籍以滋補腎陰。 竹葉湯見于《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篇》第9條:“產后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主治產后陽氣不足,復感風熱之邪,風熱挾虛陽上浮之證。《金匱要略心典》曰:“此產后表有邪而里適虛之證,若攻其表,則氣浮易脫,若補其里,則表多不服。竹葉湯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外之風熱,人參、附子固里之脫,甘草、姜、棗以調陰陽之氣,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濟之法。”只要外感風熱兼陽虛出現上述證候者即可用之。 2 用于風濕痹證 桂枝溫經散寒,通利關節,和暢經脈。附子溫壯陽氣,散寒止痛。桂枝與附子相用,以通達經氣,驅散陰寒,祛風逐濕,走肌表而和營衛,入關節而溫煦津血,善于治療肌肉關節筋脈諸證。如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 桂枝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均見于《傷寒論》。174條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主治風濕盛于肌表而偏重于表的證治,病屬風濕證早期,正氣尚可利于速去病邪,故炮附子用量三枚。175條曰:“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乃風濕侵襲機體,留著于關節之證,病情較深一層,病程較長,正虛明顯,故附子用量兩枚,意在扶助陽氣,祛邪止痛而不傷正。兩方均有桂枝與附子同用,取桂枝的辛溫、附子的辛熱之性,共同達到祛寒除濕之目的。高輝遠[1]認為桂枝散肌表之風邪,附子逐在經之寒濕,桂枝附子合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桂枝芍藥知母湯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為祛風除濕,溫陽養陰之劑。主治風濕歷節,而見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本方是由桂枝湯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棗,加麻黃、防風、白術、附子、知母而成。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并加入麻黃、防風旨在發汗解表并治嘔逆。加入白術、附子功在利濕祛寒除痹,佐以知母養陰清熱消腫,故全方用以治療風濕關節痛、肢體腫而氣沖嘔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