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介紹法國畫家讓-里奧·杰洛姆的油畫《基督殉道者最后的祈禱(The Christian Martyrs Last Prayer)》。這幅畫描述了古羅馬殘酷迫害基督教徒的情景:競技場周圍的柱子上,左邊是遭受火刑的基督徒,右邊是十字架處死的基督徒,中間一群基督徒則將被猛獸撕碎,而看臺上無數(shù)的民眾毫無同情心的觀看著這慘烈的情景。
讓-里奧·杰洛姆(法語:Jean-Léon Gér?me,1824年5月11日出生于法國上索恩省沃蘇勒,1904年1月10日逝世于巴黎)是一位法國歷史畫畫家和雕塑家。 △ 油畫《雕塑家(讓-里奧·杰洛姆)在工作》,F(xiàn)ernand Cormon繪制于1891年 在十九世紀中、后期,印象主義風行法國甚至全世界,不過在當時的法國也有另一股逆流,堅守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讓-里奧·杰洛姆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背景 基督徒殉道者是指為了追隨耶穌基督而犧牲的人,據(jù)統(tǒng)計,基督徒殉道者大部分都是死于羅馬人的迫害,這樣的迫害直到公元4世紀左右才結束。尼祿是第一個壓迫基督教的暴君。基督教早期教會發(fā)展,正值尼祿當政之時,擴展至全羅馬帝國。然而基督教在當時的羅馬是相當受到歧視及壓迫的宗教,因此受到官方與人民的誤解。 尼祿·克勞狄烏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羅馬帝國皇帝,54年-68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后一代皇帝。 △ 尼祿雕像 公元64年,羅馬城發(fā)生大火,城市被大面積燒毀。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場大火是尼祿派軍隊去做的。尼祿被認為是想利用這場大火,將大量地方燒成白地,以便他可以興建富麗堂皇的金宮。而尼祿誣指羅馬大火的元兇為基督徒,對教徒施以公開的迫害與殘殺。使徒保羅和圣彼得也是在尼祿手中遇害的。 △ 羅馬大火,Karl Theodor von Piloty繪制于約1861年 光盤刻錄軟件Nero Burning ROM就是羅馬大火的一語雙關用法,這個軟件的標志就是大火中的羅馬斗獸場。 畫面介紹 油畫《基督徒殉道者的最后禱告》描繪了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場景。這幅作品是1863年威廉姆·湯普森·沃爾特斯委托杰洛姆創(chuàng)作的,但20年后才完成。 畫面以羅馬圓形斗獸場為背景,但遠處山峰上的雕像和廟宇與羅馬的帕拉蒂諾山的景象相比,則更像是雅典衛(wèi)城,畫家以逼真的繪畫技巧將歷史的準確性與畫面的戲劇性完美地結合起來。 在畫面中,羅馬競技場周圍的柱子上,左邊是遭受火刑的基督徒,右邊是十字架處死的基督徒,中間一群基督徒則將被猛獸撕碎,而看臺上無數(shù)的民眾毫無同情心的觀看著這慘烈的情景。 在畫面右側,一群基督教徒圍在一起,他們跪坐著,雙手合十來祈禱,中間站立的白衣老者是他們中最有威信的人,他仰視天空,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向神訴求和禱告。與雄獅猛虎相比,這些人顯得十分柔弱,其中還有幼童和婦女,可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絲毫的驚慌失措,而是面對命運,堅守信仰。 △ 畫面右側細節(jié) 在畫面左側,巴巴里雄獅已經(jīng)從地下的牢籠中走出,后面還跟著孟加拉虎和更多的猛獸,巴巴里雄獅昂首挺胸、閑庭信步的姿態(tài)給了“獵物”更多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 畫面左側細節(jié) 在歷史上,尼祿將基督徒投進競技場中,被猛獸活生生地撕裂咬死確有其事。尼祿甚至吩咐人把很多基督徒與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火把并排列在花園中,然后在入夜時點燃,照亮皇帝的游園會,這與畫面中遭受火刑的基督徒的情景頗為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