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④,沖氣以為和⑤。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⑥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考注】①一:道的數字表示,老子多處用“一”來突出道的絕對無偶。②二:指陰陽二氣。一說指天地。③三: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在矛盾運動中產生的第三者。④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⑤沖氣以為和:陰陽二氣相互激蕩達到和諧平衡,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沖,沖激、斗爭。和,交融、融合。⑥強梁:強橫兇暴、狂妄至極。⑦教父:根本和宗旨的意思。父,宗始,根本。 【考譯】道是一,道本身又賦有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天下萬物都是在這種狀態中產生的。萬物都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中生成新的和諧體。 陰陽始終是趨向平衡的,所以世上的事物,刻意削弱它有時反而會得到增強,刻意增強它有時反而會遭到削弱。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轂”,但是王公卻用來稱呼自己。 “道”是這樣教我的,我也這樣去教別人。自逞強暴的人將不得好死,我將把它當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導讀】分四層來理解:第一句為第一層,講的是老子的宇宙觀生成論,即世界是什么,這是繼40章之后,又一段關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第二、第三句為第二層,老子運用辯證法思想闡述了陰陽平衡作為一種趨勢貫穿于事物運動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講世界怎么樣。第四句是第三層,講王公對辯證法思想的運用。最后一句為第四層,老子明確反對“強梁”,主張“用弱”。 【辨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因此河上公將此章命題為“道化”。這里的“道”即是“無”,這里的“一”“二”“三” 不是指具體的事物及其數量,而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無中生有”“無生萬物”,對此最早進行哲學解釋的是《淮南子·天文訓》:“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后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是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顯然,這樣的解釋還是好難懂,下面我們結合第1章來突破這一理解難點。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科學家有這樣一比:如果把宇宙的歷史濃縮為一個月,那么太陽系只存在了十天,人類剛誕生了兩分鐘,人類文明只存在了一秒。那么,宇宙產生之前當然就是“無”,也只能是“無”。最早產生的事物叫做“一”,然后是二、三、四、五……,“一”及它后來的萬物都是“有”,所以老子認為是“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 “無”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把“未知”“不可名”的物質叫做“無”,“無”是相對于后來的“已知”“可名”的“有”而言的。例如,按照物質不滅定律,地球產生之前,組成地球的原始材料肯定早就存在著,就是繞太陽旋轉的某些原始物質,但地球還沒有產生,這些原始材料還不是地球,相對于地球這個“已知”“可名”的“有”來說,這些原始材料還是“未知”“不可名”的“無”。不僅這些原始材料只能叫做“無”,先于地球而存在的萬有引力規律、三大運動規律、以及各種化學規律早就都客觀存在著,只是因為尚未被人類揭示出來,它們連同后來形成地球的原始材料一起都只能還是“未知”“不可名”的“無”。 再打個比方。當我們只知道太陽系的時候,太陽系之外“未知”“不可名”一切的就叫“無”,后來我們認識到太陽系之外還有銀河系,于是太陽系之外的這個“未知”“不可名”的 “無” 就變成了“已知”“可名”的“有”即銀河系;我們只認識到銀河系這個層次,銀河系之外的一切又成了“未知”“不可名”的 “無”,當我們認識到“河外星系”這個層次的時候,原來銀河系之外的一切又成了“未知”“不可名”的 “無”就又變成了“已知”“可名”的“有”。這就是說,“未知”“不可名”的“無”不斷地轉化為“已知”“可名”的“有”,老子把這個過程叫做“無中生有”。人類發現和認識事物的過程就是越來越多“未知”“不可名”的“無”不斷地轉化為“已知”“可名”的“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也即世界永遠都是在不斷地“無中生有”“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看,老子的“無中生有”多么高明!然而,許多人僅從字面上理解“無中生有”“無為”……這種哲學概念,認為“老子十分可笑”,老子不怕人笑,坦然認為“不笑不足以為道”(41章)。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句主要講平衡是世界的普遍規律。第一,老子認為萬物均為陰陽二氣合和而成,這就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的“元氣說”,因此,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的;第二,“沖”即陰陽二氣的相互斗爭也即矛盾運動,“和”即平衡,老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陰陽動態平衡的系統。 陰陽概念見諸文字典籍,最早的是易經,其內容運用可上推至夏朝,中國古代哲學家常用“陰陽五行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世間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各種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陰陽,對此,《紅樓夢》通過第三十一回“史湘云論陰陽”一節進行了通俗透徹的解讀。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一句本在“人之所惡……”后面,根據全章意思,我把這兩句的順序顛倒了一下。 這是講平衡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即“無為”。事物自身有其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陰陽平衡作為一種趨勢貫穿于事物運動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為“損之”“益之”都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如一根彈簧,給它壓力它自身就會產生彈力來修正,所以不要隨意干預事物發展的進程,否則就會犯“揠苗助長”的錯誤。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這是講王公們對平衡原理的運用。平衡就是“中和”,維持“中和”,事物性質就保持穩定。王公深諳其中道理,故自稱“孤、寡、不榖”,以此警示自己始終保持一種謙卑姿態,與民“和合”,以維護自己的統治,這也與第39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思想是一致的。 此刻,你有沒有想起“謙受益,滿招損”這句古訓?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strong> 此一句的核心是“強梁者不得其死”。與前句中的王公不同,“強梁者”一味用強,這是違背宇宙大道的倒行逆施,故“不得其死”?!叭跽叩乐谩保?0章),老子反對強橫兇暴,主張謙卑“用弱”,本質仍然是“無為”。 此刻,你有沒有想起“上善若水”(8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