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屯溪大約有十公里的西溪南,是我心儀已久的地方。 這里吸引、聚集了許多外來的文化人定居于此,雖未與之謀面,卻聽過許多關于西溪南的動人的故事。 跟著茶人老劉興沖沖的在村里粗略的走一圈下來,老實說我有些失望。 可能是黟縣的深度游,抬高了我對古民居、古村落的觀賞尺度;或許是以前聽到的傳聞,也強化了我的期待。 打眼看過去,它的民居新多于舊。站在高臺望去,古村落倒有仿古新村的感覺。 我想著“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小鎮”標示的意思,不會是在自詡脫了胎換了骨吧。 行于小街小巷,最大的不適就是它的民居建筑新老混搭,你感受不到黟地那般的時光沉淀。 很像現代人穿漢服唐裝。 進到老劉朋友的宅院看,不大的地方,小橋流水、亭臺水榭、微縮園林,美則美矣,卻只是個仿古民居。 頂多有些老物件撐撐門面。 情緒低落下來,感覺自己的視覺出了毛病。那么多對西溪南如醉如癡的描述,怎么可能出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一致呢? 不說西遞、宏村、南屏、碧山,就是現在名氣不甚大的黃村、盧村,那種透徹的古色古香,將我對古村落的定義有了更為明晰的尺度。 我決意放下“古村落”的條條框框,再不作比較,只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驗。 還是先從進村必經的石橋再看起。 西溪南村臨水而居,豐樂河在村邊流過。 河起源于黃山,流入新安江,屬新安江水系。 我所說的河上這座石板橋,沒有欄桿,長約百米。 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直來直去的石橋了,一根筋扯下來,絕不做任何的修飾。 站在橋上,豐樂河很安詳,裸露著河床,兩邊是茂密的樹林。 西溪南水邊的植被旺盛而又原生態。 它是安徽養蜂數量最多、產值和效益最好的鄉鎮,1997年被省蜂協援予“安徽養蜂第一鄉”稱號。 十余年前全鎮就有近700戶從事養蜂生產,戶均養蜂60群以上,蜂群總量4.3萬群, 蜂產品產量達到4200噸,產值近3000萬元。 蜜蜂喜歡飛來飛去的地方,一定有鮮花盛開。 一個農家婦人在石橋上推著獨輪車過來的場景,一下子讓我感受到西溪南濃濃的鄉情。 與石橋相隔不遠,水面上還架著一座木橋,也是橫平豎直的直白。 它的風致卻不遜于任何一座橋。 清清的溪流倒映著伸張在水面的枝條,濃烈的秋意鋪展開。 太陽升起來,西溪南沿河的色彩竟如此之美。 那種美是一種自然的絕色。 陽光灑落下來,林間水中滿盈出暗綠明綠,那一刻讓人看癡了。 木橋和石橋成為西溪南網紅打卡地。 與古老無關。 佇立岸邊,看著水中的色調與光影變化就讓人入迷。 那水清冽,同行的幾個詩人心細,拿手仔細探入,碎石縫間竟會有溫熱的泉水在一縷一縷的冒出。 那些在夏季浸泡在水里的樹根,如今露出了馬腳。 一只只大螃蟹或八爪魚一般的橫在林間。 豐樂河灘風情真美。 遮天蔽日的楓楊林,四處渙漫的水流,老樹根裸露溪水,河床遍布鵝卵石。 水面上五彩繽紛。 初冬的溫度,被稠密的樹影過濾后,微風變得疏朗而清涼。 就在河灘上盤桓吧,在林間松下心勁的漫步,愜意、舒適到不忍離去。 河灘的好光影會彌漫到臨溪道邊。 那些半舊不新的小街小巷也變得順鼻子順眼了。 故舊只是格式,唱出來的詩也不必都有韻腳。 當然,最大的遺憾是沒見到幾個在西溪南落戶的外來文化人,他們才是西溪南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 (本文部分照片由徽風皖韻文化考察組攝影師杜鵬拍攝) 作者相關文章 關注馬爾的視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