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茜茜公主》中展現的弗朗茨和茜茜公主猶如童話般的愛情故事,曾是多少少男少女的夢想。實際上,這段愛情完全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那么完美。弗朗茨受過嚴格的宮廷教育,而茜茜是在巴伐利亞的湖光山色中自由自在地成長的。兩種不同的氣質最初相互吸引,逐漸地卻顯得格格不入。成為了伊麗莎白皇后的茜茜雖然享盡榮耀富貴,卻總是郁郁寡歡。 △ 電影《茜茜公主》海報 今天我們介紹一幅油畫《巴伐利亞的伊麗莎白》,畫中人物就是茜茜公主。這幅畫的作者是德國畫家弗朗茲·克薩韋爾·溫德爾哈爾特,現收藏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畫家 弗朗茲·克薩韋爾·溫德爾哈爾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1805年4月20日-1873年7月8日),德國宮廷畫家。曾為眾多19世紀中期的歐洲皇室成員繪像,因而知名,他的名字已經和肖像畫聯系在一起。 △ 畫家溫德爾哈爾特,約1865年拍攝 溫德爾哈爾特專門繪制歐洲的王室形象:奧地利、德意志、俄羅斯、法國、英國,甚至亞洲的皇帝國王和王后們,都請他做過肖像畫。高超的技藝,豐厚的酬金,這位歐洲宮廷畫家,成為當時最富有的畫家之一。他最出名的作品有1855年的《被侍女圍繞的歐仁妮皇后(Empress Eugénie Surrounded by her Ladies in Waiting)》和今天介紹的《巴伐利亞的伊麗莎白》。 △ 油畫《被侍女圍繞的歐仁妮皇后》,溫德爾哈爾特繪,1855年 畫面 油畫《巴伐利亞的伊麗莎白》是伊麗莎白皇后最著名的肖像畫,也是畫家溫德爾哈爾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以浪漫主義風格的筆法,使伊麗莎白皇后成為當時最美麗的女性而增加了她的威望。皇后以裸露肩膀的性感姿勢出現,將頭轉向觀眾 她穿著白色的綢緞薄紗連衣裙,上面點綴著銀箔星星和鉆石星星。 2004年的電影《歌劇魅影》中的主角克里斯汀在影片中身穿白色連衣裙,頭發上飾有星形發夾,這套禮服的靈感來源于油畫《巴伐利亞的伊麗莎白》。 畫中人物 伊麗莎白·阿馬利亞·歐根妮(德語: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即奧地利帝國皇后兼匈牙利王后以及波希米亞及克羅地亞王后,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 △ 1864年的伊麗莎白,弗朗茲·克薩韋爾·溫德爾哈爾特繪。這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最喜歡的畫像之一并被放在皇帝的書桌上 伊麗莎白出生在巴伐利亞的一個貴族家庭,通常被家人與朋友昵稱為茜茜(Sisi)。雖然伊麗莎白身為女公爵,在她16歲遇見弗朗茨之前,卻享受著自然的教育生活模式。 △ 15歲的茜茜公主,Karl von Piloty & Franz Adam繪,1853年
△ 伊麗莎白夫婦和兩名女兒,Eduard Kaiser,19世紀 婆婆蘇菲公主在伊麗莎白女兒出生后即接管了她們,甚至在伊麗莎白不知曉的情況下為她們洗禮。因此在婚姻初期,她因女兒的撫養權與婆婆不和。 △ 油畫《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伊麗莎白于布達佩斯加冕為匈牙利國王和皇后》,Edmund Tull繪,19世紀 1889年一個打斷伊麗莎白平靜的日子發生了她唯一的兒子、奧地利皇儲魯道夫自殺事件,史稱梅耶林慘案。伊麗莎白從此陷入憂郁癥,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伊麗莎白畢生始終在別人身上找錯,因此這次她也將她唯一的兒子的死歸罪于他人。 △ 梅耶林慘案,作者不詳 獨子魯道夫的意外死亡,導致伊麗莎白從此只穿黑色衣服,打著一把皮制陽傘,用一把棕色扇子遮住面孔。 伊麗莎白很少見她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丈夫,但是在這最后幾年他們倆反而增加了通信頻率,他們的關系漸漸變為柏拉圖式的關系。伊麗莎白皇后訪問了當時北方皇室沒有去過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馬耳他、希臘、土耳其和埃及等等。旅行不僅變成了她生活的意義,而且幫助她逃避自己的痛苦。 1898年9月10日在瑞士日內瓦,伊麗莎白和施塔雷伯爵夫人沿著日內瓦湖邊的勃朗峰濱湖路步行,準備登上日內瓦號輪船前往蒙特勒,被意大利年輕的無政府主義者路易吉·盧切尼用一把磨尖的銼刀刺傷心臟。她遭到襲擊后,不知道她的受傷嚴重程度,還繼續登船。