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雙子座流星雨大爆發如期來到,中國多地記錄到流星雨爆發的盛況。頭頂滿天星空,對現代很多人來說是奢侈的美景,古人卻是司空見慣,在《詩經》時代,更是人人皆知天文。 仰觀星空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不僅是現代人喜歡看星星,古人也喜歡,而且他們心懷宇宙,鉆研了一些看星星的浪漫方法。 01 把想象力揉進星星的命名里 如果,你看到發著紅光的火星,會給它取一個什么樣的別名呢? ▲火星 埃及人稱它為“desher”,即“紅色星球”。古希臘人由火星的紅色聯想到鮮血,把火星稱為戰神阿瑞斯(Ares)。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Mars),Mars也正是現在英語當中對火星的稱呼,并且英語中春天開始的三月“March”也是源自瑪爾斯。北歐神話里,火星是戰爭與勇氣之神提爾(Tyr)。 據古籍記載,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且火的亮度常有變化,它在天空中還是個愛四處瞎逛、位置移動飛快的 “迷惑”存在,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而2011年,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計劃搭乘俄羅斯火箭的便車前往火星,“螢火”這個名字就是取自火星在中國古代一個正式的稱呼——“熒惑”的諧音。 古人還給“金星”取了多個“藝名”。《小雅·大東》里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它有時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 02 把星星搬到畫里去 如果說古人給星星取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么下一步浪漫持續的進階就是把星星搬到畫上啦。 漢代是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同樣地,在許多漢代的墓室頂部,也經常配置有刻繪日、月、星辰等表現“天文”的圖像,并經常可見如二十八宿、北斗與帝車、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牛郎與女宿、彗星等各式象征“天文”的星斗,以及象征日、月食等特殊天文現象的圖像。 張匡正墓穹頂星象圖 這些刻繪于墓室中的天文圖,除了具有象征墓室小宇宙的天空或天界之功能外,更充分地反映了兩漢時期人們對于天文的理解與想象。漢畫像中的天文圖,大多并非是真實、客觀準確地再現天空的科學性描繪,較多的是一種以古典神話內容結合人文想象的表現。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則可能與神話傳說在當時所能提供的對天文的理解,較之深奧難懂的天文哲理,將更淺顯易懂,是表現意象、傳播天文知識最好的手段。 ▲ 西安交通大學紀錄片《千年回響》 03 穹頂之外觀星是一種什么體驗? 遠超現代人想象的是古人還整出了3D立體星圖,利用它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以及運動規律。 ▲ 金嵌珍珠天球儀 故宮博物院 藏 據乾隆年間的《儀象考成》記載,天球儀有3垣、28宿、300個星座,3242顆星。采用赤金點翠法,以大小不同的珍珠為星,鑲嵌于球面之上并刻有星座的名稱。比例恰當,位置準確,反映出中國清代高超的天文科技水平。 ▲ 圖片來源:楊鳴濤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儀”的天文學研究》 球儀的基座為圓形琺瑯盤底座,通體以細絲盤出纏技花紋,嵌以燒藍和淡藍的琺瑯釉,以豐富多彩的色調改變了純金的單調。景泰藍座足又以四個龍首為形,采用高浮雕法,極富裝飾性。底座盤上是奔騰的海水波浪,托盤中心則是指南針。支架的9龍與底盤4龍渾然一體,顧盼有神,與底座內奔涌的海水形成群龍共舞,翻江倒海的宏偉氣勢,科學的嚴謹和工藝的浪漫和諧集于一體,珠聯璧合,是一件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品。這個天球儀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上帝視角”的體驗,在觀看時,如同置身穹頂之外。 哲學家黑格爾說: “一個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他們才有希望。 透過這成百上千顆 依然高懸于穹頂之上的星辰, 我看到了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從給星星取名,再到把它們搬進畫里,甚至是給滿天星河“3D建模”,古人看星星不光是為了浪漫,更重要的是為了活著。 ▲ (清)焦秉貞 《耕織圖》局部 星象的變化跟天氣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在星象變化的指示下,古人們掌握了農耕的最佳時機,得以解決溫飽問題,也繼續探索著更多全新的觀星方式。 從原始仰望星空、觀星測向,邁入航天時代。千年前古人們在看星空時留下的無垠浪漫想象,而千年以后,“嫦娥工程”奔月,開啟了中國航天的探月征程。走向深空,踏夢遠行,星辰大海,我們從未止步。 ![]() 等一個天晴的夜晚, 一起出去看星星吧! 參考資料: 《燦爛星河:中國古代星圖》 《墓室里的中國古代星圖》 《神話與知識建構——以漢代墓室中的天文圖為例》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儀”的天文學研究》 《東方思想 | 古人的“渾天”,如今的“飛天”》 中國科學院云計算中心 優秀傳統文化大數據聯合實驗室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匯路1號 中科院云計算中心16樓 |
|
來自: 新用戶6298319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