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革命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楊 燕 正是丹桂飄香時,走進南溪朱德舊居,感受紅色情懷,重溫紅色記憶,受益匪淺。循著一件件展品、一張張照片,瞻仰偉人風采,緬懷先烈功績,聆聽歷史的回音,領略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波瀾壯闊的光榮革命歷程以及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作風,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 宜賓南溪朱德舊居(宜賓市南溪區史志辦公室 供圖) 南溪,是朱德在護國護法戰爭時期安家學習、生活、戰斗過的地方。南溪城區官倉街103號是一座具有川南特色的集居住和小手工業作坊于一體的清代建筑,是朱德當年安家居住處,即南溪朱德舊居。 1916年,朱德隨蔡鍔將軍入川護國討袁,駐防瀘州。次年6月,與南溪進步女青年陳玉珍喜結連理,在南溪居住長達6年之久。朱德在南溪6年的生活學習中,思想發生極大轉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1922年6月,朱德毅然擺脫軍閥的羈絆,與孫炳文一道旅歐留學,尋找革命真理,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朱德舊居見證了朱德在川南地區戰斗、學習、生活的歷程和陳玉珍及其家庭對朱德重大抉擇的支持,是朱德不斷學習認識,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轉折地。在這里,有朱德曾探索救國救民、學習共產主義真理的歷史瞬間;在這里,有朱德早年曲折的心路歷程;在這里,不僅展現著朱德曾經的偉大與平凡,更講述著朱德作為一個平凡人的喜怒哀樂。 南溪朱德舊居蘊藏著朱德在南溪戰斗的光輝歷史,為我們留下了朱德報國為民、學習探索、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激勵后人深切緬懷、學習和繼承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積極作用。 參觀朱德舊居,回望黨的百年征程,我們要始終賡續紅色血脈。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我們要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繼往開來,開拓前進。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永遠昂首挺立。 南溪人民弘揚革命精神,秉承紅色基因,繼承朱德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百折不撓建設新南溪。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南溪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南溪從一窮二白到豐衣足食、從殘垣斷壁到高樓林立……千年古城,見證了濱江新城從無到有的奇跡。一座新城崛起,默默講述著南溪改革開放,大展宏圖的故事,如今到處是山清水秀,鶯歌燕舞,如詩如畫,人人喜笑顏開,生活幸福美滿。南溪歷盡艱難困苦,實現了時代進步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正在不斷深化改革,加速發展,隨著時代的脈搏化繭成蝶,實現了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先于全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22個貧困村,1965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獎代補、壓茬推進”的鄉村振興總體思路,深挖鄉村潛力,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鎮:劉家鎮、仙臨鎮、裴石鎮。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劉家鎮大廟村、汪家鎮新橋村、仙臨鎮兩木村、裴石鎮月亮灣社區、黃沙鎮田興村、長興鎮紅德村、大觀鎮飛馬村。美麗的鄉村產業旺,農民富,鄉村處處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舊城改造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低矮破舊的房屋、狹窄擁擠的街道煥然一新,民生工程碩果累累。通達的航空、高鐵、公路、水運交通網絡,延伸著南溪的經濟觸角。20公里沿長江親水岸線成為南溪生態宜居的代言人,被央視譽為長江主航道上第一抹綠。南溪區強化內生動力,結合自身優勢和產業基礎,以改革發展的思維打造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美酒”“從一頭生豬到一個產業鏈”“從一根竹子到一張白紙”“從一把豆子到一塊豆干”“從一片綠葉到一杯香茶”五大產業形態,布局了一張張經濟版圖,展現了改革開放的自信和毅力。南溪的發展處處彰顯著勃勃生機,正以奮進的旋律唱響時代的凱歌。 南溪朱德舊居對弘揚紅色文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是展示南溪的又一張城市文化名片。黨的偉大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在朱德精神的鞭策下,眾志成城建設好朱德的第二故鄉,齊心協力建設美麗幸福新南溪。 此時,晚風習習,清風送香,馥郁推窗而來,再一次深深地感悟,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惟有繼承和弘揚先烈的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薪火傳承,繼往開來,堅守初心,積極進取,在紅色精神的激勵引領下,揚帆起航,為家鄉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盡微薄之力。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