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為學生鋪就技能成才之路,奏響技能強國的最強音。河南省職業教育走在全國前列,總體規模和校均規模均居全國首位,為河南乃至全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2021年是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6月,教育部與省政府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技能社會建設的意見》,河南成為7個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省份之一。省委工作會議提出錨定“兩個確保”的目標,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第一大戰略強力推動,強調加快建設“技能河南”。 作為職教大省,河南的職業教育應如何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河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省政協委員、新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林建議,加強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與培訓工作。 “職業院校和普通院校一樣,教學是核心,教師是關鍵。我曾對我們學校的老師講過,我們招錄的幾乎所有老師,包括博士、碩士在內,都不能勝任職業教育的教學任務,因為他們接受的是系統的學科教育,注重的是知識體系、科學體系,培養目標大多是學術人才、研究型人才。”張林說。 而職業教育所強調的是就業導向、實踐導向、工作過程導向。所以,新教師到任后,他們面臨艱巨的轉型任務,尤其需要補上真實生產經營實踐這一課。否則,他們就教不好學,學生學不會,老師也很苦惱,培養出的學生就業能力也提高不上去。 張林指出,這是關系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問題的最大“痛點”。對職教師資而言,當務之急是把實踐能力這一課補上去,才能勝任職業院校的教學任務,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這一“痛點”解決起來很難、很復雜。要補短板、強弱項,必須組織他們走進企業、走進市場,了解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和各種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 對此,張林建議,教育、人社部門在安排職業院校各類師資培訓時,加強企業實踐環節的安排。扶持有責任心、有意愿和能力的企業設立行業企業職教師資培訓中心,基于一線生產經營任務,設計實踐訓練(教學)模塊,突出教師實踐感知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切身體會實際崗位對教學的需求。 “還可以設計校企協同創新的科研模塊,幫助教師了解企業技術技能創新需求,增強職業院校技術服務能力。當然也可以籌劃設計校企互助項目,利用教師的知識優勢,幫助企業培訓員工,承擔理論教學任務;利用企業的優勢,采取'學徒制’的方式,幫助教師提高實踐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他說。 此外,在當前的勞動就業市場上,“就業難”和“技工荒”同時并存,反映出技能人才供需之間不平衡、不匹配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也說明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體系培養培訓和輸出的人才與產業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有差距。 張林還建議,由人社部門牽頭,對各產業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職業(工種)進行規范的信息統計與權威發布,用于引導指導職業院校和各類培訓機構及時調整辦學專業(工種、方向),以有效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培養人才等社會適用度,破解“就業難”“技工荒”等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