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無不談丨聚焦奧運設計 隨著冬奧會腳步的臨近,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國北京——奧運史上的首個“雙奧之城”。早在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就與北京奧運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學校設計團隊為2008年北京奧運設計了色彩系統、核心圖形、獎牌、殘奧會會徽、體育圖標、官方海報、火炬傳遞景觀等一系列作品。緣分延續至今,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的會徽、獎牌、動態體育圖標、部分海報設計等作品更是出自中央美術學院團隊之手。此外,還以科研、教學等形式積極參與了火炬、獎牌的方案設計及場館景觀設計等項目,這些成果不僅歸屬于設計師們,更成就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雙奧榮耀”。 日前,中央美術學院知聯會特別邀請設計學院副院長、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設計學院副院長、校知聯會理事靳軍,設計學院教授、校知聯會副理事長肖勇,設計學院教授、校知聯會理事李衛,設計學院教師劉驍,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林帆,與大家分享和解讀奧運設計背后的故事。活動由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校知聯會秘書長黃鸝主持。 黃鸝:冬奧的腳步如此接近了,林老師您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整體形象景觀的負責人,正沒日沒夜地奮戰在冬奧組委前線,可否請您為大家介紹一下現在的工作情景? 林存真:冬奧的競賽場館和非競賽場館一共40多個,現在正是所有場館形象景觀設計施工落位的關鍵期。一部分場館已經完成景觀設計,例如延慶、張家口的三個制服注冊中心,因為要為所有參賽人員和工作人員提供注冊卡、制服等,所以這三個非競賽場館已經對外開放了。馬上要開放的是主媒體中心和冬奧村,都在緊張地施工。時間非常迫切,真是24小時都不大夠用。 設計學院副院長、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 黃鸝:謝謝您的分享,讓我們感到冬奧前線火熱緊張的氛圍撲面而來。奧運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的設計體系,它是如何不斷傳承與完善的? 林存真:奧運形象景觀是一個非常完整、系統的品牌設計體系。奧林匹克品牌有100多年的歷史,每個國家的辦賽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國際奧委會有一個特別好的機制叫做“知識轉移”,就是每一屆要向下一屆介紹經驗,這樣一屆一屆積累下來形成了很好的基礎。所以到中國成為主辦方的時候,我們吸收平昌、都靈、溫哥華、索契等地的辦賽經驗,加入中國的智慧和解決方案,再傳到下一屆冬奧會主辦城市米蘭,這樣經過多年積累,奧運品牌體系就會非常完善。 黃鸝: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一屆冬奧品牌體系的構成? 林存真:冬奧品牌體系主要分為兩部分,即賽事品牌和賽事景觀。簡單說就是,怎么做東西和怎么做環境。這兩部分都需要核心元素支撐,2020年之前所有的工作都在創意核心元素,就是眾所周知的一些重要奧運形象元素,例如會徽、吉祥物、色彩系統、核心圖形、體育圖標、奧運口號,還有二級標志等等。核心元素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要轉換成產品,比如在獎牌、火炬上怎么用?在環境里怎么用?這些構成了整個奧運品牌的核心結構,形成了完整體系。 冬奧品牌體系 黃鸝:中央美術學院團隊為兩屆奧運的核心視覺系統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會徽“冬夢”、“飛躍”都出自林存真老師團隊,奠定了核心視覺系統的基礎。體育圖標也是在靳軍老師團隊的手中動起來的,這個身披霞光的小紅人,成為了冬奧史上第一套動態體育圖標。2008年的“金鑲玉”獎牌,早已是被世人稱道的經典之作,肖勇老師是主創團隊成員之一。“金鑲玉”獎牌的另一位主創杭海老師在本次冬奧會,與劉驍、李文龍老師帶領團隊設計出“同心”獎牌。李衛老師率領同學們通過課題研究和創作的方式,為兩屆奧運會貢獻了精彩的火炬設計方案。林帆同學也是在服務冬奧設計的實戰過程中,得到了磨礪和成長。