終因流血過多身亡,時年60歲。她的最后一句話是:“出了什么事?” △ 茜茜公主遇刺,作者不詳 據報道,盧切尼本來想暗殺奧爾良公爵作為行動宣傳,但奧爾良公爵臨時將他的行程改變了。盧切尼事后說:“我只想要殺死一名皇室成員,不在意是什么人”。而伊麗莎白當時雖然匿名在日內瓦逗留,但報紙上還是報道了她的行蹤,因此盧切尼決定刺殺伊麗莎白。 她被葬在維也納的皇家墓室里,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成員的主要安葬地。據說在得知了伊麗莎白的死亡,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曾悄悄地自言自語說:“她永遠不會知道我是多么愛她。” 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Sissi)》是奧地利拍攝的歷史題材的德語三部曲電影。第一部公映于1955年,電影講述了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的早年生活,故事改編自1952年出版的瑪麗·布蘭克-艾斯曼(Marie Blank-Eismann)的同名小說。由于第一部《茜茜公主》在票房收入上獲得了巨大成功,1956年和1957年又相繼拍攝并公映了續集《茜茜公主2:年輕的皇后(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和《茜茜公主3:皇后的命運(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 電影《茜茜公主》海報 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是奧地利劇作家恩斯特·馬利施卡(Ernst Marischka,1893年1月2日-1963年5月12日),飾演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茜茜)的是德國籍和法國籍維也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飾演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是奧地利演員卡爾海因茨·伯姆。 △ 1973年的羅密·施奈德 小說和電影《茜茜公主》中“Sissi”的名字其實是個誤寫,伊麗莎白皇后在家中的昵稱其實是“Sisi”,她自己在簽名時有時候也使用“Lisi”。 電影《茜茜公主》的編劇和導演恩斯特·馬利施卡曾計劃拍攝第四部,并為第四部定下茜茜同法國皇后歐根妮(Eugènie)之間爭風吃醋的故事。但是由于在前三部飾演茜茜的羅密·施奈德拒絕再出演茜茜而作罷。 由于在電影《茜茜公主》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反而使得主演羅密·施奈德和卡爾海因茨·伯姆都無法走出茜茜和弗朗茨的影子,他們都表示不愿意一生的演藝被框在這兩個形象中,也因此拒絕再次出演《茜茜公主》。 扮演茜茜的德籍和法籍維也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當年年僅16歲,《茜茜公主》使她一下子出了名。她那迷人的微笑驅散了二戰后奧地利人民心中的陰霾,給人們帶來了重建家園的信心。她也迅速征服了歐洲人的心,贏得了“戰后歐洲第一美人”的贊譽。但無論是現實中的茜茜還是飾演茜茜的羅密·施奈德,最后都十分不幸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電影《茜茜公主》海報 在電影中飾演茜茜的羅密·施奈德在1982年遭遇了兒子不幸夭折的打擊,44歲的她被發現死于巴黎的家中,媒體認為她是自殺,但驗尸報告表明她死于心力衰竭,屬于正常死亡。她留下一個女兒莎拉·比阿西尼也是演員,同樣拒絕扮演茜茜公主。 扮演弗朗茨的奧地利演員卡爾海因茨·伯姆于2005年出席了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行的紀念《茜茜公主》上演五十周年、名為《你好,茜茜!》的活動。參加活動的還有弗朗茨與茜茜的“重孫”——哈布斯堡王族的大公爵馬爾庫斯·薩爾瓦托。卡爾海因茨·伯姆給他1955年出生的女兒也取名為“Sissi”。 卡爾海因茨·伯姆是著名的慈善家,他發起建立了“人為人人”(Menschen für Menschen)慈善組織,幫助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提供人道救援,從此往返居住于埃塞俄比亞和奧地利。 △ 卡爾海因茨·伯姆和埃塞俄比亞孩子 卡爾海因茨·伯姆最大的希望是,有一天埃塞俄比亞的官方代表來對他說:“卡爾,你已經在這兒待得太久了。十分感謝。我們已經不需要你的幫助,而可以自己獨立解決問題了。” |
|