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劉柏齡長期致力于骨傷疑難病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師聆聽敦誨,作為劉柏齡學術經驗研究工作室的負責人,現將劉柏齡的寶貴經驗、醫案整理報道如下,以饗同道。
李某,女,55歲,退休職員。1999年5月15日初診。訴腰背痛2年余。無明顯誘因,自覺晨僵現象明顯,四肢沉重,乏力,腰背酸痛,時輕時重,近1個月癥狀加重。50歲絕經。服過大量鈣片等,無明顯效果。診查:輕度駝背,活動輕度受限,脊柱廣泛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X線片示:脊柱(胸腰段)后凸變形,各椎體呈魚尾狀改變,骨質疏松。脈沉弦,舌質淡,苔薄白。
診斷:(腎虛髓減,脾弱精衰,骨失充養型)骨痿(西醫稱為骨質疏松癥)。
治法:補腎、益脾、壯骨。
處方:自擬補腎壯骨羊藿湯。藥用淫羊藿25g,肉蓯蓉20g,鹿角霜15g,熟地黃15g,鹿銜草15g,骨碎補15g,全當歸15g,生黃芪20g,生牡蠣50g,川杜仲15g,雞血藤15g,廣陳皮15g,制黃精15g,炒白術15g。每天1劑,水煎服。
8月29日復診:服上藥2周,癥狀逐漸減輕,唯睡眠欠佳。擬前方加夜交藤25g,生龍齒25g,囑再服2周。
9月13日三診:晨僵、腰酸背痛明顯減輕。步履較前輕松、有力,睡眠好轉。囑仍按前方繼續治療月余,后服健骨寶膠囊而收功。
按 骨質疏松多表現為疼痛。常見腰背和腰骶部的疼痛,以中間脊柱為主,長骨部位也是高發區。骨質疏松非常嚴重的時候,大約有1/3的病人會逐漸出現畸形,如駝背,關節、肌肉出現萎縮,關節變形等等。骨折好發的部位為腰椎、胸椎、髖關節、尺骨橈骨等。還有的患者表現為心肺和消化系統的異常,如有些病人會表現為憋氣、胸悶,甚至會有心功能不全等等。骨質疏松多見于老年人或絕經后的婦女,是腰背痛較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外文獻報道,凡年齡大于50~60歲的男性和大于40~50歲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癥狀。國內郭世紱(1983)報道100例,年齡多在50~70歲之間,男女之比約為1:2。因此,本病又有增齡性骨質疏松、老年性骨質疏松等稱謂。中醫對本病的認識雖無系統的論述,但從其臨床表現及骨結構改變上看,當屬“骨痿”“腰背痛”等范疇?!端貑枴ゐ粽摗吩啤澳I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發為骨痿”。腰脊不舉,就是腰部不能挺直過伸,此與骨質疏松癥主要特征“圓背”畸形以及腰背不能挺直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本病的真正病因是腎虛等內在因素為根本,風寒濕邪以及小外傷的侵襲、積累等外因也與發病有關。本病日久勢必影響后天之脾胃,運化失職,營養補給不充,有氣血虛衰等表現。故其治當在補腎益精的同時,兼理脾胃以求全功。
本病例是一位絕經后婦女,屬腎脾俱虛之候,故治以自擬方補腎壯骨羊藿湯。藥用淫羊藿入肝腎經,補命門,興腎陽,益精氣,以堅筋骨。淫羊藿性溫熱,歸肝、腎經,可用于改善陽痿、腰膝酸軟、小便淋漓不盡等。淫羊藿還可保護心血管,可降低血壓,預防心肌缺血。淫羊藿還可預防貧血,可以促進血小板的聚集,促進造血功能,從而起到預防貧血的作用。本方以淫羊藿為君藥,主要是取其主治腰膝酸軟無力,肢麻,痹痛。臣以肉蓯蓉、鹿角霜之入腎充髓、補精,養血益陽。
肉蓯蓉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改善缺氧癥狀、抗寒、抗疲勞的作用。服用肉蓯蓉能夠延緩機體衰老,增加機體的活力;它還能促進排便,預防便秘;肝功能受損的人服用肉蓯蓉,可以保肝護肝,還有降血壓的作用;肉蓯蓉強筋健骨之力益著,配熟地黃滋腎陰健骨。