回想那些為奧運殫精竭慮,貢獻了無數汗水和智慧的日子,有哪些難忘瞬間是讓大家記憶猶新的? 肖勇:在做設計師,我喜歡不“循規蹈矩”,盡量另辟蹊徑。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很多人尋求加入中國的元素,如圖形、傳統紋樣等等,但我覺得可以再突破一下。2006年學校成立奧運藝術中心,那時就做了一個玉環的紀念品,能不能從材料角度找到中國文化的符號,后來我們團隊就想到把玉做為主要方向之一。經過了很多深化,包括進行安全測試,把獎牌從兩三米高的地方靜態、垂直拋下,確保不能摔碎,這其實是最難的。“金鑲玉”獎牌最終成功入選中標,獲得了業界和國際的認可,非常欣慰。 設計學院教授、校知聯會副理事長肖勇 劉驍:這次有幸和杭海老師團隊參與2022年冬奧獎牌設計,除了前期大家一起創意和構思,后期我主要負責對接和上海造幣廠的打樣和工藝監制。說起最難忘的瞬間,幾乎貫穿了從入圍到公布的整個工作周期。獎牌設計從圖紙到實物的呈現,每一個細節都需要仔細推敲,不厭其煩的打樣、修改,再打樣、再修改。哪怕我們習以為常的的黃金色澤的呈現,也需要不同工藝手法的嘗試、推敲和比較,結合了現有的造幣工藝,工業產品的制造技術,同時也結合了貴金屬的加工工藝特點。這樣一個簡潔的獎牌,直到最后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那一刻,我們始終是忐忑的、審慎的,工作過程的細致、深入、嚴謹讓人記憶深刻。 林存真:對我來講,是冬奧會徽發布的瞬間。今天是一個特別湊巧的日子,因為2017年12月15日冬奧會徽正式發布,到今天正好是4周年。同時北京冬奧組委是2015年12月15日成立的,到今天也是6周年,我也特別開心在這兒跟大家分享。整個會徽修改了10個月,因為每一個核心元素的確定,冬奧組委都有一套非常嚴密的程序。現在回想起來,每一筆都要經過10個月的修改,確實是很艱辛的一個過程。當會徽正式發布,展現在全球人面前,真是銘刻終生的記憶。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 黃鸝: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嗎? 林存真:當時沒有如釋重負,因為會徽發布意味著非常多的形象景觀任務就要開啟了。就像你剛才說的,會徽是整個形象景觀的代表,設計會徽時就在考慮,如何把中國文化貫穿在整個冬奧視覺系統里?每個元素承擔什么樣的任務、體現什么樣的文化?色彩怎樣建構、圖形怎么呼應?其實會徽發布才是工作的開始。 靳軍:2008年奧運會,我也參加過一些早期的設計工作,比較能夠理解設計過程的艱辛。這屆冬奧會的一個亮點是第一次用動態形式表現體育圖標。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文化藝術形象更多地利用動態數字媒體進行呈現。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創作過程,借助動態形式傳遞更多內容,使大家更好地理解運動項目及其內涵,從而超越單一的靜態形式表現。希望通過這種新的創作形式,帶給大家更好的冬奧感受,讓更多的人去參與體育運動、體會體育精神。 設計學院副院長、校知聯會理事靳軍 李衛:剛才幾位老師的分享都是成功采用的案例。在教學和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奧運項目是特別難得的機會,所以我懷著學習的心態,有幸帶領同學們參與了兩屆奧運火炬設計,對于設計、制造、實現等方方面面要求很高,我們以學習、研究的態度帶出了一批學生,同時也進行了重要的創新和實驗。2008年北京奧運的火炬設計主要從文化創新上進行實踐,2022年冬奧會的火炬設計是基于現在中國的發展進行科技上的創新,今天來分享主要是想讓大家看到中央美術學院在工業設計上的探索。 林帆:作為一名學生和年輕的設計師,能夠參與冬奧獎牌設計項目,內心特別感恩。于我而言,最難忘的瞬間是后期杭老師組織團隊討論獎牌的最終命名。在“雙奧之城”的背景下,我們想延續2008年奧運獎牌體現的玉璧文化,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實現了材質的突破,這屆冬奧會我們更多地投入在玉璧形制上的探索。早期老師帶領我們查閱了很多玉璧形制和玉文化的文獻資料,發現距今5300多年凌家灘遺址出土的三環玉璧,其實是較早的“同心圓”玉璧形制。它反映的是古天文的內在意涵,表達古人對于二至日道的天文觀察。玉文化發展到漢代,雖然有很多豐富的紋樣,但其實也是“同心圓”的基本形制。所以命名的時候,我們會考量從古至今這樣一個玉璧形制的內在寓意。 北京2022年冬奧會獎牌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獎牌 ![]() 黃鸝: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著大家無限的思考、心血和動人的巧思。