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94 歲的劉伯承元帥在北京與世長辭。黨中央準備在京舉辦追悼會,悼念這位偉大的將領。各軍區的人接到訃告之后,陸續赴京。正在追悼會將要開始之時,劉元帥的夫人汪榮華在最后審定名單時,卻發現少了一個重要的人。 劉伯承 “怎么沒有肖永銀?一定要讓他過來。追悼會上不能沒有他!” 于是,馬上有一通電話從北京撥了出去,打給曾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的肖永銀…… 肖永銀,是曾隨劉伯承元帥征戰多年的一位開國少將。13歲時便參加了革命的他,履歷可以說是十分亮眼。17歲就能號長身份指揮兩個連,28歲當團長,29歲當旅長,30歲活捉東陵大盜,32歲當副軍長,率兵解放重慶…… 如此少年英才的肖永銀和劉伯承將軍有著怎樣的交情呢?治喪委員會的名單上又為何沒有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的作戰經驗,都是從劉伯承首長那里學來的!”這是肖永銀后來常對別人說的一句話。 1917年,肖永銀出生于河南新縣肖家灣的一戶人家。從小參加革命的他,18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除了能吃苦,腦子靈,肖永銀還有一點跟別人不太一樣。那個年代,革命工作很辛苦,大多數人都長得面黃肌瘦。可是肖永銀卻在同時代的人里,因俊俏的長相而格外顯眼。 肖永銀 肖永銀回憶起他在軍中的作戰生涯,眼里總是閃動著淚花。盡管已經過了這么多年,可當年那些人的樣子,還深深地印在他腦海中。 1937年的時候,西路軍在作戰中失敗。當時的肖永銀已經是警衛連的排長了。他和自己的河南老鄉——紅四方面軍參謀陳明義一起,帶著僅有28人的小分隊,護送總指揮徐向前和軍政主席陳昌浩到陜北與中央匯合。 徐向前 一路上有敵軍的層層封鎖,他們這隊人隨時都有可能犧牲。為了方便行進,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證人員的存活,大家決定分開走。 臨行之時,徐向前鄭重地交給肖永銀一個信封:“這封信,一定要交給黨中央,你們如果先到陜北,要向中央詳細地匯報相關的情報,記住了嗎?” “您放心吧!”肖永銀拍著胸脯作保證,他心里明白,徐總指揮這是把最重要的東西都交給他了啊! “我一定會完成任務!您……首長一路保重,我們到了陜北再見。” 帶著這一封信,肖永銀的行進過程也變得萬分小心。一路忍饑挨餓了四個多月,他們才終于到達了隴東。 彼時的劉伯承原本是接到執行“援西計劃”的任務,前來支援他們西路軍的。然而他來得太遲了,到達戰場時只見到戰后遍地的殘骸,援西計劃也因此未能實現。后來劉伯承將軍等人便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在附近尋找失散的戰士。 劉伯承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伯承接到了來送信的肖永銀二人。看著面前這兩個餓得不成人樣的紅軍戰士,劉伯承也忍不住落了淚。 肖永銀顧不得悲傷,小心翼翼地拿出信,大聲對劉伯承說:“這是兩位首長的信,請您轉交給中央!”劉伯承接過信后,緊緊地捏在手里,不住地拍著二人的肩膀,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后來,肖永銀被編入了129師,成為了劉伯承的得力部下。 劉伯承也很喜歡這個機靈的小伙,作戰的時候總喜歡帶著他。給他講作戰的技巧,指揮他們靈巧地繞過敵軍的埋伏,搗毀敵人的堡壘。肖永銀在劉伯承的身邊快速成長著,曾奉命率部參加大楊莊戰斗、百團大戰等許多戰役,表現不俗。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后,肖永銀所在的部隊到達了汝河北岸。正當他考慮如何渡河之時,卻接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國民黨正以十幾個師、數十萬的兵力后方向我軍追擊!企圖在洪河與汝河之間與劉鄧大軍決戰,將我軍卡在汝河邊全盤吞下。 如果劉鄧大軍在這里被敵人攻下,之前的努力就都將前功盡棄。劉伯承此時也來到了肖永銀身邊,緩緩說道:“狹路相逢勇者勝。你明白嗎?” 肖永銀吃了一驚,這話的意思不就是要和對方硬拼嗎?看著劉伯承首長堅定的眼神,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說不動他了,于是便提出,自己要做先鋒隊。 從前,都是師長帶領著他們前進。如今,能夠獨自帶隊的肖永銀,也希望自己化作強盾利刃,為自己的師長掃清前進的道路。 肖永銀 那是我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緊張、最嚴酷的一次作戰。在肖永銀和李震的指揮下,多路縱隊的戰士們手執刺刀,身掛手榴彈,奮勇向前,硬生生在敵軍的隊伍里開出了一條血路。 劉鄧大軍的核心指揮和作戰人員們,順著戰士們用身軀開辟出的道路,順利渡過了這次的危機。 “沒想到這個肖永銀同志,作戰也這么厲害!”劉伯承看著自己曾經接自迎接來的這個小戰士,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革命軍人,心里說不上來的激動和自豪。 新中國成立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當時肖永銀正在別處學習,聽說國家要派志愿軍入朝作戰,他也非常想去,但從戰人員的名單上卻沒有他的名字。 肖永銀有了一種被遺棄的委屈,他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于是他想去求求自己的老首長——時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的劉伯承。 