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張郎中,90后中醫(yī),中醫(yī)學碩士,社區(qū)醫(yī)院坐診,半日臨證半讀書,崇尚中醫(yī)經(jīng)典,倡導“天人合一”的理念,致力于傳播中醫(yī)思維,讓中醫(yī)思維照亮每個人的生活。 說起麻黃湯,在《傷寒論》排最前面,學《方劑學》也是打頭陣,但是真用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很多大夫一輩子都沒用過。要么是看了一輩子病也沒見到一個完全吻合麻黃湯證的患者,要么是畏麻黃如蛇蝎,避之不及。 后世明清醫(yī)家用藥輕靈,很是精細,但是無形中也拉長了中醫(yī)臨床的上手過程,致使麻黃、附子、半夏等忠臣束之高閣,無用武之地。 既然誰人不識麻黃湯,怎么就沒人用呢? 郎中學醫(yī)之初,治療感冒發(fā)燒屢戰(zhàn)屢敗,雖然怎么看都像麻黃湯證,但是中藥老師講過,麻黃虎狼之藥,用不好很容易大汗亡陽,嚇得郎中也不敢用。就在教科書上選了一個方子——九味羌活湯。不為別的,就是因為穩(wěn)妥。吃過以后,發(fā)燒依舊,身痛依舊。現(xiàn)在看來,這完全不是九味羌活湯證,是自己用錯了藥,而不是藥不好。 好在郎中這個人軸,并沒有因為一次兩次的治療效果不佳就放棄使用中藥。 下次的感冒來了,發(fā)熱、惡寒,身體僵緊。毫不猶豫——麻黃湯。麻黃20克,桂枝1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原方,抓藥,泡藥,煮藥,先喝一半(還是害怕大汗亡陽),出汗不明顯,倒是也沒有什么不舒服,把剩下的一半也喝掉,還是不出汗。多飲熱水,被窩捂汗。當身上汗出的那一刻,感覺整個人都通透異常。 這里郎中給大家分享幾個經(jīng)驗之得。 1.麻黃湯治療感冒,并不是湯藥下肚,就立刻大汗淋漓,相反,當肌表郁閉嚴重時,喝藥以后反而會沒有什么出汗的感覺,這時候需要借助熱水及覆被,協(xié)助發(fā)汗。大部分情況下,服用麻黃湯都是汗出津津的小汗,而非大汗淋漓之狀。 有的小伙伴會疑惑,《傷寒論》中只有桂枝湯方后注要求啜熱稀粥以助藥力,麻黃湯并沒有這樣要求。這正驗證了那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藥后的處理并不是死板的,如果表閉不甚,喝了藥很快就可汗出,但是寒氣閉表嚴重,自然不會如此輕易出汗。喝熱水、被窩捂汗都是辦法,圓機活法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 2.麻黃湯喝下以后,也不會立刻退燒。很多人覺得吃完麻黃湯,就會立刻退燒。如果要退熱,出汗是最關鍵的,但是汗出不一定代表熱退身涼。很多時候,服用麻黃湯后會出現(xiàn)體溫進一步升高的情況。如果因此就嚇得改弦易轍,則前功盡棄。 所以不要總是以體溫計的數(shù)字來衡量用藥的效果。服用麻黃湯后一般是這樣的,藥后汗出,頭痛、身痛已經(jīng)發(fā)燒伴隨的周身不適感會很快消失,整個人似乎恢復如常,但是體溫卻未必減退。因為麻黃湯治病的過程中需要身體陽氣的鼓動而出,聚于肌表,所以反而會出現(xiàn)一過性的體溫升高,這時不必擔心,經(jīng)過這個階段以后體溫自然會下降。 也有服用麻黃湯后體溫反復的,這種情況也很正常,有時寒邪無法畢其功于一役,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治療。 3.有些患者服用麻黃后會出現(xiàn)心慌、失眠的情況,所以醫(yī)者要提前叮囑患者,以免其胡思亂想。對服麻黃后,容易引起的心率增快者,可加用磁石及加大甘草用量的方法,以減輕這種副作用。 臨床中治療感冒、咳嗽、發(fā)燒,離開麻黃效果大打折扣,大部分的咳嗽發(fā)熱,通過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的加減,效果都不錯。寒邪深入少陰、厥陰,非用麻黃不能除! 另外,麻黃不僅僅用來治療外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