可否請各位講一講在這些代表作品中,有哪些細節是值得我們認真去欣賞和品味的?又承載了哪些最有價值的突破和探索? 靳軍:動態體育圖標的創作首先基于已完成的靜態圖標,靜態圖標有非常好的基礎,它是以印章的思路展現冰雪運動,另外在刻印章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石頭粉沫,這些白色粉沫正好和冰雪運動產生的飛濺粉沫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但要把靜態變成動態,需要理解前后的時間變化關系、立體的空間關系,這個過程反映整個身體造型在空間的旋轉,也就是通過3秒反映一個經典動作,困難度可想而知。設計的體育圖標做了概括化的創作,但是動起來以后,將形成很生動的運動狀態,便于廣大觀眾理解這個運動,因此也獲得了大眾的喜愛。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動態圖標 黃鸝:通過靳軍老師的專業分享和解讀,也提醒我們所有的觀眾,不要錯過動態圖標中那些飛濺的小雪花,它們無疑是這套圖標的神來之筆。 李衛:我們開展2022年冬奧火炬設計與探索的定位是科技創新。火炬不光在傳遞的那一刻很燦爛,更重要的是一個收藏品,所以在兩屆設計中我們都嘗試了收藏時的呈現狀態。并且進行了多方面創新,一是材質創新,大家看到的晶瑩剔透的感覺和“火樹銀花”的造型,靈感來自“霧凇現象”,蘊含著一支包裹著冰封樹枝的初心。為了實現晶瑩剔透和輕便耐久的效果,最后找到了一種PMP材料,也就是高結晶透明塑料。我們還將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運用其中,同時為了助燃,采用模仿煙筒原理的上下貫通的開口結構設計,將來頭部金屬殼體會有很多鏤空的紋樣處理,也是為了使火炬更好地燃燒。 ![]() 設計學院教授、校知聯會理事李衛 黃鸝:2008年“金鑲玉”獎牌的成功,可以說為這一屆冬奧會的獎牌設計提供了靈感源頭,也成為用來對標的一個標桿。這樣一個經典設計體現了什么樣的設計理念呢? 肖勇:據了解,2008年北京奧運收到了世界各國近三百套獎牌方案,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團隊提交的三套方案都進入了前十,其中兩套方案進入了前三。回頭想,設計思維非常重要,就是設計師如何去傳承和創新?如何古為中用,通過國際化語言傳達出來?獎牌最終成為08年奧運的一個亮點,與創新設計思維密不可分。中國是玉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歷屆奧運獎牌中,可以不看上面的文字就能找出2008年的“金鑲玉”獎牌,這為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增添了具有符號性的文化遺產。 黃鸝: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是唯一用了兩種材質的獎牌吧? 肖勇:對,金鑲玉是第一次用超越金屬之外的材質。整個系列包括獎牌、包裝、掛帶、證書等,都體現了東方之美的現代意蘊。中央美院校訓是“盡精微 致廣大”,我們在設計上精益求精,因為增加了額外的材質,所以從工藝、質量、重量等各方面都要考究到位。包括杭海、王沂蓬老師一起協同解決了技術難題,體現了中央美院的團隊智慧,才讓這個方案從一個偶然想法成為獲獎者榮耀時刻的亮點。 ![]() 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 劉驍:基于“簡約、安全、精彩”辦賽的理念,冬奧獎牌以內斂、含蓄的方式,傳遞出“同心”的理念。在疫情影響的時代背景下,獎牌設計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一種含蓄柔和的方式傳遞出去。回頭來看,這塊獎牌確實是耐看、大方、經得起推敲的。整個設計過程中,我又一次體會到了美院的優良傳統,就是老師和同學之間教學相長,形成了特別良好的探索和鉆研氛圍,大家基于自己的興趣和所長把所能、所需發揮出來,同心協力朝一個目標努力。 ![]() 設計學院教師 劉驍 林存真:各位老師都談到奧運設計歷盡艱辛,歷盡艱辛又堅持下來的就一定能夠成功,這也是堅韌不拔、勇于拼搏的奧林匹克精神的生動體現。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奧林匹克,也就是在自己的行業里奮斗的精神,這也是為什么奧運延續了100多年還那么有魅力,讓全球人都為之著迷。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工作人員,對國家的責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肩上和心里,我們有更多的責任使中國文化和中國設計在國際舞臺上得到充分展現。 ![]() 黃鸝: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我記得林存真老師曾經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次冬奧設計竟然還帶火了文物和考古,跟我們的獎牌有關系對不對? 林存真:冬奧獎牌用了兩塊玉璧作為視覺來源,一塊是5300年前的凌家灘玉璧,另一塊是漢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獎牌發布以后,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館長在采訪時特別激動,沒有想到可以用考古成果作為視覺來源,而且這塊玉璧的編號就是22,剛好和2022年的辦賽時間特別吻合。發揚中國文化和讓文物“活起來”是國家要求,其實奧運會也是推動文化和設計發展的一個巨大平臺,甚至是助推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塊玉璧的主人是南越王,石家莊人,剛好呼應了河北和北京共同舉辦的特點。通過重要元素的發布,讓大家更多地關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是我們為國家設計的重要目標。 林帆:聽林老師說到獎牌和玉璧的淵源,也讓我想起創作獎牌過程中的一些啟示,今年剛好是中國考古100年,也意味著獎牌發布是跟時代號召和文化發展動向相結合的,同時通過這枚獎牌向考古人員致敬。 ![]() 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林帆 林存真:不單是獎牌,我們在做體育圖標的時候,最初的項目研究就是去中國歷史研究院看甲骨文和早期的文化刻繪符號。真的是從歷史當中學,從中國文化中挖掘最精彩的部分,用現代的設計手法進行呈現,通過奧運會讓全世界看到一個既擁有璀璨歷史文化,又充滿欣欣向榮活力的中國。整個冬奧設計有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結構在背后支撐,以文化為核心,發散到各個項目當中。 黃鸝:每個團隊都在為各自的項目貢獻智慧,但是當作品一一發布的時候,其實有著非常統一的精神實質,散發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是非常難得的。 劉驍:林老師說到用中國文化貫穿整個奧運設計,我就想到在獎牌設計上,對傳統文化和視覺元素的運用和設計轉化,其實要用得非常巧妙和得體,所以我們會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出來。為了呼應“雙奧之城”,在紋樣上我們沿用了2008奧運的祥云紋;為了呼應冰雪運動盛會,我們選用了清代的冰梅紋,把梅花的紋樣巧妙地轉換成雪花的紋樣,每一個細節都傾注了大家特別多的心血和智慧。 林存真:說到細節,中間有一個小的插曲。把冰梅紋改成冰雪紋以后,我們呈報上去的時候,當時團隊并沒有仔細去數雪花的數量,給到我們的反饋意見是,北京冬奧會是第24屆冬奧會,為什么獎牌上的雪花是22朵呢?從這個故事也反映出,冬奧會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而且大家對細節非常在意。 ![]() 黃鸝:每一屆奧運會的舉辦都是一個國家形象實力的展示和民族自信心的提振,而奧運設計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突破的歷程。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團隊,在中國大地上舉辦的兩屆奧運會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不僅是一張光榮的成績單,同時也促進了設計等多個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大家如何看待奧運項目與教學的關系? ![]() 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校知聯會秘書長黃鸝 肖勇:參與奧運設計項目屬于“實題實做”,我們教學當中有一些叫實題虛做、虛題實做,但奧運設計是真實的項目,我們全力以赴去參與,雖然它也有很大的偶然性,中不中標并不是團隊說了算。就像李衛老師說的,能把項目堅持到最后并且做到盡善盡美,每一個方案都是值得稱贊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放棄的方案,通過其他方式又轉換成了新的創新。參與奧運設計的學生,有的已經成為高校教師,有的成為設計公司骨干,還有的在國外業界發光發熱,所以奧運精神和創新團隊也是中央美院教學的重要部分。 林存真:奧運藝術字體項目也是和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口號發布的時候,可能大家會非常關注“一起向未來”幾個字,但可能都不是特別關注字的形態。