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條件求和 如下圖所示,要統計不同門店的銷售額。F3單元格公式為: =SUMIF($B$2:$B$12,E3,$C$2:$C$12) SUMIF函數常規用法為: =SUMIF(條件區域,求和條件,求和區域) 如果條件區域中的內容符合指定的求和條件,就對對應的求和區域進行匯總。
如下圖所示,B列數據中有部分錯誤值,使用以下公式,可以對B列數據進行求和。 =SUMIF(C2:C12,'<9e307') 9e307,就是9*10^37,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值。 SUMIF函數省略求和區域時,會自動對求和區域進行匯總。 本例的求和條件使用'<9e307',就是對條件區域中,小于這個最大值的所有數值進行匯總,并且SUMIF函數會自動忽略錯誤值。
像下圖這樣的表格形式,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要在這樣的表格中按指定條件進行匯總,需要什么公式呢? =SUMIF(A:E,H3,B:F) SUMIF函數的條件區域使用A:E的整列引用,求和區域使用B:F的整列引用,如果A:E等于指定的店鋪,就對B:F對應的內容進行求和。
除了按精確條件進行求和匯總,還可以根據部分關鍵字進行匯總。 如下圖,要根據D列的商品名稱關鍵字,來統計對應的銷售數量。 =SUMIF($A$2:$A$11,'*'&D2&'*',$B$2:$B$11) 公式中的求和條件使用'*'&D2&'*',也就是在D列商品名稱前后各連接上一個星號*。 星號在這里的作用是通配符,就是A列中只要包含關鍵字,就會對B列對應的數量進行匯總。
如下圖,要統計指定店鋪的業務筆數。也就是統計B列中有多少個指定的店鋪名稱。 =COUNTIF(B2:B12,E3) COUNTIF函數常規用法為: =COUNTIF(條件區域,指定條件) 統計條件區域中,符合指定條件的單元格個數。
如下圖所示,要統計銷售額小于1000的業務筆數。 公式為: =COUNTIF(C2:C12,'<1000') 在指定條件中使用大于號、小于號等比較符號時,需要使用在比較符號外層加上半角的雙引號。 比如要統計大于C2單元格的業務筆數,公式為: =COUNTIF(C2:C12,'>'&C2) 如果寫成=COUNTIF(C2:C12,'>C2'),就不能正確統計了。
IF函數是最常用的判斷類函數之一,能完成非此即彼的判斷。 如下圖,考核得分的標準為9分,要判斷B列的考核成績是否合格。 =IF(B4>=9,'合格','不合格') IF,相當于普通話的“如果”,常規用法是: IF(判斷的條件,符合條件時的結果,不符合條件時的結果)
IF函數除了能進行簡單的一次性判斷,而且還可以對同一個條件進行多重判斷。 如下圖,要按照不同的區間范圍,判斷B列的成績是否合格。 低于9分是不合格,達到9分是合格,達到9.5分是優秀。 =IF(B5>=9.5,'優秀',IF(B5>=9,'合格','不合格')) 公式先判斷B5大于9.5的判斷條件是否成立,如果符合條件就返回指定的內容“優秀”。 如果條件不成立,就繼續判斷下一個條件,看看B5>=9的條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就返回指定的內容“合格”。 如果條件仍然不成立,就返回指定的內容“不合格”。 使用IF函數進行多個區間的判斷時,特別要注意一點:可以從最高開始,向最低依次判斷,也就是先判斷如果比最高的條件還要高,是什么結果。 也可以從最低開始向最高依次判斷,也就是先判斷如果比最低的條件還要低,是什么結果。 圖文制作:祝洪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