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游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説的好,物以稀為貴,豈不是沒才得到成了寶貝了嗎?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俗語文化是獨樹一幟的存在,雖沒有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但卻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 俗語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日積月累中,不斷通過細微的觀察、提煉總結,并通過語言修飾,最終得以蔚然成風,惠及后世。 ![]() 別看俗語表面粗糙,但它蘊含的文化魅力以及生活哲理,可以為后世規避人生彎路,譬如這句俗語:“喪人出棟梁,生人不寢房”。 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迷信色彩嚴重,單從字面上去理解,著實不容易,可參透其中含義,或許你會覺得老祖宗這句警告有幾分道理。 ![]() “喪人出棟梁” 人終有一死,不論是因為意外還是壽終正寢,當老人在年老體弱時,會告訴子孫要多做有意義事情,不要虛度人生。 而俗語中的“喪人”就是指家人去世,意思將房子借給外人停喪,屋主會收獲到好運,后代會出棟梁之才。 在大多數人眼中,喪事是件晦氣的事避之不及,為什么還要將房子借給他人停喪呢?主要是兩個原因: ![]() 其一,古人很重視諧音之梗,棺材有“官財”,將自己房屋借給別人停喪,取得是升官發財之意,是能夠帶來吉祥好運的。 其二,死者為大,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很重視各種禮節和喪葬習俗,一般人死后會在家中停放數日,供親友悼念再進行安葬。 在以前,農村基本上都是宗親本家,用家族的人借房子停喪是正常的事情,另外老人去世意味著新生命的到來,是家里將要添丁進口的預兆。 除此之外,人們還認為死去的老人能帶走家中濁氣,留下生前好運氣,對于家庭來說是好事,因此,人們很愿意將自己的房子借給他人停喪用。 ![]() “生人不寢房” 對于很多人來說,迎接新生命是件喜事,畢竟家里添丁,可在古人眼中,卻持相反觀點,后一句“生人不寢房” 意思就是不能把房子借給產婦生孩子。 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兩個原因: 其一,在古人眼中,生孩子雖為大喜,但害怕他人添丁之喜會將自己的鴻運帶走,所以即便是在最親的親戚家也會忌諱。 畢竟女人屬陰,生孩子的時候會流很多血水,在道家認為污血是極為“骯臟”之物,是非常不吉利的。 ![]() 其二,由于古代醫療條件差,很容易有處理不當難產的情況發生,喜事變成禍事,從而引發一尸兩命的悲劇,這對主家來說是很晦氣的,還容易引起雙方矛盾。 為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古人不會將房子借給產婦生孩子。 有些地方除了不會借房子給別人產子外,甚至身體不好的人,不會去小孩剛出生的家里做客,尤其是生了男孩的家庭,要等到男孩一兩歲以后才會去,人們會在自家房門上綁上紅布,有不宜待客之意。 ![]() 結語 不論是“喪人出棟梁”,還是“生人不寢房”,這兩種說法看似迷信,實則蘊藏了人生道理,前者是促進鄰里和睦,后者為了避免禍端。 隨著現在人們思想發生改變,這句俗語也淡出了人們生活,但俗語中所體現的注重鄰里和諧、樂于助人等美德不能忘記。 我們不要一味地將俗語歸納為封建迷信,應當辯證地去看待一些民間俗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