劉伯承 衛兵通報過后,肖永銀終于見到了劉伯承。此時的肖永銀忍不住像孩子一樣訴起苦來:“首長啊,我跟了你那么多年,哪一仗我沒打?哪一戰我沒去?我是仗仗必到,戰戰必出啊。” 劉伯承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想去戰場的意思。建國后,國內逐漸實現了穩定,他們這些曾經的軍人們,也根據中央的安排,入校學習,再分派到各崗位上。 和平年代里,仗已經很少打了。他們也不希望起戰事,但戰場上的拼殺,總能喚起這些軍人心中的某些東西,那是獨屬于他們的榮譽。 肖永銀看著曾經的老首長,激動得語無倫次。機會難得,他趕緊把自己連夜撰寫的的“請戰報告”呈交給劉伯承:“首長,請你批準我去抗美援朝。” 劉伯承看著他堅毅的目光,提筆批道:同意!指示完后,他輕輕地拍著肖永銀的手臂,安撫他的情緒,看著肖永銀說:“萬事小心,我等你平安歸來。” 從劉伯承那兒走出來,肖永銀的心情好了許多。就這樣,在劉伯承的幫助下,肖永銀得以再次奮戰在異國他鄉的戰場上,并在上甘嶺戰場立下了新的功勛。 雖然劉伯承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去到朝鮮,但是有他信任的肖永銀參戰,在他心里,就好像自己也在朝鮮的戰場上拼殺過。 劉伯承 1970年的時候,已經淡出軍界的劉伯承,來到肖永銀和許世友所在的南京軍區休養。 肖永銀得知劉伯承要來的消息也又驚又喜,連忙安排了人去接。接到劉伯承之后,這位老首長久久沒有說話,好不容易開口,說出的話卻讓肖永銀心里很不是滋味。 只聽劉伯承長嘆一聲:“唉,我老啦,來這兒,給你們添麻煩了……”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垂垂老矣的他,早已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戰場將軍了。 劉帥早年革命時期因意外失明的右眼,半閉著的眼皮深陷在眼框里,更顯疲態。另一只眼睛也因為上了年紀老花眼,使得他出行更加不便。耳朵也有些背,和別人說話有時要靠大聲喊。 身體上的衰老讓劉伯承的心態也產生了變化,他時常沉悶地坐著,不與人說話。這次來軍區,原本也不是他的意思。所以見肖永銀他們的第一眼,劉元帥心里說不出的難受。 肖永銀聽著這話鼻子酸酸的,他著急地說:“劉帥,怎么說這種見外的話?那不成了我們是主人,你是客人?以前在紅軍的時候,要不是你帶著,我們這些小家伙還不知道會怎樣呢。” “咱們以前怎么相處,現在還怎么相處。這樣我心里舒服!你這么客氣,我心里難受。”聽著肖永銀誠懇的話語,劉伯承心里也安慰了些,漸漸的沒那么不開心了,開始和他們聊起自己這些年的經歷。 劉伯承晚年之時,又回到了北京,在一處四合院里度過余生。肖永銀每次到京開會或者辦事,都要去探望他這位老前輩,老元帥。陪他一起坐一坐,聊聊天。因此劉元帥晚年,也時常提起他。 劉伯承 “肖永銀多久沒來了?最近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啊。”盡管這么說,可他也知道肖永銀不是不過來,是因為公務太忙真的沒時間。所以自己念叨他的話,也從來不讓家里人告訴他,怕肖永銀知道了心里多想,耽誤工作。 最后一次見到劉伯承將軍的情形,肖永銀這輩子都忘不了。 那天他走進劉元帥住的病房,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病床上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戰將,此時除了能從面前的心里監護儀上看到他的心臟在正常跳動外,身體其它的機能已經相當微弱了。 劉伯承的手臂上插著輸液管,身邊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儀器。與年輕時健碩有力的身體相比,此時的他已經消瘦得失去了神采。 劉伯承 肖永銀進入病房后的好長一段時間,劉伯承元帥那只僅存的右眼也只是呆呆地望著上方白花花的房頂。肖少將坐了一會兒,輕輕地拉起劉帥的手,大聲對他說:“師長,我來看你了!我是永銀啊,肖永銀!”怕劉帥耳朵背,肖永銀只能大聲對著他講話。 躺在床上的劉元帥,那一刻仿佛聽到了肖永銀的話。他似乎想說什么,卻說不出口,只是努力地張著嘴,胸口上下起伏著,口中發出“嘶嘶”的聲音。就算離得很近,可能也聽不出他想說什么。 劉伯承 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即使是曾經戰場上的英雄,到了暮年之時,也只剩下脆弱枯槁的身軀,極力支撐著。淚水從肖永銀的眼中涌出,他抓著劉伯承的手,越握越緊,怎么都不愿意放開。似乎這樣,就能抓住他流逝的生命,將他永遠留在這世間。 沒有人知道肖永銀對劉帥說了些什么,他們就這樣在病房里坐著,直到半個小時后,劉伯承元帥的情緒漸漸變得平靜,好像又睡過去了一樣。肖永銀才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對著病床上的劉伯承元帥,行了一個軍禮。 后來肖永銀回憶道:
肖永銀在接到劉伯承家人的電話后,馬上乘機赴京,下飛機后直奔目的地。追悼會上,他對著劉伯承元帥的遺體,端端正正地鞠了三個躬。 此時這位曾經的師長,仍像是睡著了一樣,靜靜地躺在那里。甚至比肖永銀最后一次見到他之時,更加安詳。肖永銀生怕吵醒了他,含著眼淚,輕聲道:“劉帥,我肖永銀來晚了!”說完,撲倒在靈床前。 這位國家的元帥劉伯承——肖永銀少將的良師益友,永遠地離開了。但他所撒下的火種,他所帶出的那些良將,將代替他把這星星之火傳遞下去。他將永遠活在一起奮戰過的人心中,也將被歷史永遠銘記。 轉自萬古江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