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綻開的悲憫花朵 ——饒慶年《苦蕎》賞析 李漢超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中國現代詩,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總是與鄉土不離不棄,從古至今,詩歌總是在鄉土上生長綻放,并搖曳著樸素的芬芳。鄉土在我們的腳下飽含著深厚的底蘊,鄉土在詩人的筆端蕩漾著多彩的波瀾。上世紀80年代初,大地回春,乍暖還寒,一部分歸來詩人和新詩人詩情勃發,滿懷對鄉土的熱愛與眷念,寫出了大量的鄉土詩,形成中國鄉土詩的熱潮。而湖北更是鄉土詩崛起的重鎮,以劉益善、饒慶年為代表的新鄉土詩人不斷寫出精品力作,產生良好影響,引起詩壇的廣泛關注。詩人饒慶年生活在蒲圻,深情眷念江南那片多情的土地,以《山雀子銜來的詩》為總題,在全國重要報刊發表很多浸潤著“一抹煙雨”的優美詩篇。《苦蕎》就是詩人抒寫普通民眾苦難命運并散發著悲憫幽香的一首好詩—— 落雪了 這是初冬 苦蕎,你的莖凍得通紅了么 你的花凍得蒼白了么 當三秋摟著沉甸甸的喜悅離去 你來晚了,于是,匆忙 把歡樂交給了凍雨 把愛情交給了北風 苦蕎,你苦命的小女子 面對死一般的荒寂 你回答以無言 回答以無言的自信 下雪啦,一片又一片 那是白瑩瑩的蕎花雪呵 那是產后大地失血的微笑 你不覺得苦嗎 ——苦蕎 (選自《詩刊》1983年第6期) 饒慶年,男,1945年出生,湖北蒲圻人。1969年畢業于湖北大學中文系。做過教師,當過編輯,干過實業。1981年在《詩刊》發表處女作《教師筆記》。著有詩集《山雀子銜來的江南》《T·D的情人》《饒慶年抒情詩精選》等。組詩《山雀子銜來的詩》獲1983年《詩刊》優秀作品獎。1995年11月病逝于武漢。
苦蕎,即苦蕎麥,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30至70厘米,花呈白色或淡紅色;喜涼爽濕潤,不耐高溫,畏霜凍。全詩17行,分為四節。以“苦蕎”為抒寫對象,關注的卻是普通百姓的命運,飽蘸著詩人內心淡淡的憂傷和濃濃的悲憫,其現實精神和浪漫情懷融為一體。 一是著力營造苦蕎生長的苦難環境。苦蕎是怕霜凍的,但它恰恰遭遇冬天,并且“落雪了”,“一片又一片”的雪花飄飄灑灑,天氣十分寒冷,“你的莖凍得通紅”,還有“你的花凍得蒼白”。雪覆蓋著荒野,生靈們都躲藏起來避寒,大地呈現“死一般的荒寂”。而苦蕎就是生長在這種惡劣的環境里,以瘦弱的身軀抵擋著風寒。寥寥數語就勾勒出苦蕎生長的苦難環境,這種環境是命中注定的,不可選擇。 二是自然表現苦蕎外顯的樂觀精神。盡管遭遇如此惡劣的環境,經受饑寒交迫的苦難,盡管“當三秋摟著沉甸甸的喜悅離去/你來晚了”,生不逢時,盡管“匆忙”之中“把歡樂交給了凍雨/把愛情交給了北風”——這是苦蕎的宿命——但是,“你回答以無言/回答以無言的自信”:苦蕎無怨無悔,默默忍受著這一切,以沉默抗爭命運,以自信戰勝苦難。你看,那雪花是“白瑩瑩的蕎花雪呵”,是“產后大地失血的微笑”,何況春天不會太遠,更映襯出苦蕎的樂觀精神。 三是沉郁抒寫詩人內在的悲憫情懷。苦蕎的苦難,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第一節中的兩個疑問句“你……么”連用,涌動的是詩人對苦蕎關切、憐憫之情。當看到苦蕎生不逢時、不由自主,詩人在心中由衷地默默念叨,“苦蕎,你苦命的小女子”,寄寓深切的同情。從苦蕎生長環境和苦難命運來看,它應該是很苦的,但它好像不覺得苦。這又深深觸動著詩人的心靈,“你不覺得苦嗎/——苦蕎”:詩人的追問長久回蕩在天地之間,無須回答,但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如同飄飛的雪花溫暖人間。 很顯然,苦蕎是那個特殊年代中國大地上普通民眾的真實寫照,苦蕎的苦難就是人民大眾的苦難,詩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懷,運用象征、比擬等多種手法,表現內心的純樸和善良。 饒慶年曾經生活鄂東南這片多情的土地上,他用激情的文字、飄蕩的文采,為讀者留下許多優美的詩篇。他熱愛鄉土,熱愛江南,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癡情的目光,那里的鄉風習俗都有他眷念的情思,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以一只山雀子的姿態不停地歌唱,表達著心中的深沉的愛戀。有人說,他的詩,有著清麗的浪漫主義的余韻,有著濃烈的現代主義的情懷,有著斑斕的新古典主義的色彩,有著深沉的現實主義質地,有著太多的屬于鄉村的憂傷。他說:“我是故鄉山林中的一只小小山雀,叫聲并不動聽,然而我是用我真誠的心在母親的鄉土歌唱,歌唱鄉土上的母親。”他的詩美麗純樸,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被稱為當代中國鄉土詩歌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被譽為“為中國鄉村編織美麗花環的詩人”,在中國詩壇上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名字和他的系列詩作,永遠留存在中國詩壇的冊頁上! 2019年10月13日 
李漢超,湖北應城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孝感市作家協會第三、四、五屆副主席。在《詩刊》《詞刊》《星星》《散文詩》《長江文藝》《綠風》《詩潮》《詩歌月刊》《芳草》等全國100多家報刊發表詩文1500余篇(首),曾獲全國首屆“海東詩歌獎”、《遼河》“青年文學獎”和第11屆湖北文藝評論獎等多項獎勵。已出版詩集《歲月無塵》《大地之燈》和詩評集《詩海逐浪》《靜下心來讀好詩》等10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