這幾個字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和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方正字庫一起做的特殊奧運字體,也是奧運史上的一個創舉。里約奧運會從會徽研發出來一套英文字體,但在亞洲文字的體系里沒有做特殊字體設計的,所以這次我們從中國書法當中提煉,與會徽圖形結構相結合,形成了一款新的藝術字體,并且都是在教學過程當中完成的,是一次很難得的教學經歷和經驗。 奧運項目和商業設計不一樣,里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成分,這正好是我們教學的優勢,也是中央美院的優勢,就是廣泛調研,深挖文化內涵,精益求精的去研究和呈現設計。通過這兩屆奧運會,中央美院打了一個很好的樣,在給下一屆主辦城市米蘭做“知識轉移”的時候,我們也會把教學和冬奧項目結合的成果經驗轉移到意大利去。 李衛:參與2008年火炬設計的很多同學,到今天都說當年參與這個項目的收獲極大,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就是李習斌,他現在是超級植物團隊的領軍人物,當時是本科三年級的同學,也是最終送審的那支火炬的原創。這次冬奧火炬設計作為學院課程開展,成立了很多支師生團隊。為了把這個項目做好,讓學生學習更多,我找來李習斌和他的助手王智宇參與到課題,向同學們分享經驗。我們從始至終都抱以一種學習、研究、創新的態度,結果并不重要,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做了很多方案并進行深入,一直做到了樣機。我相信他們學到了很多,而且也能感覺到我們共同的進步。 ![]()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 ![]() 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設計 靳軍:整個創作都是老師帶領同學們進行研究、創作和修改,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同學們在其中一定會學到很多創作方法和思想,以及解決問題的實戰經驗。如何把握文化和表現上的分寸,特別是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精確、精致地把小的圖標形態表現出來,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和體驗過程。通過奧運設計這些實際的創作項目,從中感受設計創作的價值并得到個人能力的提升,同學、老師都會感覺有很多收獲。 劉驍:咱們從媒體上看到的獎牌照片,包括2008年獎牌的照片,都是咱們的老師、同學拍攝的。冬奧會的獎牌主要是由博士研究生侯帥和碩士研究生李銘謙進行協作,最終把獎牌最完美的形象呈現在大家面前,為國家的形象和設計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都是在背后默默無聞的付出。2008年的獎牌拍攝也得到了攝影專業王龍江老師的傾力支持,特別向所有老師和同學們致敬。 黃鸝:以奧運會作為實戰練兵場進行研究和學習,積累的這些經驗無疑是意義深遠的。 林帆:是的,剛剛林老師提到了冬奧口號的發布以及字體的設計,我作為學生也參與到了這個課程里面,收獲特別大。課程邀請了字體設計、書法等專業老師,包括劉彥湖、彭笑賢、周博老師等(此課程在杭海、王子源和劉釗老師的組織下,同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合作,展開一系列基礎研究課程和冬奧字體設計項目實踐),老師們帶著同學們一起練習書法,從各種書體中尋找傳統書法的精妙之處,將其運用、轉化到當下字體設計中的可能性,可以說是精品課程,感謝老師們的教導。 黃鸝:一場短短的《知無不談》難以承載奧運設計的無數個付出瞬間,但是今天我們在這兒粗略盤點一下,已然是一張令人自豪的階段性成果清單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一種對于未來的激勵。相信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定會在為奧運設計的精神感召下,繼續在為國家形象設計、為社會發展服務、為民族復興偉大事業育人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再創佳績! 最后讓我們一起為冬奧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合:奧運加油!一起向未來! ![]() ![]() 統戰部/圖文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