鹿角霜是鹿角熬制鹿角膠后剩余的骨渣,味咸、澀,性溫,歸肝、腎兩經,功效是溫腎助陽、收斂止血,主治脾腎陽虛,白帶過多,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瘡瘍不斂等病證??梢耘湮槿馍惾?、附子、巴戟天、蜀椒,治療腎陽氣不足。治療諸虛百損,羸弱不堪者,可以用鹿角霜配伍薄荷末和鰻魚,搗爛之后做成丸子調服,每次服15g,每日3次。
骨碎補、鹿銜草入腎,補骨鎮痛;當歸補血;黃芪、牡蠣、杜仲益氣斂精。蓋有形之血,賴無形之氣而生;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經活絡,止痛;黃精、白術、陳皮益氣補精,健脾和胃,且可拮抗本方滋補藥滋膩之弊,皆為佐使藥。
以上諸藥相伍,有補命門、壯腎陽、滋陰血、填精髓、通經絡、健脾胃、堅筋骨之功效。
本方藥臨床應用30多年,療效可靠。但在辨證、審因、論治的基礎上,加減變通甚為重要。
該復方經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能夠明顯減輕腎虛模型動物性器官和腎上腺重量減輕程度,并有增加動物的自主活動,抑制體重下降的作用。
王某,男,54歲。1998年4月19日初診。訴腰痛2年余,無明顯誘因,不能久坐,平臥翻身困難,尤其晨僵較明顯。診查:脊柱腰段生理彎曲減小,腰活動輕度受限,腰肌略緊張。L1~5棘間及棘旁均有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X線片顯示,L1~5椎體后緣均顯唇樣增生改變,L5骶化。脈象虛弦,舌苔薄白。
診斷:增生性(退行性)脊椎炎、L5骶化。
辨證:此系肝腎兩虛,筋骨失養而遁變,又兼經絡(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不暢,故腰痛不已。
治法:益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
方藥:熟地黃30g,淫羊藿20g,肉蓯蓉20g,骨碎補20g,雞血藤20g,鹿銜草20g,萊菔子10g,制成濃縮丸。每次服5g,每天2~3次,服2周。
5月5日二診:服藥2周,腰痛減輕,晨僵緩解。按原方再服2周。
5月22日三診:患者自述腰已不痛,有時酸楚,晨僵顯著好轉。囑繼服藥4周。諸癥悉退。
按 骨質增生也叫骨刺、骨贅,多發生在負重大、活動多的部位,最常累及脊柱,尤其是腰及頸椎。發生在下肢者(髖、膝、踝及骶骨)較上肢為多。其臨床表現常是逐漸出現癥狀,最初自覺關節僵硬、酸痛。尤其休息之后,反應較明顯,但在活動后,僵硬現象消失為其特征。經過一段時間,關節邊緣或多或少地發生“骨唇”或“骨刺“形成(在X線片檢查時可發現),這時不僅疼痛加重,而且關節活動時發生粗糙感,以后關節的運動幅度逐漸減小,但始終不會引起真正的骨性強直,目前本病統稱骨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骨關節炎。
本病的真正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筆者認為是骨本身的退行性改變,也就是以“腎氣虛”的內在因素為根本,以日常的小外傷積累為誘因。因此,治療本病應當使腎氣充盈。以“腎主骨”“治腎亦即治骨”的理論為指導,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篩選以入腎充髓合骨為主的數種中藥,制成“骨質增生丸”,臨床應用,療效頗為滿意。
本方組成,以熟地黃為君藥,取其補腎中之陰(填充物質基礎)、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淫羊藿興腎中之陽(生化功能動力)為我國傳統中藥之一,其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益氣強心、祛風除濕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陽痿,早泄,遺精,性功能衰退,腸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還可用于治療風濕痛,半身不遂,四肢麻木;也常用于膝軟無力,腹脹不思飲食。肉蓯蓉入腎充髓,骨碎補、鹿銜草的補骨鎮痛,再加入雞血藤配合骨碎補等諸藥,在補肝腎、填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通暢經絡,行氣活血。不僅能增強健骨舒筋的作用,而且可收到“通則不痛”的功效,更佐以萊菔子之健胃消食理氣功能,以防補而滋膩之弊。
