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上空臭氧層的空洞,已經是一個持續多年的問題。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消息,南極臭氧空洞近日達到其最大面積,范圍為1979年以來的第13大,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臭氧層空洞,空洞范圍甚至比南極洲更大,科學家認為,南極經歷了比平時更冷的冬季,導致臭氧層空洞范圍和深度大于平均水平。 根據衛星觀測確定的結果,近期南極洲臭氧層空洞的最大面積達到2480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于南極洲+歐洲的面積大小。隨著南極上空大氣層的一系列變化,該空洞在10月中旬開始縮小,到12月下旬,科學家們確認,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已接近關閉狀態,可能在2021年年末徹底關閉。 臭氧層就像一個盾牌,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它的缺失意味著更多的這種高能輻射會到達地球,并且對地面的植物和動物造成危害。一系列殘留在大氣中的人造化學物質能在大氣層中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從而造成臭氧層空洞。根據大氣科學家的分析,今年南極洲臭氧層空洞的維持時間可能是1979年以來衛星紀錄中的最長記錄。 南極洲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洞是在 1998 年形成的,但2020年和2021年的南極臭氧空洞也都相當大,而且持續時間非常長,這也讓不少網友懷疑:全球不是已經簽訂了蒙特利爾議定書來保護臭氧層,難道不起作用嗎? 連續兩次比平常更長的事件并不表明蒙特利爾議定書不起作用,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指出,如果沒有蒙特利爾議定書,南極臭氧層空洞會更大。這是因為氣象和動力條件引起的年際變化會對臭氧空洞的大小產生重要影響,并疊加在長期恢復上——2021年南極上空的極渦的顯著偏強,導致了南極平流層偏冷。 在此作用下,能形成珠母云的區域面積明顯偏大,使得氯自由基損耗臭氧的光化學反應較強,主導了今年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偏大。科學家們也注意到,在偏大的臭氧層空洞下,南極洲部分地區觀測到了非常高的紫外線指數。 由于許多消耗臭氧層物質可以在平流層中停留數十年,使得臭氧層的恢復過程非常緩慢。專家預測,要到本世紀中葉,這類有害物質才能從大氣中完全消失。 好在,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臭氧損耗物質的生產已經得到大幅控制,這也使得在總體趨勢上,無論是南極還是全球其他地區的臭氧層空洞面積自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頂峰起有了明顯下降,按照現有趨勢發展下,一些預測認為該洞將在本世紀50年代永久關閉,這會是人類控制并修復自身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第一個顯著成就。 人類的種種作為已經讓地球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犧牲,如果每個人都能更關心一些我們的資源環境和地球生態,那么我們美麗的蔚藍星球也許會早日回到一個平穩、正常的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