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淪為自娛自樂的TVB頒獎禮,如今出席的大多數在役明星已不為人所知,最大看頭反而是嘉賓。不論是安排狄龍秦沛給姜大衛頒獎,還是大手筆將林保怡、歐陽震華、黃宗澤、吳卓羲等人通通請回來當頒獎嘉賓,都成功給本屆頒獎禮吸引不少眼光。然而有什么用呢,一看頒獎結果,馬國明再次陪跑,既是臺慶大劇,也是口碑劇集的《星空下的仁醫》顆粒無收,視帝視后不能說絲毫沒有名氣,只能說基本查無此人,只有最佳女配獲得者陳自瑤勉強算民之所向,實至名歸。最讓大家意難平的,無非是鐘嘉欣入行17年,手握不少口碑爆劇、收視率熱劇,卻不配得到一個大獎?而《星空下的仁醫》還是鐘嘉欣與TVB合約期滿離開,本想安穩過日子后,又被TVB力邀回來拍的。她肯回來拍已經在用實際行動撐腰TVB,也是感謝TVB對她多年來的栽培,可是TVB卻不肯在最后時刻圓她視后的夢,12次的視后提名未免太諷刺。TVB想捧新人這無可厚非,畢竟鐘嘉欣肯回來拍一次,不代表她決心回巢,日后還是得有足夠的新人可以挑大梁。可新人目前實績夠不上視后,強捧是否有考慮過觀眾感受?在頒獎禮舉辦前,鐘嘉欣面對記者采訪就已說,拿到馬來西亞視后獎時,她就已經預料到是這個結果,所以對于頒獎禮本就沒抱太大希望。只能說這么多年,她早已看透其中規則,TVB無法給她本土視后大獎,只能用馬來西亞視后獎安慰她。鐘嘉欣還說,當了媽媽后,她心態變得更加強大,以前很在乎的獎項現在也能完全看開了。人的狀態發生改變真的很明顯,尤其這三年來她露面不多,和以往對比她氣質溫和穩重了許多。有位網友評論道,再次出現在頒獎禮上的鐘嘉欣,有著隔代的疏離感。那股云淡風輕的氣質也許不來源于她的看開,而是她的落寞。周邊坐著的同事不再是她熟悉的,當年和她同期的TVB各位小花旦都紛紛長大離巢,有人來了內陸發展,有人成婚生子退出演藝圈。鐘嘉欣此番更像是被邀請回來給新人們打個樣,她像一位要畢業的師姐,看著年輕一代朝氣蓬勃,她心里或許有寬慰,也會感嘆世事易變,物是人非。回看鐘嘉欣,她真的很好很努力。2004年鐘嘉欣參加國際華裔小姐,獲得冠軍后被TVB簽下成為演員,2005年就憑借《隨時候命》拿下2006年的飛躍進步女藝人獎。本以為出道即拿獎是她獲獎生涯的開端,沒想到竟然是她拿獎的終結。鐘嘉欣剛出道時也不被看好,她不算是天賦型演員,演技和長相的限制,讓她在觀眾,尤其是內陸觀眾心中固化為只適合演乖巧可愛型角色的演員,撐不起復雜人格的角色。比如她的代表作《搜神傳》中的“好彩妹”,是她在內陸最出圈、最具國民度的角色之一,那句被好彩妹掛在嘴邊的經典臺詞“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直到現在還經常被我們當成口頭禪。形象固化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她身邊有那么多善于百變的同行。TVB會遞代評選出看好的小生和花旦作為著重力捧的對象,像趙雅芝、汪明荃、佘詩曼、萱萱、蔡少芬等人都曾名列歷代五花旦名單。鐘嘉欣也是其中一員,她和同期女演員胡杏兒、陳法拉、徐子珊、楊怡被評選為TVB第四代五小花旦,也是TVB最后的輝煌時代。其中演技和形象均最受認可的是楊怡,她憑借《宮心計》中“姚金玲”一角大出圈,不僅拿下當年頒獎禮的“最佳表現獎”和“我最喜愛的電視劇女角色”,更受邀內陸參演宮斗劇《后宮》,飾演與“姚金玲”人設相仿的“萬貞兒”一角。《后宮》和《宮心計》極為相似,連女主角都和“劉三好”一樣有句屬于自己的口頭禪,時不時掛在嘴邊,圣母光環亮瞎人的雙眼,在該劇不被觀眾看好的情況下,楊怡飾演的“萬貞兒”再次因其雍容貴氣卻心狠手辣的奸妃形象大放異彩。胡杏兒更不必說,雖然從出道開始,關于她顏值的負面評價就沒斷過,但她對工作的敬業態度,演技的自然生動也能斬獲人心。猶記得當年《肥田喜事》開拍,胡杏兒為了角色快速增肥,出現在各大娛樂刊中的她胖的驚人,還笑的一臉憨傻,讓她本就不被看好的顏值雪上加霜。但不忌諱形象受損,徹底放下偶像包袱,為了角色更加貼近生活,不正是一位優秀的演員該做到的事嗎?眼看楊怡和胡杏兒紛紛拿到大獎,陳法拉早早離巢開始新的發展,作為五小花旦之一的鐘嘉欣明知自己在戲路上的缺陷,但她不能著急,接受外界所有批評一部接一部的演,并努力打破戲路,找尋不同的角色風格。從《搜神傳》到《珠光寶氣》,從《點解阿sir系阿sir》到《護花危情》再到《巨輪》,鐘嘉欣終于從“花瓶”成為觀眾心中的實力派。大家都是從年輕時候走過來的,也都曾被公司力捧過,能成為“民選視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從沒因為不匹配的資歷和實績拿下大獎,每步路都走的很踏實。無論是《點解阿sir系阿sir》沒能拿下“女喜”還是《巨輪》憾失視后,鐘嘉欣完全有多次可以拿獎的機遇,卻都少了那么一點點氣運。《星空下的仁醫》可能是她最后一部戲了,家有一雙兒女的鐘嘉欣以后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家庭上,或許TVB的輝煌時代真的要畫上句號了。在這一刻,還是替鐘嘉欣有些不值,但幸好17年來的演藝經歷,已足夠給觀眾留下寶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