骨質增生丸應用于臨床近半個世紀,治療各種骨質增生病近10萬例。其中以增生性(退行性)脊椎炎,療效最佳。本方藥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①該復方具有抑制炎性肉芽囊的增生和滲出作用。②有一定的鎮痛效應。③抑制增生的作用??赡苁怯捎诖碳ご贵w-腎上腺皮質系統釋放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結果。
李某,女,44歲。1999年2月4日初診:訴頸肩痛、頭暈頭脹、胸悶、惡心欲吐3月余。
病史:無明顯誘因,除上述癥狀外,有時右譬酸痛、手麻。曾在某醫院服過頸復康、頸痛靈等藥,無明顯效果。
診查:頸部活動不受限,頸胸段壓痛,壓頭試驗陽性。X線正側位片顯示,頸椎變直,項韌帶鈣化;斜位片示C4~5、C5~6腰椎關節增生,相應椎間孔變窄,脈象弦滑,舌紅,苔薄白,根稍膩。
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
辨證:本病系痰凝血瘀,經脈受阻,髓海失充,肝風內動,風火上擾所致。
治法:通脈化痰,平肝息風,清眩舒頸。
方藥:天麻15g,鉤藤20g,石決明25g,姜半夏15g,茯苓20g,葛根20g,陳皮15g,旋覆花(包煎)15g,竹茹15g,黃芩15g,丹參15g,白僵蠶15g,澤蘭15g,全蝎5g,白芍20g,甘草10g,每天1劑,水煎服。
2月10日二診:患者自述服上藥1周頭暈減。已不惡心,唯頭脹、胸悶仍然。治按前方減旋覆花、竹茹,加菊花20g,紫蘇梗15g,再服1周。
2月18日三診:胸悶減。頭脹輕。唯頸僵、肩酸時作。囑按2月10日方連服2周。患者諸癥悉退。后服頸痛膠丸2周,以鞏固療效。
按 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癥狀較復雜,易與內科、神經科、五官科等多種疾病相混淆,其誤診率在頸椎病各型中占首位。本型多合并神經根型或交感神經型,臨床診治分清主次輕重。
本病以“眩暈”為主要癥狀,又因常合并頸肩臂疼痛,且具有“痹癥”特點。因此,本病的眩暈與其他各科之眩暈的病理機制有著很大的區別。
眩暈分為虛實兩大類,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標實為經脈阻滯,虛乃臟腑功能衰弱。影響氣血津液的正常代謝,則產生痰濁、血瘀等病理產物,阻滯于經脈,則影響精血上榮于腦,在臟腑功能衰退、精血虧虛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了腦部失養狀態。
本病例因頸部長期處于疲勞狀態,故局部經脈瘀滯,郁久生痰,影響精血上榮,髓海失充,肝風內動,風火上擾,而現椎動脈型頸椎病之諸多見癥。以自擬“清肝舒頸湯”治之。方用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息風為主,配丹參、澤蘭以通經活血,葛根、半夏、茯苓、僵蠶、全蝎化痰解痙,合陳皮、旋覆花、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嘔。用黃芩以清熱,用芍藥、甘草之滋陰制亢、鎮痛。更因其頭脹不解,胸悶仍然,是以增加菊花清頭消脹,紫蘇梗寬胸利膈。諸藥相互配伍,肝風息、髓海充、陰陽和,暈止、頭清、胸寬,胃亦安矣。(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李成剛 尹紅兵 朱琦 吉林省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