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跑步愛好者的圈子里,有這樣的說法: 足跟落地的跑法傷膝蓋、傷腿,推薦盡量采用前掌落地的跑法。 但是,問題又來了,前掌落地的跑法,肌腱承受的勞動量又太大,而且在前掌跑法中,它幾乎全程沒有休息的機會。之前在推文里介紹過國外的一種“跑——走——跑”的馬拉松跑法,本質上,就是為了休息肌腱。 在高水平的長跑比賽中,其實足跟落地和前掌落地的選手,都有。說明不存在哪種跑法更優的問題。 究竟問題出在哪里? 抱“足跟落地傷膝蓋傷腿”觀點的,背后描述這種跑姿的潛臺詞是這樣的。 1. 腳步前探,2.身體正立,甚至后仰。這樣導致一個結果:落點在身體重心前方。 落點在身體前方,就一定會產生剎車力,導致傷膝蓋和傷腿情況的發生。如下圖中右方的例子1。 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足跟落地,如下圖例子2。 ?有的朋友誤以為足跟落地的瞬間姿態,一定是身體后仰,那不一定的。當高步頻小步幅帶來速度并引起前傾加大時,落點落在重心下方,甚至略微靠后,都是可能的。這個時候,有的研究者稱其為“足掌”落地法,但是在落地瞬間,個人感覺還是足跟稍微占先一點。關鍵看例子2這種情況下,還形不形成剎車力?沒有!不僅沒有剎車力,還由于落點在身體下方,甚至稍微靠后,落地瞬間就轉為推進力,沒有機會產生例子1那種對膝蓋和小腿造成傷害的力。 ?一是2020年11月底,因為別的原因(非跑姿原因),把膝蓋傷得很重,在2021年元旦開始能動了以后,在恢復階段,用的例子2的跑法,對恢復有促進。二是2021年的夏天訓練基本都是足掌落地法,中間有一些速度導向的課表和自我測試。9月中旬突感小腿(肌腱)不得勁,遂減少跑步,在10月份改為騎行為主。11月開始,基本用例子2的足跟(或者叫足掌)落地法,很快得到恢復,并且這兩個月的跑量依然可以完成。到12月,已經完全化解了本來以為要成為事實的傷痛。昨天跟小友討論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忽然想起早先友號“跑步指南”的編輯老王,曾經贈送給我一摞書,其中一本里頭講到跑法,向來抱“他山美玉,可以攻我頑石”的學習心態的我,趕緊把書翻出來,一看,果然如此。在該書中,作者非常強調落點在身體下方或略靠后方,落地方式,作者稱其為“全掌落地”——我反復體驗這個動作,畢竟不可能是整個腳掌直直地拍在地面上,而是有極微小的從后跟過渡到全掌的過程。 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動作圖片。圖中,從后腿的位置看,已經進入了換腿的瞬間,所以支撐腳也已經微微抬起后跟,說明腳不是平著拍在地面上的說法,而是從后跟過度到全掌,再由后跟開始逐步脫離地面,進入“下一腳”的說法是立得住的。 ?開始看書名我覺得有點離奇,甚至也沒有好好看,一個外國教練寫《太極跑法》!這起源于他跟中國師傅的學習心得。但發現我自己在療傷過程中,以及避免讓疲勞演變成傷痛的過程中,都采取類似的跑法,且收獲都很正面,因此也樂意與朋友們共享心得。既然與人家的經驗也不相悖,我也愿意推薦“他山之玉”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