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潮語電影《帶你去見我媽》首映,趕緊在網上訂票,可惜手慢,首映票搶不到,只訂到9日下午場。 平常看客稀拉的激光電影院門口,突然人群密集了起來。提前10分鐘到電影院門口,排了一下小隊才能進場,大家都是慕名而來。 看膠己人的電影 陸續進場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差不多滿座了。 這是一部喜劇片,故事講的是在深圳打拼的汕頭青年鄭澤凱,交往了一位離婚的杭州姑娘盧靜珊。澤凱把靜珊帶回汕頭告知父母后,準備結婚。劇情大部分發生在汕頭。由于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離婚和外省人兩個因素都是潮汕地區兒女婚姻的大忌,所以得不到母親的認可,兩人無奈被迫分手,靜珊黯然離開汕頭,準備把深圳的事業了結后,回杭州發展。通情達理的媽媽趕到深圳了解情況后,思想觀念發生轉變,轉而支持澤凱追求靜珊,最后陪伴澤凱到杭州與靜珊重續前盟。 麻葉和橄欖菜下飯的好菜 故事情節雖然波瀾不驚。但因為70%對白為潮汕方言、取景基本在汕頭南澳等地、潮汕的風俗民情等原汁原味的元素,使影片平添了不少煙火味。看電影的也有不少非潮汕人,但看片過程,時不時發出了會心的笑聲。 電影之所以擊中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就是藝術地展現了真實。 電影最成功的地方是聚焦了媽媽。媽媽是潮汕婦女的形象代表,非常具有代表性。了解了媽媽,就了解了大半個潮汕。 燒香求神,保佑全家平安 在現實生活中,媽媽是潮汕婦女群體形象的寫照:精明能干,內管家務外做生意,上孝老人,中理丈夫下教兒女,里外一把好手。家里沒有媽媽的支撐,就家不成家。媽媽才是家里的話事人,所以這是外人不能理解為什么是“帶你去見我媽”而不是見父母的道理。 當然,作為潮汕男人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傳統依然沒有改變。爸爸是要成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承擔外出拼搏養家的責任,在家里,爸爸是一副嚴父的形象,媽媽扮演的是慈母的角色。在有些家庭爸爸的角色有所欠缺時,媽媽義不容辭地擔當起管家的責任。 現實生活中,潮汕兒女大多是孝順的。當媽媽反對澤凱的婚事時,澤凱最后選擇了服從。在家里,父母管教很嚴格,雖然他們文化程度低,但并不等于沒文化。潮汕的文化教育深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飯、喝茶、拜神、做生意、外出謀生等等。 算命,求得心靈安穩 打個比方,一家人吃飯,要人齊了才開飯,喝茶家家戶戶講究功夫茶,從中學會為人做事的道理。拜神主要是心存“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和時時刻刻接受良心監督的觀念。一個人能時時刻刻心存敬畏,還能干出什么壞事? 潮汕人做生意,講究誠信兩字。“小小生意能發家”。媽媽的鹵鵝檔口,做的是街坊生意,如果口碑不好,能支撐起一個家嗎?還能存下一筆數額不小的錢準備給大兒子到深圳買房嗎?電影中有個橋段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媽媽在準備離開家去深圳之前,躲在鹵鵝檔口觀察小兒子做生意,有個客戶訂了三只鹵鵝前來取貨,她親眼看到小兒子與人家討價還價。人家還價250元,小兒子實打實說成本每只90元,所以收280元不能再減了,只能送點翅膀,最后客人要求加點蒜蓉醬料順利成交。媽媽這才放心地走了。觀眾也知道,小兒子長大了,可以接過媽媽的生意了。 至于外出謀生,澤凱在深圳的打拼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劇中對于汽車追尾小事故的處理,可見在外的潮汕人的為人處事無可挑剔。片中的“在家聽父兄,出海聽螺聲”,就是潮汕人從小到大接受守規矩的傳統教育的體現。 潮汕人心胸寬廣,既堅守傳統,又開放包容,所以在形成了現在傳統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傳統的東西主要體現在日常的風俗習慣之中。就飲食習慣而言,鹵味、牛肉丸、麻葉、橄欖菜是最有代表性的標配,百吃不膩。 從上香中習得為人處事道理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潮汕人的開放包容。媽媽頂著輿論壓力邁過了長房兒媳婦二婚和外省兩個坎外,家里的其他人也是持包容態度的。此外,媽媽對女兒外嫁廣西,家里親人變為外國人也是持寬容態度的。正是潮汕文化的這種包容性,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潮汕人遠涉重洋艱苦奮斗、堅忍成家成事而心系桑梓,不忘初心。 看《帶你去見我媽》,如品一杯熱氣四溢的工夫茶,暖在內心,回味無窮。又如咬一口三棱橄欖,甘入喉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