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臘八粥的這天,已敲開了年味的大門,門前一排懸掛著鮮風的雞、鴨、鵝和臘腸成了一道惹眼的風景線,手機的問候,也多了幾許現代人的特殊年味。 年復一年,四季輪回,歲月的滄桑,陪伴著我飽經風刀霜劍。年味,總是在年底才能感受到他幸福的味道。 兒時的年味總是帶著許多期盼,盼著早點放寒假,盼著母親早日把新鞋做好(但只能在大年三十夜試穿),更祈盼著過年老天不下雨,否則與小伙伴們無法暢玩。 那時沒有超市,年貨基本上都是自產自銷的土特產。年底,生產隊把耕不了地的老牛殺了分給各個社員,分到最后牛腿沒人要,都說牛有靈魂,如果分回家夜里會作怪,可有一個無錫的下放戶姓管,大家都稱他老管,他是城里人見識廣,不信邪,把四條腿用草繩一梱,嘴里自言自語地道:如果夜里岀來跑,就捧些草給它吃。 生產隊里還有四個下放知青,過年也不回家,她們對牛腿和羊肉不感興趣,怕羊膻味,只是多分些豬肉、花生米和蠶豆之類的。當時,生產隊里的社員特別關心這幾位女知青,她們多才多藝,春節期間,還不休息為廣大人民群眾表演現代京劇《沙家浜》和錫劇等小戲劇,給枯燥的鄉村增加了濃濃的年味。鄰近的大隊社員來看戲得知此事后,紛紛邀請她們去演戲…… 從大年三十開始,就有人送財神,送祝福,家家炊煙裊裊,香氣籠罩。初一的早晨,會被清脆悅耳的爆竹聲,民間藝人和著漁鼓簡板的說唱聲驚醒,就這樣開啟了新的一年之大門,也在童年的階梯上邁了一格。 回首兒時的年味,總是那么溫馨,買的東西很少,可很充實,雞、鴨禽類都是自家養過幾年不產蛋后,才宰殺的,豬、羊基本上都是吃草長大的,要養一年多才能岀欄。難怪大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炊煙不斷,因為這些年貨飼養的時間太長了,必須要細火慢煨。煨岀了濃稠湯汁,煨岀了濃濃的年味。 現代我也聞到淘寶、京東和超市的年味,我不禁放慢了腳步,深深地體會,慢慢地品味,若干年后,又將是我回味的年味…… 
梅德萌,一枚文學愛好者。高考落榜后,與廣大農民一起耕耘著一畈畈綠色的詩行。農閑時參加東臺市義工聯志愿者活動。偶有詩歌、散文在刊物和公眾號平臺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