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濰河古稱“濰水”,是濰坊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滔滔不息的濰河水滋養了這片土地的文明。本專欄作者將從濰河的源頭走筆,順流而下,回眸歷史瞬間,抒發美麗鄉愁。從一個個點著手,將濰河兩岸的歷史人文、文化古跡、名人逸事貫穿始終,打造一幅濰坊的“文化地圖”。讓我們跟隨我市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韓鐘亮先生的腳步,開始這場“濰水行”。 
濰河中游巴山腳下,諸城市古縣村東側有一古跡,鄉人名之“韓王壩”,據說這是當年濰水之戰韓信大敗龍且的囊沙堵水之處。
其實叫“韓王壩”不太合適,因為韓信被封為齊王、楚王、淮陰侯,他并沒當過韓王;巧的是那時還真有個韓王,也叫韓信,也是劉邦麾下的大將,《史記》上也有他的列傳,就緊挨在《淮陰侯列傳》后面。然而我們巴山村那個以翰林官至戶部右侍郎的王瑋慶,以及附近相州鎮的順治進士王任庵先生,這些飽學之士也在詩中稱此壩為“韓王壩”;而且舊時縣里組織文人評選“諸城八景”,“韓王壩月”居然被評為八景之一,這說明“韓王”之謂已得到官方認可了。
我小時候上古縣走親戚,曾經沿著巴山西麓的小道,從這條壩上經過。不過這已不是兩千多年前的古跡,而是新建的水電站攔河壩。也許是我的祖父“灌輸”的緣故吧,總覺著這條“韓王壩”就是“我們老韓家”的榮耀,因而比同齡的孩子對“濰水之戰”那段歷史就多了幾分了解,能夠侃侃談出:漢四年韓信平定了臨淄,引兵東下追趕齊王田廣,逼至高密西境。此時楚王項羽派龍且為大將,帶著二十萬人馬,來救援齊國。不料韓信暗施“囊沙截水”之計,令兵士一夜之間在濰水上游筑起三道大壩,然后挑逗楚軍渡河出擊。漢兵佯裝敗退,等楚軍大半來至河中心的時候,韓信一聲令下,三道大壩同時扒開,浩浩蕩蕩的激流立馬將龍且的兵馬給灌了蛤蟆……
祖父關于濰水之戰的講述基本符合史實,但要比《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更為詳細,也更為生動。譬如《史記》只是籠統地說韓信“為萬余囊,滿盛沙,壅水上流”;我的祖父卻能準確地指出:那是上、中、下三道大壩,巴山之西古縣之東那是上壩,往北六七里商羊河入濰處那是中壩,再往北六七里后涼臺村那兒則是下壩。至于“囊沙”所用之“囊”,祖父和一些老人認為,其實就是漢軍就地取材,在濰河灘現割的蒲草和“柳子”(一種叢生植物,其葉如柳,枝條長而柔韌,適于編筐織簍)所編制的草袋、柳包。
具體到戰爭的某些情節,祖父還曾講過一個“紅燈籠”的故事:說的是韓信令兵士筑好大壩之后,又叫人在龍且必經之路豎起一根十幾丈的木桿,上端挑起大紅燈籠,照耀著桿上大字:“韓信斬龍且于此”。龍且一看大怒,揮刀砍斷木桿。燈籠應聲熄滅的那一刻,三道大壩全都掘開,剎那間滾滾洪流奔涌呼嘯,把楚軍給淹沒了……我的祖父是多少懂一點“測字”的,他認為“且”者“狙”也,這三道大壩注定了龍且被狙而完蛋的命運。
那個紅燈籠高掛的位置,諸城人說是南張洛村,但北面坊子、峽山一帶卻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是黃旗埠;并且不是紅色的燈籠,而是黃色的旗幟——“黃旗埠”之名就是由此得來的。言之鑿鑿,誰能否認得了?
濰水之戰很快就結束了,韓信和龍且,勝者封王,敗者授首,那道蒲柳囊沙的大壩,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再也沒有了實際用處。但當年軍營里的灶灰卻在沉淀,發酵,轉化為新的生命。河灘上生銹的戟戈箭簇,經過濰水的一遍遍淘洗,在貝殼里衍生出了奇奇怪怪的故事。一時間濰河兩岸冒出了幾個“龍且冢”,傳說埋的都是龍且托生的大鱉精。而河東白龍山下的那條“韓信溝”,又據說是韓信與龍且打仗,敗走的一方拖拉著長槍在泥地上畫出的痕跡。但也有人考證,那應該是韓信筑壩取土而形成的溝壑。這當然也是瞎猜,但不管怎樣,老鄉們就是敬仰韓信,合不合史實與他們無關,他們還在溝邊建起了“韓信廟”。
在濰河西岸,還有諸多與那次戰爭相關的村莊,如大營村、小營村、南營村、北營村,可能就是漢軍的幾個營寨,營馬村也許就是馬兵營,料疃村沒準就是草料庫,南張洛(洛同落)據說是龍且的落馬之地,而涼臺前、后二村,據說就是齊王田廣的乘涼之處。
說到涼臺,距離韓王壩不過十里八里。那兒有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有漢陽太守孫琮墓等多座已挖和待挖的古墓,而且還真有個風雨剝蝕的土臺,鄉人名之梁王臺。何以“涼”變“梁”了呢?祖父他們說,那是當年淮南王英布為祭奠梁王彭越所筑,臺里面埋葬著彭越的衣冠和鎧甲。彭越乃“漢初三將”之一,其功勛卓著,但后來的結局比韓信還糟。漢十一年韓信在未央宮被呂后誘殺之后,不久彭越又被誣告“謀反”,竟被剁成肉醢,劉邦詔令諸侯王分而食之。淮南王英布接到肉醢,大為驚懼,唯恐禍及己身,干脆扯起造反大旗,但最終也被劉邦誅滅了。
我讀書太少,沒找到彭越、英布來過濰水一帶的記載,也搞不清一個小小土臺怎么能跟韓、彭、英“三王”扯上關系。但既然老鄉們都這么講,那我們也姑妄聽之信之,然后展開必要的想象。
歷史其實就是由無數人的鮮血來書寫的。那些漢字的一筆一劃,酷似刀戈,或者人的斷腿殘臂。但遺憾的是,我們只記住了其中幾個人的名字——韓信,或者龍且。
現在我很少回到家鄉,從韓王壩上走一走看一看,欣賞一下濰河兩岸的風景。自從建起了水電站之后,大水淹沒了河床上所有的沙石,也埋葬了所謂的“韓王壩月”。據說“韓王壩月”高票入選“諸城八景”的年頭,每當明月高懸的夜晚,河床上遍布的那些小石坑就會映出千萬個月亮,閃閃爍爍,如同仙女們的明眸,從而讓詩人們想入非非。但我認為那些小水坑其實是一面面明鏡,它們映照出了人世間不一樣的風景。 本文原載2021年12月17日濰坊日報《北海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